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術界來說,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不僅是一場藝術盛會。
本屆美展在全國設有13個分展區,今年7至10月已完成評選及展覽工作,進京的573件作品為13個展區中挑選而來,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粉畫、年畫、連環畫、插圖、漫畫、漆畫、綜合材料繪畫、雕塑、建築、動漫、陶藝、實驗藝術、平面設計、裝幀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工藝美術等22項美術種類。
徐強 《鑄夢》 山東 藝術設計
新時代的中國處在歷史變革時期,新時代的特徵也在美術家的創作中得到體現。從展覽整體來看,反映時代主題是本屆全國美展的突出特點,這和今天的美術大環境分不開——這是在一個更寬闊的文化大環境下產生、發展的。這也是眾多藝術門類能不約而同地展示類似主題的原因,這種共通性既是對當代視覺經驗的表達,也是如今中國美術創作綜合意義上的共同追求。
張烈、孔翠婷 《「飛躍號」磁懸浮列車概念設計》 北京 藝術設計
在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看來,這是一個新的現象,有重要的新內涵。如何進一步從理論上把這種特徵提取出來更好地加以歸納和分析,對於接下來組織、引導、推動美術創作都有重要的價值。而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尚輝認為,這種共通的視覺經驗表達實際上已成為本屆全國美展的重要特色,在藝術語言上推進它的變革已經發生。
曹丹 《陽光下的大橋澆築工》 湖北 版畫
從展出的各門類作品看,美術界正掀起一股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培根築魂的新氣象,許多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作品湧現其中。它們普遍貼近生活,有反映城市、鄉村、社會、家庭、部隊等日常生活的;也有體現科技創新、國防建設、國際交流、對外援助等社會面貌的。從國家到個人,從勞動到日常,當代中國的方方面面體現其中。像張烈、孔翠婷的《「飛躍號」磁懸浮列車概念設計》,曹丹的《陽光下的大橋澆築工》,焦興濤的《烈焰青春》,陳治、武欣的《尖峰食刻》,李善陽的《吉祥祖國》就是其中的代表。
焦興濤 《烈焰青春》 重慶 雕塑
還有作品描繪我們身邊的外賣小哥,環衛工人等勞動者,不僅生活氣息濃鬱,還表現出奮鬥的力量。更多作品面貌氣氛祥和、充滿陽光,展示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裡面不少作者是年輕人,儘管他們的名字和風格我不熟悉,但作品普遍有擔當,有情懷。他們關心民族復興,把個人興趣融入群體意志的恢弘壯舉中,不再沉溺於表現自己的小情趣。即便有展示小情趣的作品也有大情懷,從側面謳歌了新時代。」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薛永年說。
李恩成 《芳華》 山東 中國畫
一些作品小中見大。劉政的《仲夏夜之夢》既有生機,又有深層次的立意。李恩成的《芳華》通過描繪陽光雨露下自由生長的花花草草,隱喻祖國的欣欣向榮。
劉政 《仲夏夜之夢》 遼寧 雕塑
在薛永年看來,一些中國畫作品開始綜合其他畫種的特點,注重在形式上和新的視覺經驗上創新,他說:「這些中國畫吸收了寫實以外的西方現、當代藝術表現方式,突破傳統的意願非常強烈。」在22項美術類別中,設計藝術的創新性比較突出,諸如王國彬、王瓏的《「千荷瀉露」北關大道跨北運河橋梁設計》,李婧雯的《JW戶外家具系列概念設計》,陳江波、薛文凱、李奉澤的《公共衛生間設計》,常瑞紅、李曉梅 《合禮之器——大漆飲食具》等作品裡,新技術、新理念展示在生活美學的方方面面。
常瑞紅、李曉梅 《合禮之器-大漆飲食具》
王國彬、王瓏 《「千荷瀉露」北關大道跨北運河橋梁設計》 北京 藝術設計
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凌表示:「總體來講,設計藝術作品的進步要比繪畫創作快很多,因為設計本身就要緊跟時代步伐,展出作品裡的《逐夢九天——「嫦娥6號」載人月球車概念設計》基本上與世界頂級設計在同一水平上。」至於傳統的架上繪畫的「國際化」,似乎還在路上,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與美術作品保存修復藝術委員會主任胡偉認為,從國際大美術的角度看,中國的架上繪畫概念和國際上的並不一樣,他說:「我們試圖與國際接軌,就是要給中國美術一個新的形象,只要是和全民族產生聯繫的作品都可以納入到這個範圍,在展陳空間裡和其他藝術形式聯動。但突破對綜合材料繪畫的學術界定,打開原有對於中國架上繪畫的認識,將其融到中國大美術裡,目前還比較困難。」
徐小鼎 董雪凌 《阿彌陀經》 北京 書籍裝幀
與往屆全國美展相比,第十三屆美展在表現時代精神,深入社會生活,尊重藝術規律,表現民族文化傳統,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展現中國文化自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題方面均有體現。在過去,畫家為了強調藝術的多樣性,經常忽略主題思想的表現,或是強調思想性而忽視了藝術性。1949年7月,在第一次全國文代會召開的同期,舉辦了第一屆全國美展,「那時候怎樣辦展尚無經驗,第一屆美展是充滿戰鬥性、革命性的,展出了很多戰區畫報和革命小報。但今天的展覽,革命性、人民性、大眾性、時代性兼有。」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表示。這也是70年來中國美術解決的問題——美術家把中國的文人畫,西方的宮廷繪畫、宗教繪畫用工具和材料轉換成為人民大眾服務、為時代謳歌的課題,使得這項事業和時代的變化密切聯繫在一起。」王鏞說。
美術界專家也關注到一些值得注意的方面。比如,在宏觀視角下創作的作品滿構圖居多,畫面會顯得「比較滿」。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呂品田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發展太快,還沒有時間去從容地進行挑選,以至於只能把看到的方方面面納入到畫面裡。在一個豐富的時代,我們要想以典型化表現生活需要判斷力,需要從容的心態,我們今天就是缺少這個因素,所以把包羅萬象的東西都納入畫面裡。」
更為局部的問題還有重視圖式、對技法思考過多。在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劉曦林看來,臨摹照片不是繪畫藝術,畫家沒有生活、不深入生活,不會造型、不會繪畫的時候才會去畫照片,欠缺的是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生命存在價值的追問。當有了切身體會時,才能對時代有深刻的體驗,才能不依靠照片。
而張曉凌則認為,美是應該超越圖像的。中國畫講究寫神,有些作品畫得精美,但是表情、動作都很雕飾。當塑造英雄人物或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時候,就需要對他的世界做出建構和了解。就像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黃宗賢所說:「今天與羅中立創作《父親》的時代完全不同了,那個時候一幅圖像、一件作品就可以打動千千萬萬觀眾,讓幾代人留下深刻的記憶。但是今天是圖像的時代,信息、圖像資源獲得的機會很多,藝術家參展的機會和條件更多,這對當下藝術創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把工匠精神用到創作中,特別是在人工智慧日漸強大的今天,如何與智能製造拉開距離是美術家要思考的問題。除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外,美術家還需提高修養,學習中國文化的深度和中國哲學的意義,藝術創作才能被推向新的高峰。
部分展品欣賞
頡元芳 《遠方》 內蒙古 水彩·粉畫
李玉旺 《使命》 山東 中國畫
梁子川、董闊、閆玉琦、張留鑫、劉春琳、趙竟汐、遊嘉琪、周世元、王欣欣、黃震軍、付桐、張培健、鄧鳳婷、馬亞萍、莊園 《城濮之戰》 北京 壁畫
沙永匯 《金秋時代》 黑龍江 版畫
張玉惠 《盛世花開》 福建 漆畫
封治國 《藝術的故事》 浙江 油畫
李艾虹 《一路溫暖》 浙江 藝術設計
李保峰、陳海忠、丁建民、徐昌順、郭凡、屈天鳴、曾忠忠《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恐龍蛋博物館》 湖北 藝術設計
陸慶龍 《格桑花開》 江蘇 油畫
沈璐 《馬克思》 黑龍江 連環畫
石韻媛 《66段書寫》 北京 藝術設計
魏惠東 《當莊子遇見卡夫卡……》 浙江 綜合材料繪畫
奚忠恕 《天路》 浙江 水彩·粉畫
楊春 《四季》 江蘇 動畫
楊洋 《金色華章》 北京 綜合材料繪畫
袁元 《敦煌女兒》 北京 油畫
陳治、武欣 《尖峰食刻》 天津 中國畫
李非 《我的姐姐》 遼寧 連環畫
李震 《為新中國雕塑》 重慶 雕塑
李善陽 《吉祥祖國》 山東 油畫
李小軍 《折山入夢》 廣東 漆畫
李烜峰 《八女投江》 吉林 雕塑
尚榮 《藝舟揚四海》 江蘇 雕塑
史國娟、段劼、賈昆、史爽、曹大力、褚黎明、郝一璐、梁雪蓉、林美淇、張蕾、蘇大偉、高凌波、董玉波、李姝、趙冰瑤 《生生不息》 吉林 動畫
王傑 《曖昧》 浙江 陶藝
楊世斌 《家庭系列之花樣年華》 浙江 油畫
葉武林、史躍軍 《紅星頌》 北京 壁畫
翟小實 《錢江潮湧》 浙江 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