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青銅器的秘密

2020-12-15 博搜資訊

代表器物有上海新鄭銅器群,安徽壽縣蔡侯墓銅器群,山西渾源李峪村銅器群以及輝縣山彪鎮和琉璃閣,上海淅川、長治分水嶺,湖北隨縣擂鼓墩等地的銅器群等。到了戰國中晚期,許多銅器都變成素麵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長沙、壽縣等地的楚器,陝縣後川的魏器等。

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無論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區大都如此。但是王室的陵墓則懸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婦好墓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圓鼎三十二具,還有少數殘破的碎片,可見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級差別的森嚴。表現等級秩序明顯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寶雞竹園溝西周早期1號墓已出現大小相次三具一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奴隸主等級愈高,使用數愈多,就是說享受肉食品亦愈豐富。據禮書的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鼎是盛牛,稱為太牢,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但東周時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實是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鼎實是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實為豕)。

青銅文化在世界各地區都有發展,這是因為青銅作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優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純銅塊(即紅銅),因此銅也是人類早認識的金屬之一。但紅銅的硬度低,不適於製作生產工具,所以,在生產中發揮的作用不大。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錫礦石,並學會了提煉錫,在此基礎上人們認識到添加了錫的銅即青銅,比純銅的硬度大。經過測定紅銅的硬度為布林氏硬計的35度,其硬度就提高為68度;即提高為88度。而且經錘鍊後,硬度可進一步提高。

僅隔兩天,16件從商朝到漢代的精美青銅禮器也出現在紐約佳士得「重要私人珍藏中國古青銅器」專場,拍品為626.9萬美元,好於預期的400萬美元。其中一件罕見的晚商青銅饕餮紋方彝,是一種連蓋的酒器,拍出了236.37萬美元的高價。

青銅器歷來是藝術品收藏品類中的重器,它是王權統治的象徵,是記載王潮興衰歷史和人物事件的標碑。它的用途一般是祭天地的禮器,及貴 族家庭使用的生活用具。青銅器包含著豐富的藝術性和高超的冶煉工藝,是歷朝歷代上 流社會和有身份的人鍾愛的藏品。

一般加錫越多,鑄好的青銅器就越硬,但同時青銅也會變的更脆。其次,青銅溶液流動性好,凝固時收縮率很小,因此,能夠鑄造出一些細部十分精巧的器物。後,青銅的化學性能穩定,耐腐蝕,可長期保存。此外,青銅的熔點較低,熔化時不需要很高的溫度。所以青銅器用壞了以後,可以回爐重鑄。考古證明中國青銅器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大約二千年以前,自奴隸社會的夏始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到春秋時代結束。經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會的戰國、秦漢,每一時期都有著前後承襲的發展演變系統。我國古代青銅器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包括:禮器、生產工具、兵器、車馬器和用具。其中禮器又包括了時期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

從衛盉上的銘文來看,裘衛的確掌有大量的皮貨,銘文中也出現「裘衛」名字。這時,衛已在王室擔任司裘之職,然後以官代氏。但是在與矩伯的兩次交易的時候文中都出現了大量的皮貨,而且,他能夠和其他貴 族用皮毛、車馬等進行交易,因而裘衛是西周王朝中一名主管皮裘生產和貯藏的官吏,絕不只是司裘那樣的一個小官,可以說是當時新興的貴 族。在銘文中,矩伯是與裘衛交易多的人。矩伯的「伯」,可以看出他也是貴 族,但他用土地向裘衛換取朝覲天子所需的瑾璋等禮器。矩伯他擁有土地了,是個貴 族,卻不能去朝覲天子。從中可看出,矩伯是舊式貴 族,世襲保有一定的特權,但是也許種種原因,使其身份被降到庶人平民的地位,但他仍保留著「伯」的稱號,也仍然擁有土地。相比於裘衛,矩伯的社會身份和經濟地位已遠遠低於裘衛。如果說沒落的貴 族不足以凸顯裘衛的身份,那麼與裘衛交易的一邦之君主——邦君厲可就不得不肯定裘衛的身份和地位。邦是當時一個地域範圍的名稱,而邦君厲很顯然是這個地方名叫厲的一邦之君。

而近幾年,中國青銅器頻頻出現在歐美拍賣市場,也引起了眾多國內藏家的關注,試圖讓流失的青銅器回到國內。對此,業內人士提醒,不排除部分回流青銅器是仿製的,要注意辨別;另外,在收藏回流的青銅器時,除了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較高的鑑賞水平和知識儲備之外,還要具備相關合法手續。

日前,西泠印社2014年秋季慶典拍賣會拉開序幕。在藝術品市場調整期,西泠秋拍推出內地青銅禮器專場,或許將成為整個青銅器市場變革的標誌。

在該青銅器專場上,16件名家舊藏的青銅禮器引發現場眾多買家激烈競價。其中,收藏家盧芹齋舊藏,菲利普斯遞藏的商代晚期青銅獸面紋斝,以400萬起拍,954.5萬;西周晚期妊小簋,同為盧芹齋舊藏,賽克勒遞藏,200萬起拍,506萬;西周厲王噩侯馭方鼎,陳介祺舊藏、敬修堂遞藏,280萬起拍,終以839.5萬……多件拍品遠超國外的青銅器拍賣。

相關焦點

  • 紀王崮春秋墓青銅器銘文解讀:墓主或為紀侯夫人
    紀王崮春秋墓青銅器銘文解讀:墓主或為紀侯夫人 紀王崮春秋古墓考古項目顧問、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任相宏與臨沂文物考古所所長邱波近日在《中國文物報》上發表專文,對此次出土的兩件青銅器上的銘文進行了解讀,並對墓主人提出了初步見解。
  • 青銅器中「青銅」的含義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
    我國的青銅時代,基本包括夏、商、西周、春秋這四大時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自春秋末年起,鐵器開始產生,到了戰國時期,青銅器逐漸被鐵器所取代,從而進入「鐵器時代」。那麼,青銅器中的「青銅」指的是什麼?青銅器又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本文簡要敘述一下這些遠古時代的科學技術。
  • 所以,青銅器是五顏六色的?
    點擊播放 GIF 0.3M據了解,「曾伯克父」青銅組器一組8件,包括1鼎、1簋、1甗、1霝、2盨、2壺,品類豐富,保存完整,從形制、銘文、紋飾、鑄造等方面均體現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銅器的時代風格,體現了中國古代高超的青銅器鑄造工藝。
  • 戰國青銅器青銅鼎簡介
    鼎可說是三代最重要的青銅器類型,原作煮食器與盛食器之用,主要用來烹煮肉食。後於商周時期更作為祭祀用的禮器,由於周代的禮制改革,促使周代青銅鼎器形較為巨大,讓人遠觀已可感受其穩重莊嚴之意。其名稱是據《呂氏春秋》中所戴「周鼎有竊曲,狀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而命名。這種紋飾是一種適應裝飾部位要求而變形的動物紋樣,是動物形象的簡化和抽象化。青銅禮器的品類、形制、紋飾乃至鑄造工藝,皆相當於夏商周青銅時代真實的縮影。青銅器的保存本就極為不易,而這種無論在形制或紋飾上均處於過渡性的産物就更為稀少,正因這種器物得以保存下來,我們才能夠從中窺見上古時代禮樂制度對人、對時代所造成的影響。
  • 晉風古韻|走近「趙卿大墓」,漫話中國青銅器
    春秋大鼎原型來自1988年發掘的趙卿大墓,大墓出土的附耳牛頭紋蹄足鼎,曾經震驚考古界。1988年5月,山西省文保部門組成的考古發掘隊在太原金勝村發掘了一批古墓葬,其中以春秋時期的晉國趙卿大墓規模最大,它也是迄今為止所見春秋時期等級最高、隨葬品最豐富、資料最完整的晉國高級貴族墓葬,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省考古最重大的發現。
  • 觥籌交錯——青銅器中的酒器
    酒器是青銅器中品種繁多的一大類
  • 青銅器,你到底應該是啥色?
    相信不少朋友逛博物館的時候,會遇到這樣一種怪誕的情形:紅的、青的、黑的、灰的,都能叫青銅器。所以,青銅器是什麼色…..(我讀書少不要騙我)其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你看到的青銅器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青銅器了。青銅是銅錫合金,一般在製作過程中還會加入少量的鉛。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做「春秋」?
    至此,東周開始迎來了一場極其劇烈的變革,社會逐漸陷入混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統稱。兩者之間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其中之一的春秋時期也被簡稱為「春秋」。是歷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間段。可是看到這兒,大多數人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要叫做「春秋」呢?和歷史上有名的著作「春秋」是否有著些許聯繫呢。
  • 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考的就是功力許多人提起青銅器總覺得高深莫測、無從談起,印象中是個遠古而來的「大傢伙」。而事實上,不管從文化內涵還是生活應用上,青銅器在我國歷史中都曾有深遠的影響。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科普:商代青銅器裝飾鳥紋用於思念祖先祈求和平吉祥一般青銅器我們都說夏、商、周,還有戰國,「周」又分西周和春秋。
  • 饕餮紋或者獸面紋:亟待解開的商代青銅器核心謎題
    科學日新月異,技術突飛猛進,與古代相比,我們今天所能達到的文明高度令人目眩神迷,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很直接地擺在國人面前:那些在各個博物館中非常常見的、代表著兩千年前中國燦爛文明的青銅器,其紋飾至今還沒有獲得清晰的解讀。那種大眼、粗角的對稱性青銅器紋飾,有的博物館還標註著「饕餮紋」。饕餮紋這個名字,是對這種青銅器主流紋飾的誤讀。誤讀了上千年,已經很難改口。
  • 上古陶瓷裝飾大不同,幾何紋為主,可與青銅器紋飾媲美
    故宮博物院藏商代白陶幾何雲雷紋瓿,翻唇短頸深腹圈足,造型與裝飾明顯效仿青銅器。商代青銅器的裝飾囿於青銅澆鑄的特點,凸凹有致,粗細搭配,此白陶瓿恰到好處地將其特點展現,其圖案複雜,青銅的雲雷紋為主,輔以三角、方框、曲折等紋飾,裝飾華麗,含義深邃,美學上可以與當時的青銅器媲美。
  • 大量氣勢恢宏、紋飾繁褥的呈組合的青銅器
    青銅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大件青銅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學文化的二里頭時期)開始出現,到商代前期(二裡崗時期)和商代後期(殷墟文化時期),出現了大量氣勢恢宏、紋飾繁褥的呈組合的青銅器。
  • 法國著名收藏家:如何鑑別青銅器的真偽
    早期偽器中國青銅器的世界裡,製造偽器的歷史至少始於春秋時期(約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韓非子.說林下》:「齊伐魯,索讒鼎,魯以其鴈往,齊人曰:『鴈也。』魯人曰:『真也。』齊曰:『使樂正子春來,吾將聽之。』魯君請樂正子春,樂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愛之。』答曰:『臣亦愛臣之信。』」
  • 青銅器中饕餮紋的含義
    原標題:青銅器中饕餮紋的含義   青銅器中饕餮紋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兇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 獰厲之美——殷商時期青銅器獸面紋飾初探
    一、 多樣的青銅紋飾青銅器是殷周兩大王國當之無愧的明珠,幾千年後,埋藏於地下的珍貴器物,隨著考古發掘,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人們得以更清晰、直觀地,在各大博物館展覽或網際網路上觀看那些神秘的青銅器。而附於青銅器上的紋飾,則是我們欣賞時不可忽略的細節,它反映了當時人們的藝術審美和社會觀念。
  • 寶雞出土的青銅器精品亮相國博, 143件青銅器解讀商周秦漢
    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遴選了143件「青銅之鄉」——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其時代涵蓋商周秦漢等中國青銅時代的主要時期。一件件重器穿越時空隧道,將解鎖歷史秘密的秘匙傳送至今,其中既有家國大事,也有生活場景。
  • 答案或許就在這件青銅器裡
    鎮江博物館有個「古吳神韻:吳文化青銅器精品展」,其中也陳列了宜侯夨簋的複製品。這件宜侯夨簋儘管在眾多青銅器中似乎不太起眼,但實際上意義非常巨大,因為它很可能證明了吳國的分封。太史公在《史記·世家》中,以《吳太伯世家》為第一,尚在齊太公、魯周公、燕召公之前。吳國作為春秋後期曇花一現的霸主,為何能享此殊榮?
  • 青銅兵器與車馬器:紐扣分享山西青銅器博物館之七強固威行篇
    青銅兵器與車馬器山西青銅器博物館系列之七紐扣分享山西青銅博物館隸屬於山西博物院,是中國第一個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展示內容分「華夏印跡」 「禮樂春秋」 「技藝模範」三部分。「華夏直根」講述晉文化在華夏文明傳承、發展中的特殊地位。「禮樂春秋」闡釋中國青銅器作為禮器使用的鮮明特色和禮樂文明的精神內涵。「技藝模範」反映古代青銅器鑄造的先進技藝和卓越貢獻。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中國文物青銅器篇:九州銅人分享
    其中,主要展出的是中國藝術品,佔5個陳列室,展品有史前的石器和彩陶,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的陶器和畫像石,魏晉南北朝的佛像,唐代的金銀器和三彩,宋、 元、 明、清的瓷器和書畫等,有些文物已被列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級文物。
  • 妙手呈金 我在博物館修青銅器
    近日,「妙手呈金――武漢博物館館藏青銅器保護修復成果展」在武漢博物館開展。展覽以「病害醫方」、「如琢如磨」、「古法今術」、「人生追求」四個部分,分別介紹了常見青銅器病害及修復原則方法、青銅器的典型修復案例,展示了青銅器修復的工藝和技法以及修復人員的工匠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