如果評選出上學時期的噩夢,想必數學肯定能夠榜上有名,而數學中的奧數那可是一度「折磨」無數學習的噩夢般的存在,奧數一度成為複雜、困難、聰明的代言詞,有誰能夠完美的解決一套奧數題,那就讓許多人佩服的。
作為一個教育大國,我們怎麼會缺席世界奧數比賽呢,在人們對奧數狂熱追捧的氣氛下,中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的成績收穫頗豐。自1985年至2018年,中國總共獲得516枚奧數獎牌,其中金牌204枚,銀牌179枚,銅牌133枚。
在參加世界奧數的35年間,中國拿下59%的奧數冠軍,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啊,這是不是可以說我國數學的厲害,在國際上都是那麼的出彩,但是為什麼卻鮮有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呢?這是為什麼呢?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數學家獲得過菲爾茲獎,其中2位為華裔數學家,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為美籍,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為澳大利亞籍,且他們都沒有在國內接受教育的經歷。人們突然意識到,拿了那麼多的奧賽金牌,中國卻始終沒有出現數學大師。被稱為「數學諾貝爾獎」的菲爾茲獎,迄今沒有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雖然說奧數是為青少年準備的,菲爾茨獎是相對於成年人而言的,那麼那些在青少年時期曾在奧數間大放異彩的人成長後都去哪個?又有多少泯然眾人矣呢?又有多少繼續為數學事業奮鬥終生呢?又有多少奧數金牌人員成為失意者呢?
環看世界,又有哪個國家曾把奧數看做為全民學習,強迫性教育呢?從最開始的興趣到最後的厭惡,從天分的學習到機器般的刷題,帶來的奧數金牌又有何種意義呢?
當家庭、學校、社會不斷因為「奧數」讓一些學生享受著種種特權,卻讓他們在成長教育的學習中喪失了極為重要的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奧數明明就是個小眾事物,但在中國卻變成了大眾的狂歡,甚至是負擔。
獲得菲爾茨獎的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毫不客氣地炮轟:做奧數競賽絕對成就不了數學大國。數學其實是在做研究,而奧數卻只是在做題。
在這裡並不是說沒有得到菲爾茨獎和諾貝爾獎的學者不是好學者,我們要知道真正意義上的學者,真正意義上聞名中外的大家,對於拔尖性教育,我們要正確對待,否則泯然眾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