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種極具特色的固定短語,一般由四個字組成,當然也有三個字、五個字甚至是七個字以上的成語,儘管字數不同,但是,通常情況下,它都是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因為成語言簡意賅,表達精練,又極具寓意,因此,很受大家的喜歡,經常被拿來用在交談或者寫作當之中,比如,某一個人非常出名,我們通常會用「鼎鼎大名」來形容他,又或者用「破釜沉舟」形容一個人不畏險阻,下定決心去做某件事的行動。
不過,由於大部分成語都來自於古代典故,隨著時間的流逝,難免出現被誤解的情況,比如「難兄難弟」這句成語就是如此,現在我們經常用「難兄難弟」來奚落一同落難的人,帶有很強烈的貶義。
然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難兄難弟」原本的意思根本就不是用來奚落人的,恰恰相反,它還是一個褒義詞,那麼「難兄難弟」到底說的是什麼呢?其實,它源自《世說新語德行篇》中記載的一個典故,作者是南朝的劉義慶。
其原文為: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文德;爭之不能決;諮子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說,東漢有個陳氏家族,家主陳寔(陳太丘)生有兩個兒子,長子叫陳元方,次子叫陳季方,他們都是功業有成,尊長愛 幼,品行皆佳的人,有一次,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與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談論起了關於品行的問題。
兩個少年不無自豪地誇耀著自己父親的功德,一時間爭論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他們就去找祖父找陳寔評理,陳寔看著兩個氣鼓鼓的孫子,不期然想到他們的父親都是好樣的,忍不住感慨道:「元方實在是好啊,好到做他的弟弟很難,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做他的哥哥同樣很難。」
由此不難看出來,人家陳寔本來的意思是在誇獎自己的兒子,說陳元方和陳季方這哥倆做得非常好,難分軒輊,都是品行出色的人,並沒有一丁點兒的貶義在裡面,此後,這個典故便精簡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難兄難弟」,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詞的語義卻走了樣兒。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本指好到「難於做兄,難於做 弟」的意思漸漸被人遺忘,卻把「難於」的「難(二聲)」理解成 「落難」的「難(四聲)」了,如此一來,明明是一句誇人的成語竟 然變成了奚落人的成語,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當然,儘管「難兄難弟」原本的意思到今天已經南轅北轍,面目全非,被我們誤解了上千年,但是,由於如今的意思早已被大家廣泛接受,想要改變過來恐怕很難了,唯有委屈陳元方和陳季方這兩個品行皆佳的「難兄難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