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器物有上海新鄭銅器群,安徽壽縣蔡侯墓銅器群,山西渾源李峪村銅器群以及輝縣山彪鎮和琉璃閣,上海淅川、長治分水嶺,湖北隨縣擂鼓墩等地的銅器群等。到了戰國中晚期,許多銅器都變成素麵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長沙、壽縣等地的楚器,陝縣後川的魏器等。
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無論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區大都如此。但是王室的陵墓則懸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婦好墓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圓鼎三十二具,還有少數殘破的碎片,可見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級差別的森嚴。表現等級秩序明顯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寶雞竹園溝西周早期1號墓已出現大小相次三具一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奴隸主等級愈高,使用數愈多,就是說享受肉食品亦愈豐富。據禮書的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鼎是盛牛,稱為太牢,以下為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一般用七鼎,也稱大牢,減少鮮肉、鮮臘二味;(但東周時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大夫用五鼎,稱少牢,鼎實是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鼎實是豕、魚、臘,(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實為豕)。
青銅文化在世界各地區都有發展,這是因為青銅作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優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純銅塊(即紅銅),因此銅也是人類早認識的金屬之一。但紅銅的硬度低,不適於製作生產工具,所以,在生產中發揮的作用不大。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錫礦石,並學會了提煉錫,在此基礎上人們認識到添加了錫的銅即青銅,比純銅的硬度大。經過測定紅銅的硬度為布林氏硬計的35度,其硬度就提高為68度;即提高為88度。而且經錘鍊後,硬度可進一步提高。
僅隔兩天,16件從商朝到漢代的精美青銅禮器也出現在紐約佳士得「重要私人珍藏中國古青銅器」專場,拍品為626.9萬美元,好於預期的400萬美元。其中一件罕見的晚商青銅饕餮紋方彝,是一種連蓋的酒器,拍出了236.37萬美元的高價。
青銅器歷來是藝術品收藏品類中的重器,它是王權統治的象徵,是記載王潮興衰歷史和人物事件的標碑。它的用途一般是祭天地的禮器,及貴 族家庭使用的生活用具。青銅器包含著豐富的藝術性和高超的冶煉工藝,是歷朝歷代上 流社會和有身份的人鍾愛的藏品。
一般加錫越多,鑄好的青銅器就越硬,但同時青銅也會變的更脆。其次,青銅溶液流動性好,凝固時收縮率很小,因此,能夠鑄造出一些細部十分精巧的器物。後,青銅的化學性能穩定,耐腐蝕,可長期保存。此外,青銅的熔點較低,熔化時不需要很高的溫度。所以青銅器用壞了以後,可以回爐重鑄。考古證明中國青銅器源遠流長,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大約二千年以前,自奴隸社會的夏始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到春秋時代結束。經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會的戰國、秦漢,每一時期都有著前後承襲的發展演變系統。我國古代青銅器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包括:禮器、生產工具、兵器、車馬器和用具。其中禮器又包括了時期食器、酒器、水器和樂器。
從衛盉上的銘文來看,裘衛的確掌有大量的皮貨,銘文中也出現「裘衛」名字。這時,衛已在王室擔任司裘之職,然後以官代氏。但是在與矩伯的兩次交易的時候文中都出現了大量的皮貨,而且,他能夠和其他貴 族用皮毛、車馬等進行交易,因而裘衛是西周王朝中一名主管皮裘生產和貯藏的官吏,絕不只是司裘那樣的一個小官,可以說是當時新興的貴 族。在銘文中,矩伯是與裘衛交易多的人。矩伯的「伯」,可以看出他也是貴 族,但他用土地向裘衛換取朝覲天子所需的瑾璋等禮器。矩伯他擁有土地了,是個貴 族,卻不能去朝覲天子。從中可看出,矩伯是舊式貴 族,世襲保有一定的特權,但是也許種種原因,使其身份被降到庶人平民的地位,但他仍保留著「伯」的稱號,也仍然擁有土地。相比於裘衛,矩伯的社會身份和經濟地位已遠遠低於裘衛。如果說沒落的貴 族不足以凸顯裘衛的身份,那麼與裘衛交易的一邦之君主——邦君厲可就不得不肯定裘衛的身份和地位。邦是當時一個地域範圍的名稱,而邦君厲很顯然是這個地方名叫厲的一邦之君。
而近幾年,中國青銅器頻頻出現在歐美拍賣市場,也引起了眾多國內藏家的關注,試圖讓流失的青銅器回到國內。對此,業內人士提醒,不排除部分回流青銅器是仿製的,要注意辨別;另外,在收藏回流的青銅器時,除了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較高的鑑賞水平和知識儲備之外,還要具備相關合法手續。
日前,西泠印社2014年秋季慶典拍賣會拉開序幕。在藝術品市場調整期,西泠秋拍推出內地青銅禮器專場,或許將成為整個青銅器市場變革的標誌。
在該青銅器專場上,16件名家舊藏的青銅禮器引發現場眾多買家激烈競價。其中,收藏家盧芹齋舊藏,菲利普斯遞藏的商代晚期青銅獸面紋斝,以400萬起拍,954.5萬;西周晚期妊小簋,同為盧芹齋舊藏,賽克勒遞藏,200萬起拍,506萬;西周厲王噩侯馭方鼎,陳介祺舊藏、敬修堂遞藏,280萬起拍,終以839.5萬……多件拍品遠超國外的青銅器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