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分子伴侶Shq1結構和功能

2020-12-14 科學網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葉克窮實驗室是一個主要研究蛋白質和核酸核糖核酸之間的互相作用的研究團隊,近期其研究組發表了題為「Structure of the Shq1–Cbf5–Nop10–Gar1 complex and implications for H/ACA RNP biogenesis and dyskeratosis congenita」的文章,用蛋白質晶體學、生化和酵母實驗分析了一種分子伴侶:Shq1的結構和功能,相關成果公布在《EMBO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北生所研究生李爽和段景琦博士,通訊作者是葉克窮博士,其它研究人員包括李丹丹和馬守偲等,這項研究是葉克窮博士研究組非編碼RNA研究領域的又一最新成果。

 

隨著生命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RNA對生命活動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原有的理解:它們不僅僅作為編碼蛋白質的模板,許多不編碼蛋白質的RNA在生命過程也有重要的功能。非編碼RNA究竟擔當什麼樣的生物學功能引起了生物學家的極大的興趣。

 

葉克窮博士研究組一直致力於非編碼RNA的研究,曾發表多篇文章,解析非編碼RNA,而這篇文章則是由非編碼RNA研究延伸獲得的,與稱為H/ACA RNP的非編碼RNA有關的組裝因子Shq1的最新成果——H/ACA RNP是由H/ACA RNA和四個蛋白質形成的複合物,具有催化RNA假尿嘧啶修飾,裝配核糖體和合成端粒等功能。H/ACA RNP在體內組裝需要組裝因子Shq1的參與。

 

許多生物大分子複合物在體外具有自我組裝的特性,但它們在生物體內的組裝經常需要一些分子伴侶的幫助才能完成,這些分子伴侶的具體作用往往並不清楚。

 

研究人員解析了Shq1的結構以及它和H/ACA RNP中三個蛋白質形成複合物的空間結構。作者發現Shq1和Cbf5緊密結合,Shq1不影響Cbf5和其它蛋白結合,但能阻礙和RNA的結合。而且Shq1的功能在高溫下更加重要。作者提出Shq1作為一個組裝分子伴侶可能有防止組裝錯誤的RNA和保護蛋白質聚合的功能。

 

已經知道,人類的Cbf5蛋白質發生突變後會引起端粒的縮短和一種罕見的先天性角化不良疾病(dyskeratosis congenita)。這是由於H/ACA RNP是人類端粒合成酶的組成部分,而端粒作為染色體末端的特殊結構和染色體穩定性有重要關係。作者發現一部分和疾病有關的Cbf5突變分布在結合Shq1的分子界面上,提示這些突變可能影響Shq1的結合,乃至影響端粒酶的組裝和端粒的合成。作者還發現很多突變並沒有分布在Shq1的結合界面上,它們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影響。(來源:生物通 萬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Nat Commnuni 復旦大學揭示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水稻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與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染色質是真核生物承載遺傳和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由145-147bp的DNA雙鏈以左手螺旋環繞核心組蛋白八聚體構成。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
  • EMBO.J:Shq1及H/ACA RNP複合物結構成功解析
    許多生物大分子複合物在體外具有自我組裝的特性,但它們在生物體內的組裝經常需要一些分子伴侶的幫助才能完成,這些分子伴侶的具體作用往往並不清楚。H/ACA RNP是由H/ACA RNA和四個蛋白質形成的複合物,具有催化RNA假尿嘧啶修飾,裝配核糖體和合成端粒等功能。H/ACA RNP在體內的組裝需要組裝因子Shq1的參與。
  • 研究揭示RNA與分子伴侶協同作用新模式
    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大腸桿菌Hfq六聚體在與小RNA DsrA結合過程中協同作用的新模式。
  • 研究揭示vHPC網絡迴路和分子結構
    研究揭示vHPC網絡迴路和分子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5 22:05:33 美國加州大學Mazen A. Kheirbek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上海有機所等在分子伴侶調控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蛋白質的相分離在多種執行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中發揮關鍵作用。在疾病條件下,蛋白質相分離調控的紊亂會直接導致蛋白的液-固相轉化和不可逆的蛋白致病聚集。該過程與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密切相關。
  • Hsp40分子伴侶底物識別和活性調控機制
    Hsp40分子伴侶底物識別和活性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5:30:42 2019年9月19日,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Charalampos G.
  • 組蛋白變體嵌入形成結構和功能各異的核小體
    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和美國Mayo診所的研究人員近日在新研究中揭示了組蛋白變異體H3.3–H4異源二聚體與伴侶蛋白DAXX構成的複合物的結構
  • 蛋白質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例如,疏水性胺基酸的側鏈疏水基團,具有避開水分子,相互聚集並將自身藏於蛋白質分子內部的自然趨勢,這種結合力叫疏水鍵,幫助蛋白分子內部形成疏水區域。  由單條肽鏈形成的蛋白質只有一級、二級和三級結構。然而,細胞內許多蛋白質分子含有2條或多條肽鏈才能全面地執行功能,單獨的1條肽鏈一般沒有生物學功能。每條肽鏈都有完整的三級結構,稱為蛋白質的亞基。
  • 拉曼光譜學——分子結構研究的方法
    拉曼光譜分析法是基於印度科學家C.V.拉曼(Raman)所發現的拉曼散射效應,對與入射光頻率不同的散射光譜進行分析以得到分子振動、轉動方面信息,並應用於分子結構研究的一種分析方法。現在,拉曼光譜的應用範圍遍及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學等各個領域,對於純定性分析、高度定量分析和測定分子結構都有很大價值。
  • 尼羅羅非魚IL-6受體(IL-6R)和糖蛋白130(Gp130)的分子功能研究
    尼羅羅非魚IL-6受體(IL-6R)和糖蛋白130(Gp130)的分子功能研究出處:水生動物健康評估公眾號 作者:陳國權 水產養殖網 2020-04Gp130)的分子功能研究,引用信息如下:本研究從尼羅羅非魚(Oreochromis&nbspNiloticus)中鑑定了OnIL-6R和Ongp130基因,並研究了它們在細菌或病毒感染以及IL-6參與的炎症反應調節中的作用。結果如下:&nbsp1、尼羅羅非魚IL-6R和gp130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OnIL-6R和Ongp130登錄號分別為MN870641和MN870642。
  • 同步輻射中的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研究
    蛋白質是生命活動主要的執行者,只有形成了正確的結構,蛋白質才能具有正確的功能。因此蛋白質的結構研究,不僅可以讓我們得以深入了解生物體內諸多生命過程的細節,更有助於重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新型高效藥物和疫苗的研發等。正是由於蛋白質結構研究在基礎科學和醫藥、疫苗研發中的重要作用,結構生物學獲得了蓬勃的發展。
  • 高爾基體在細胞中的結構和功能分析
    文章詳細介紹了高爾基體的結構和功能,以期促進高中階段生物知識的學習,提高對細胞的認識,加深對細胞生物學的興趣。關鍵詞:高爾基體;結構;功能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元。其在細胞中的主要功能是為蛋白質和脂類提供運輸和翻譯後的修飾場所。正常情況下,高爾基體發揮功能需要完整的結構,但在細胞周期和疾病條件下,高爾基體呈現動態變化。本文主要闡述高爾基體的結構和功能,以進一步加深對細胞生物學的理解。
  • 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這項研究最大的創新點是:我們首次利用單一分子股線,通過模擬分子伴侶蛋白誘導蛋白摺疊的過程,實現了三種不同分子拓撲結構的構築,完全區別於該領域以前報導的一種合成方法對應一種拓撲結構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撲學在未來研究拓撲類蛋白功能及構象關係的潛力。」
  •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理解:一級結構是蛋白質空間構象和特異生物學功能的基礎,但不是決定蛋白質空間構象的唯一因素。例子:牛胰島素是第一個被測定一級結構的蛋白質分子,由英國化學家Frederick Sanger於1953年完成。
  • 《核酸的結構和功能》說課稿
    《核酸的結構和功能》說課稿一、說教材本節內容是蘇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核酸的結構和功能,本節主要包括核酸在細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等內容。核酸是一切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它對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 研究分析一大腸桿菌致病菌結構
    來自英國倫敦大學,約克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一種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晶體結構,分析了大腸桿菌的菌毛結構,從中獲得了對付此類大腸桿菌致病菌的方法。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昨天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 華東師範大學在Nature刊發論文,分子拓撲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這項研究最大的創新點是:我們首次利用單一分子股線,通過模擬分子伴侶蛋白誘導蛋白摺疊的過程,實現了三種不同分子拓撲結構的構築,完全區別於該領域以前報導的一種合成方法對應一種拓撲結構的策略,大大拓展了分子拓撲學在未來研究拓撲類蛋白功能及構象關係的潛力。」
  • 高中教案:《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教案
    4.訓練學生利用資料分析、判斷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情感目標1.培養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通過對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學習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精緻完美,教育學生崇尚生命、熱愛科學。3.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
  • 蛋白質結構分析系列(一)
    一方面是因為之前做的一個課題需要一點點蛋白質結構分析相關的知識和分析技術,另一方面是轉博後忙了三個課題一直沒空寫。上篇推文說要寫這個專題,我一定會把它寫完。寫這個專題之前我先說明,自己並不是結構生物學相關研究領域的,只是因為自己曾經做的一個課題需要這個領域的一點點皮毛知識和技術。在那段時間我發現相比於組學(基因組/轉錄組/單細胞/等等),甚至是進化,蛋白質結構相關的教程是非常非常少。
  • II型α亞型磷脂醯肌醇-4-激酶的結構功能研究獲得突破
    )的結構功能研究成果Molecular insights into the membrane-associated phosphatidylinositol 4-kinase IIα,該研究成果從分子水平闡明了PI4KIIα激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