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之後更忙了,這讓我很擔心,留給我學生的時間又少了。」泰日學校張雷老師在斬獲上海市教學比武一等獎後,沒有太大的喜悅,反而有點淡淡的憂慮。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剛走過10年教學生涯的他,多年來能堅持學習、注重實踐,不斷打磨自己的教學技能,執著追求更高的教學水平,不斷挑戰自我。
秣馬厲兵,一「戰」成名
「張雷老師作為青年教師,教學常有新思維、新想法,工作中善於總結和反思,自身成長迅速。任教的勞技、自然等學科教學充分發揮了農村學校的特點,教學成果也是相當喜人。」對於此次張雷老師榮獲上海市教學比武一等獎的喜訊,泰日學校副校長陳建明雖言語平實,但眼神中閃爍著自豪感。據悉,最初站上三尺講臺時,他是戰戰兢兢、懵懂又惶恐的「小張」老師。為了儘快適應新角色,他常常去聽老教師的課,抓住交流學習的機會,認識教學經驗豐富、教學能力突出的「大咖」,學習教學模式、教育理念,慢慢地「站穩」了講臺,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提升了自己的教學水平。
七年的積累成為他華麗轉型的奠基,曾主攻數學的他開始多點開花。恰逢STEM教育熱潮,在解讀新的教學理念的同時,他接觸了數學以外的多門學科:探究、勞動技術、自然科學……他的工作多了,也更忙了,但卻樂在其中。這些年來,張雷老師帶領他的學生一起東奔西跑,參加區級、市級各類科學競賽,斬獲一個又一個獎項。2016年起執教勞動技術學科,開展區級公開教學,主持教研組工作,加入區中小學勞動技術中心組。執教勞動技術學科以來,一直秉持「運用技術解決問題」的項目化教育理念,鑽研發展勞動技術學科教學水平。這一次,他在勞動技術學科教學上再次自己加冕,厚積而薄發。
教學有方,育人無痕
「我的課堂一大特點就是『追問』」,張雷老師這樣評價自己的課堂教學。通過追問來深挖知識難點,同時,也希望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能夠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張老師會把一些知識點化為生活中簡單生動的事例講給我們聽,這樣我們就更容易理解。」他的學生安慧妍如是說道。學懂,弄通,真正掌握了知識點,內化並吸收,是他希望學生能夠做到的。
學科教學工作的開展,張雷老師也深刻結合鄉村學校生源特點,自成一套教學方法。針對鄉村學校學生表達能力弱的現狀,張雷老師的課堂教學也著重培養孩子「能說會練」,練就他們課堂上敢說、能說、會說的能力是他為學生量身定製的。張雷老師談到,除了教師自身在課堂上示範和引領,主要依靠學生在小組交流討論和動手操作環節中創設一種民主的氛圍,讓實踐和表達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深化理解,學會表達。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是一位優秀的教師所展現的能力。
寬嚴相濟,教書育人
「張老師是一位幽默的老師,但同時他也很嚴厲。」幽默和嚴厲是學生們對他最多的評價,一張嚴肅臉卻配有一個有趣的靈魂。許多學生把他寫進了作文,字裡行間是他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日常,點點滴滴的師生情誼。同年級教師肖莉莉表示,「張老師不僅教學有方、為人還風趣幽默,深受學生愛戴」。作為一名學生愛戴的老師,張雷最看重的並非是所教學生的成績,而是他們的身心健康。最希冀的不是學生將來可以飛多高飛多遠,而是更希望他們未來能夠掌握自食其力的能力。如此平淡而又樸實的期望源於他的班主任經驗。學業負擔重、活動能力差、成績差距大,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自卑成為一些孩子內心過不去的一道坎,厭學、逃學成了孩子逃避的唯一方法。在面對這樣的孩子時,張雷清楚,相比學優生,學困生的學習過程更為艱苦,所以,他一次次走進這些孩子的內心,努力幫助他們卸下內心的負重。張雷記得,在與志華學校並校時,有三名插班學生,其中就讀四年級的一位女學生,因適應不了新學校正規嚴格的管理制度,不願意來學校讀書。張雷前後多次聯繫家長來校共同商討,了解前因後果,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採取課堂激勵,減免課業負擔,單獨交談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等措施,讓該生逐漸適應新環境,從厭學到願學,再到樂學。張雷以愚公移山的毅力,搬開了壓在孩子心上的大石。教書更要育人,這是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名教師真正需要做的,讓孩子們可以永葆一顆健康的心靈。
「學會積累知識、完善性格,那麼當你離開學校時,命運已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是張雷老師從教十年以來,對每一個學生的殷切期盼,也是對他教育人生的真實寫照。「沉下心來做學問,浮出水面見光明」,下一個十年,必將繼續閃光。(夏梅/文)
點
連結
「和 潤 新 語——引領奉賢教育創新發展的思想沙龍」徵稿啟事
宗旨:
交流新思想,激發新活力,推動新實踐,傳播正能量,為建設「自然 活力 和潤」的南上海品質教育區集聚人文智慧和創新力量。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