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復讀#
近期,高考成了大家廣泛關注的問題,與高考相關討論又開始被公眾熱議。其中最受大家所爭議的,一個是成績和志願的問題,另一個就是復讀相關的話題。
關於復讀,要不要復讀、復讀應該做哪些準備等等,一直以來比較受學生家長關注。但是,通過數據發現,相比於城鎮的孩子,農村選擇復讀的孩子比較少。
這涉及到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這個話題一直都是令教育界痛心不已。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農村孩子復讀比較少的問題,筆者認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首先,很多農村的家長並不懂得怎麼給孩子辦復讀。目前,很多公立學校都取消了復讀班,那麼想要復讀,就必須去私立學校或者民辦高中。
因為如此,就涉及到了一個人脈的問題。找一個合適的復讀學校,需要打通人脈關係,這對於常年在地裡勞作的農民而言,並不容易。
這就導致很多孩子,有了復讀的想法,家長卻走不出第一步。找不到合適的復讀學校,沒有相應的人脈關係辦手續。其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連基本的手續都無從下手,復讀也就不現實了。
另外,就是費用的問題。在私立學校復讀,一年的學費之前費幾萬塊。可能這對大多數農村家庭而言也不至於是特別大負擔。
但是這並不是全部,更多的復讀必然伴隨的補習班、輔導費等等。這些各種費用疊加起來,要想要全力復讀一件,就會有近十萬元支出的。這對於很多農村家庭而言,絕不是個小數目。
再者,就是家長觀念問題。通常,復讀最普遍的原因,第一個就是考不上大學,沒有學上,最多是個專科。這種情況,家長往往就會覺得,再復讀一年也沒有必要了,反正最後也考不上什麼好的學校,不如早點下來賺錢。
第二種就是學生感覺成績不理想,去不了心儀的大學。家長權衡利弊,由於復讀的費用、途徑、人脈,這些讓家長相當頭疼的因素,家長發自內心的覺得復讀真的不值。最後,考生即便有復讀的想法,現實所迫,也只能順從父母的意思,勉強去了自己並不滿意的學校。
最後,也有孩子自己的心理。其實說實話,農村家庭成長出的孩子,通常內心對於金錢的觀念並不健康。
由於家長從小到大一直告訴孩子要節儉,家裡賺錢太難。耳濡目染之下,孩子慢慢地對於花錢的事情有了恐懼感,花錢就會有一種負罪感。無論走到哪裡都背著一個貧窮的自我認知,喜歡的東西會因為價格而放棄。
復讀也是一樣,因為自己的決定,父母要拿出這麼大一筆錢,對於這種孩子而言,也是十分痛苦的,於是含淚選擇了像現實妥協。總而言之,由於人脈、財力、資源等等因素的差距,農村孩子選擇復讀的比例相較於有條件的家庭,要少很多。
其實,筆者看來,過早的步入社會,對一個十七八歲的孩子而言是殘忍的,特別是沒有經歷過大學,他的人脈、經歷、眼界都有很大的差距。可能這樣,一生都只是再從小到大生活的地方,夢想和追求,只能交給他的下一代去實現,孩子成了夢想的延續。
肖申克的救贖裡提到過一個概念:體制化。當一個人在一個環境中太久,他適應了,就再也走不出去了。
這也值得教育界去深思,一直以來呼籲的教育公平,是否還需要在所需財力、資源上下功夫。完善教育體系,不要讓還有夢想,想要復讀的孩子們,因為家庭條件而妥協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