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教育行業的更新迭代中,方直科技已整整走過27年。從為出版社、報社做電子化印刷,到建立跨教育、出版、文化、技術領域的研發體系,為多版本教材推出配套多媒體產品,再到全面布局「網際網路+教育」業態,方直科技始終紮根課堂,同時又不落於時代。
而今,伴隨人工智慧的東風,中國AI教育市場持續煥發新的生命力。深入課堂教研教學二十多載,且手握上百項軟體著作權和自有智慧財產權的方直科技,又將在這一領域書寫怎樣的新故事?
1
深入課堂 做優質配套的內容
1993年的深圳,沐浴在改革的春風中,滿懷創新激情的年輕人在這片土地上躍躍欲試。這一年,黃元忠創辦了方直科技,主要服務於出版社、雜誌社、報社、印刷廠,做電子化印刷排版。但是他慢慢地意識到,對於一家企業而言,如果純粹是給別人提供服務,未來的發展肯定會有局限,於是有了要自研產品的想法。
計算機專業出身的黃元忠捕捉到多媒體軟體的機遇。當時,基於漢字研發的北大方正和基於國內財務制度研發的用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家企業。黃元忠便和他的創業夥伴一起討論,做什麼是符合國內特色,有社會價值而且又有前景的呢?他們想到了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黃元忠突發奇想,「如果學生的課本能夠有聲音、有影像、有動畫,豈不是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受到師生歡迎嗎?」加之此前做電子化印刷排版時,方直科技也一直在和出版社打交道,要做電子教材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黃元忠透露,「我們當時就一心想把多媒體教育做好,公司才幾個人的時候,就想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談合作。」一年多的時間裡,方直科技不斷和出版社溝通,反覆打磨樣品,終於在1995年拿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本開發的合作權。黃元忠回憶,「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融資環境,我們是又要研發產品,又要想著怎麼養活公司。」
在電腦、網絡不普及的年代,要想打開多媒體教材的市場並非易事。黃元忠和他的團隊積極聯繫各地的教育部門和公立學校,一遍遍演示他們研發的產品。通常得到的回應都是別人非常認可產品,卻沒能賣出去,因為那個年代懂得使用電腦的人實在寥寥。「兩三年之後,我們突然發現帳上快沒錢了,錢全部用來做研發、做產品了。」黃元忠感慨。幸運的是,隨著電腦的普及以及網際網路時代的加速到來,方直科技的電子教材真正打開了銷路。
成功邁入公立學校後,方直科技在這裡面一紮就是二十多年,聯合教育部教學大綱的制定者、各個版本教材的主編、各地學科教研代表,還有優秀的一線講課的老師,將好的理論和接地氣的實踐相結合,做成優質的多媒體課件和學輔內容。
黃元忠表示,「方直科技一開始的定位就是K12的課堂教育。既然我們要做真正深入課堂的東西,就要基於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思考如何輔助老師把課上好,如何幫助學生更便利地學習。在此基礎上,以課堂為核心再延伸到課前和課後。」
2
打造底層架構 走向硬軟集合
優質和配套是方直科技十分強調的。這一理念也伴隨著方直科技往後的每一個階段。
萬億教育市場,足以催生無數故事。但在黃元忠看來,故事很好講,實際做事又是另一回事。佔據國內主流英語教材的配套多媒體產品市場後,方直科技在教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資源。
但是,隨著市場千變萬化,方直科技意識到,企業的核心必須是要能提供社會價值。於是,打造公司平臺下的底層架構成為方直科技的重中之重。黃元忠表示,「企業的一系列產品要想真正形成生態,需要有培育產品的土壤,唯有底層相連、數據相通,各個應用之間才能生態互補。」
底層土壤中哪些養分必不可少?方直科技認為,必須堅持對課堂的專注,結合長期以來深入課堂的積累,建設基於大數據的教育和教學資源雲平臺,形成學校、師生及家長的整體教育生態圈。方直科技不僅希望為老師解決備課、授課和教學研究的需求,也希望以同步學習資源為基礎,通過網際網路為學生配備優質的配套學習資源。
儘管打造底層架構的思路清晰,但「生態」二字要想真正實現卻繁複困難。不僅涉及基礎設計、資源的製作,還包括系統管理平臺的建設。經過反覆磨合,一次次推倒重來,不斷提質優化,方直科技不僅推出了包括資源管理系統、協作備課系統、課堂教學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等在內的教學研雲平臺,還研發了集作業系統、智能推送系統、專項訓練APP集群移動學習系統、師生IM系統、口語評測系統等於一體的教學研雲平臺。多年來方直科技針對課堂的悉心研究,也都轉化為老師的教學素材和學生的考評測練資源,滲透在方直生態中。
完成了底層生態的構建,方直科技開始將目標瞄向硬軟結合。「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一個純軟體公司,但隨著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的推進,萌生了很多硬軟結合的新機遇。」方直科技認為,如果能夠成為智慧城市構建中的一份子,其多年來對於課堂的深耕就能發揮更大的效用。
黃元忠透露,「智慧化的進程中,很多頂層設計是由大企業主導,但這些大企業相對更擅長做大平臺、大規劃,要具體落實到每一個領域中去時,需要結合很多小民企的東西,智慧教育的部分正是我們所擅長的。」二十多年來,方直科技針對多版本、多學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研發了覆蓋全學段的教學產品。基於智慧城市的推進,方直科技的教學教研積累正以更快的速度滲透至不同城市的校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為城市智慧教育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據悉,目前,方直科技與華為、平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中國移動等都展開了深度合作。在實現軟硬結合,推進智慧課堂,為城市建設打造綜合解決方案的同時,也為自己拓寬渠道,擁抱更多機會。
3
研發人工智慧 推動教育公平
從單機版的光碟,到U盤,再到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方直科技緊隨時代浪潮的同時,始終紮根對課堂教學的鑽研。黃元忠表示,「時代在變,用戶的習慣在變,技術條件也在變,我們也必須順勢而變,但是我們企業最根本的基因不能變。」
2016年,阿爾法狗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2017年全國兩會,「人工智慧」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人工智慧迎來快速發展期。用戶需求升級的推動下,教育+AI的概念日趨火熱。方直科技也開始思考,如何通過人工智慧、通過大數據,把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成果,更有效地延伸到課後教育中,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在線教學需求急劇增長。隨著用戶對在線教育認知度的提高,方直科技加速了對人工智慧自適應學習項目的探索和建設。
5月,方直科技推出自己的第一個人工智慧自適應學習產品——LinKid檸課英語。檸課英語延續了方直科技長期以來在課堂教學上的優勢,對標國內教材、課程內容體系;同時,基於人工智慧技術,通過TTS個性化教學語音,實現教學場景的語音合成及交互,以4D-TOM技術實現智能教師實時驅動,通過ASR語音識別幫助檢驗學習效果,讓孩子真正置身於AI互動課堂之中。
方直科技技術總監盧慶華透露,「檸課英語是我們人工智慧自適應學習項目的前置產品,是基於我們以往對課堂教學的長期研究和對學生學習需求的深入了解來開發的。目前,我們在檸課英語的基礎上,探索生成虛擬化、智能化老師,來模擬真人老師為學生授課。通過對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生成最適合學生的老師形象,自動調整教學內容和過程,為學生提供最高效的教學。不僅如此,這一模式還能節約在線教育中真人教師的成本,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成本,讓更多學生有機會接觸優質教育資源,享受教育公平。」
如今,教育+AI已被越來越多教育企業作為重要戰略傾斜。盧慶華認為,「人工智慧在教學領域的應用,歸根結底,是要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這離不開我們對於課堂教學大綱和要求的把握。在此基礎上,深入探究學習過程中孩子的心理變化,以琢磨取什麼數據,要在外界施加怎樣的輸入,達到輸出的目的。只有在理解了教育的目標、理解了學習過程的發生,才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慧能夠進行準確識別的優勢,從學生學習的動機出發,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同樣,方直科技意識到孩子的課堂學習中,同伴是必不可少的角色。方直科技AI課程產品負責人介紹,「為了讓孩子能夠持續堅持學習,我們在AI課程中設置了學習小組,並逐漸將學習小組升級為學習社區。在學習社區裡,不僅孩子之間能夠比拼、互助,還能和虛擬老師、虛擬人物、虛擬寵物進行交互。通過比拼、多對一、成長機制等來提升孩子學習的專注度和持續性。」
當虛擬角色能夠承擔運營過程中更多的陪伴和標準化指導工作時,也意味著真人輔導老師的時間和精力更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讓其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個性化輔導中。方直科技AI課程產品負責人透露,「我們所有輔導老師都會實際參與教研工作,如果輔導老師不那麼深入了解課程內容,很難為孩子提供定向化輔導。」
降本增效是方直科技希望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實現的最大目標。黃元忠表示,教育首先要實現普惠公平,往後就要延伸到個性化服務。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能夠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時代發展的浪潮中,教育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儘管隨著技術的革新,傳遞知識的形式和承載內容的載體都在發生改變,但是方直科技關注課堂教學和為孩子提供優質教育的初心始終如一。
面對未來,黃元忠表示,「我們希望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體系能下沉到低線城市,讓教育資源匱乏的地方的孩子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