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消費金融領域的快速發展,在普惠金融方面也開始走出更多的成效。以招聯金融為例,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持牌消費金融企業,便始終高度關注消費金融的普惠進程。在如今消費金融領域有效覆蓋人群已達6億人左右的背景下,如何做到普惠金融的高質量發展,也成為招聯金融和整個消費金融領域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目前行業發展來看,消費金融的普惠使命依舊任重道遠,從此前諸多機構的一哄而上到監管成熟之後的作鳥獸散,留下一地的問題。招聯金融章楊清認為,實現消費金融普惠之路的高質量發展,應該圍繞「客群覆蓋」、「成本價格」、「安全便捷」三個關鍵問題進行思考與創新。
客群覆蓋
普惠金融的對象具有分布廣泛、類型多樣、需求多元等特點,需要有針對性地提供金融服務。但在這些年,國內消費金融行業的現狀是,大批量無差別的生產,不加考慮就「逐利放貸」,導致「不該貸」、「過度貸」等一些列的負面問題。
招聯金融章楊清認為,根據信用風險等級,客群大致可分為最優、優質、次優、次級、深度次級五個類別,針對不同信用類別,消費金融機構應該提供精確性的普惠,提供合理範圍內的額度。
同時,除了金融機構的自覺,行業共治更是避免這類問題出現的重要舉措,國家管理層面的必要措施不可缺少。
章楊清認為,其一,需要在政府部門間打破信息豎井,不僅集合各類金融機構的數據記錄,還應整合社保、稅收、學歷等公共信息,補充到央行徵信系統;
其二,社會徵信機構應充分利用區塊鏈的技術特點,保障數據資源擁有方不必交付數據資產,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環境中,實現數據多源交叉驗證與共享。通過市場化手段,聯合網際網路巨頭,提供社會公共信用產品;
其三,基於足夠豐富多維的政府、金融機構和網際網路信息,對消費金融客群採取授信額度參考區間和授信機構數量約束的管理方式,限制對單一客戶的授信機構數量和授信總額,避免過度授信帶來「追尾」。客戶根據利率、額度、產品和服務水平差異,自由選擇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註銷退出先期授信機構,讓更低利率、更優服務的機構,得以競爭進入。
成本價格
招聯金融章楊清認為,價格合理是普惠金融的重要體現。消費金融機構不應追求高利潤, 靠降低成本保證微利、靠規模效應提高效率,才是有社會價值的可持續商業模式。消費金融的客戶端價格,受獲客成本、資金成本、風險成本影響較大。
在獲客成本上,需要通過監管政策和市場手段,優化和再平衡消費金融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得普惠金融可持續。在資金成本上,同樣需要監管部門的支持,事實上,監管部門一直設法降低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包括運用LPR市場報價利率機制,出臺政策約束結構化存款的高息攬存現象等。
而在風險成本控制上,在貸後管理環節,催收效能對風險成本的影響日益突出。政府部門及時出手整治,可以說是對行業過熱的一個撥亂反正,但這種階段性「治標」,終究需要回歸長期性「治本」。
章楊清表示,解決催收問題需要從幾方面入手:一是通過金融科技實施智能化催收,不僅能提升服務效率,更能規範催收行為,從根本上杜絕語言暴力等問題,招聯公司已把合規催收列為客戶體驗的重要部分,加大規範化、智能化的催收能力建設;
二是政府支持國家徵信機構出面,通過科技手段,利用運營商實名平臺,及時刷新逾期記錄客戶的聯繫方式,形成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都得到保障的關注類客戶聯繫信息庫。金融機構可根據央行徵信系統中的客戶逾期記錄,發起查詢申請,應可合法審慎地追溯到本人,從技術上規避因客戶失聯而向其親朋好友電話催收的情況;
三是所有機構的借貸信息,都應統一錄入國家徵信系統,促使逾期不還的行為無所遁形。
安全便捷
招聯金融章楊清認為,要實現普惠金融的安全便捷,需要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巨大推動作用。客觀地講,我們在金融科技上幾乎沒有原創性的創新,而且眾多金融機構存在著大量的低水平重複建設。大量優秀IT人才自發湧入「錢快、錢多」的金融行業,已不斷擠佔從事基礎軟硬體研發的高素質人才資源,所以需要更科學合理地規劃金融科技的方向,持續降低安全便捷的可得性成本。
章楊清表示,我們需要引導金融科技資源,投入到體現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環節,比如進一步完善信用基礎設施,夯實多層次支付網絡等等,降低金融科技的應用門檻和服務成本,助力普惠金融的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下,我國基礎金融服務覆蓋不斷擴大,普惠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成效明顯。同樣,消費金融領域的日趨成熟,也不斷踐行者普惠使命,一招聯金融為代表的行業頭部平臺,也正在為一個更健康的行業生態去思考、去努力。
編輯:賀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