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的璐璐顯得跟同齡女孩「格格不入」,她從不玩洋娃娃,也從不穿裙子,璐璐最喜歡的活動就是戶外踢足球,汗流浹背的時候當眾就掀起上衣。左鄰右裡都只當璐璐性格粗魯,卻沒想到7歲的璐璐去上學報到的時候,堅稱自己是「男生」。班主任建議璐璐父母帶女兒去做一個詳細心理檢查,問診結果發現,因為父母重男輕女,時不時都會對璐璐發出「你是兒子該多好」的感慨,導致璐璐出現了兒童性別偏差。
生物性別不可更改,很多父母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對自我性別認知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可恰恰相反的是,孩子對於性別認知有一個鞏固期,在這一階段,如果因為家庭教育不當,就易導致患兒出現錯誤的性別認知導向,出現兒童性別偏差。
性別認知需要靠家庭教育進行鞏固
孩子對於生理性別的認知存有一個鞏固期,這期間家庭環境會造成滲透式影響,如果孩子長時間與異性父母接觸,缺少同性父母作為模仿對象,那麼就容易「習慣成自然」,孩子會在姿態、聲音、行為等方面出現異性化趨向。
上文提及的璐璐就是典型兒童性別偏差的例子。導致璐璐出現這一錯誤認知,與其生活環境有關,因為父母重男輕女,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所忽視,沒有提供女孩應有的生活條件,同時給予孩子「你是兒子好」的錯誤心理暗示。潛移默化影響之下,讓璐璐最終形成了「自己是男生才好」的性別認知。
性別教育應當在早期家庭啟蒙教育中完成
性別教育應當是在早期家庭啟蒙教育中完成,性別教育並不只是告訴孩子你是男生、你是女生那麼簡單。兒童性別偏差要引起家長的高度警惕,否則患兒成年後其戀愛觀、婚姻觀都易受到影響,而其傷害是不可逆轉的。
兒童性別偏差的糾正,要從生活細節入手
兒童性別偏差治療,不能單靠臨床心理輔導,更需要患兒撫養者的共同參與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從常態化的生活細節開始入手進行糾正。如:親子關係的建立中,同性父母一定要承擔起主要的教育責任,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正確的模仿對象。與此同時,在兒童穿著、行為舉止等方面都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要給男生女性化打扮,也不要讓女生男性化裝扮,從服飾上回歸「性別本位」,起到強化性別認知的目的。兒童性別偏差形成非一朝一夕,因此糾正、鞏固也需要一個階段,患兒家屬不要操之過急,要拿出足夠耐心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專家介紹:陳曉剛 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昭德心理獨家稿件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