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如今中國消費金融市場需求不斷釋放。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我國居民短期消費貸款規模達到8.52萬億元。金融科技加快在線消費場景與金融融合,進一步推動消費金融產品服務線上化發展。面對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如何釋放消費金融的普惠價值,也需要作出更多的思考與探索。
近期,以「金融科技塑造韌性世界」為主題的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成功舉辦,作為國內領先消費金融公司代表,招聯消費金融公司總經理章楊清受邀參加了本次峰會,就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發表了主題演講。
對於如今消費金融服務的普及,章楊清認為,線上趨勢是不可逆轉,但消費金融經過近年快速發展,已經從藍海轉入深度紅海,行業規模增速放緩,居民槓桿率快速攀升,客戶共債風險依然較高,需警惕「雙輸」現象。
章楊清分析指出,「消金空間有限,不應過度增長。普惠金融有別於扶貧和慈善,並非越下沉越好,否則極有可能出現『雙輸』現象,即金融機構背負不良風險,而下沉客戶因貸款超出承受能力範圍使得誠信受損。這對於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
除此之外,章楊清還表示,金融機構還應關注普惠金融的客群精準、合理定價、有效供給等問題,推動普惠金融向高質量發展,有針對性地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首先,如今小微企業客群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大的金融支持,小微企業普惠貸款餘額近7個月連創新高。但是,在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之間的個體戶,普惠金融的針對性卻比較模糊,也比較缺乏關注。
章楊清說道。龐大的個體戶群體對促進消費升級、穩定社會就業、推動雙循環格局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方研究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個體工商戶近9000萬戶,拉動就業人數超2.3億人。
所以,他表示關於消費金融貸款利率問題,從降低普惠金融成本的更長遠效果看,可調整為「LPR+」的科學定價方式,即通過「LPR利率+風險損失率成本+整體運營成本+可持續經營的微利空間」的模式綜合確定。
此外,對於一些有能力、有意願的金融機構,也可以發揮自身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金融科技優勢,對以個體戶為主的「奮鬥者群體」提供精準金融服務,並以此形成多層次、商業可持續、微利的金融供給模式。
消費金融市場持續釋放需求,作為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招聯金融,同樣也在持續釋放自身優勢,帶來更多普惠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