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中醫:搶買日本漢方藥,是面向中醫的一貼猛藥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4月1日電 據日本《東方新報》報導,中國留日中醫藥學者、醫學專家與日本傳統醫藥界友好人士2014年組成「日本中國傳統醫藥學會」,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原浙江省中醫院腎病科專家郭佩玲醫生出任首任會長。3月14日,郭佩玲醫生接受該報採訪時表示:「搶買漢方,是面向中醫的一貼猛藥。」

  在受訪時,郭醫生介紹了她們成立中國傳統醫藥學會的原委,中醫與日本漢方的區別,漢方在日本醫療體系的地位等問題,並談了對中國遊客爆買日本漢方藥的看法,郭醫生說,這從一個側面也是給中國傳統醫藥界的警鐘與提醒。

  為何要成立日本「中國傳統醫藥學會」

  問:請介紹一下您擔任會長的中國傳統醫藥學會情況

  答:我們的學會是在2014年8月份成立的,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十幾個人,這十幾名創始會員都是中醫醫生,現在我們已經發展到26名會員,加上5名協助會員,超過30人,我們也建了一個微信「中醫藥群」,有四十幾個人。

  中醫雖然逐漸被世界認可,但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西醫仍然是主流,西醫大學、醫院也遠遠多於中醫。作為一名中西醫結合的大夫,在30多年臨床經驗中,我深刻體會到中西醫的互補性,雙管齊下的療效性。所以,我們成立學會的宗旨,就是本著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研究的精神,為中國傳統中醫藥走向世界,為人類健康而努力。具體來講,第一,是希望中醫在日本能夠得到更好發展;第二,與日本漢方加強交流;第三,為旅日中醫師、針灸師、整體師等提供一個交流平臺。總之,希望祖國的傳統中醫在日本及在世界都更能大放光彩。

  問:學會成立後,你們主要有哪些活動與工作?

  答:在2014年,學會成立後的短短5個月中,我們主要做了三項大活動:成立大會、祝賀大會、總結大會。去年的活動比較多,首先進一步完善了團隊,調整了結構,擴大了隊伍,最重要是在去年10月,我們召開了第一次中醫藥講座,這是一次面向大眾的中醫普及性講座,我本人主講了如何運用中醫來養生美容,如何運用中藥來調理五臟六腑以達身心平衡,袁世華教授介紹了幾十種能抵衰老的常見中草藥的性能及用法,張軍老師介紹了常用穴位按摩法並當場進行了演習。

  至於今年的活動計劃,我們也已經做出了大致安排。我們將加入總部設在北京的世界中醫聯合會,積極參加聯合會舉辦的各種活動。同時,今年9月份我們將舉辦第二次演講會,主講教授是旅日名醫、學會名譽會長、長春中醫藥大學教授袁世華先生,另外兩位是:熱愛中醫並積極將中醫導入治療的日本醫生酒田昭彥先生,以及在中醫整體上頗有建樹的陳雷醫師。今年 11月,在紐西蘭將召開第13屆世界中醫藥大會,我們學會屆時也將參會。

  就我本人來說,為了加強與世界中醫學者的信息交流,我加入了 「海外華人中醫論壇群」的微信群。該群有4000多人,分成14個群,我是日本方面的「群委會」成員。同時,我也一直通過浙江省中醫藥大學的「浙中醫海外校友群」的微信平臺與母校保持聯絡,及時反饋日中信息。

  中國中醫與日本漢方的異同

  問:我們來談談中國中醫與日本漢方,郭醫生您來日本多年,從您這樣一位中醫權威的角度看,中國的傳統中醫與日本的漢方的異同分別在哪裡?該如何區別它們?

  答:是的,我到日本已經20年了,剛來時,看到日本的漢方,就覺得這不就是中國的中醫藥嘛,但隨著在日時間增長,越發覺得這個漢方與中醫還是很不同的,我大致總結了這樣幾點:

  第一,命名不同,我們叫「中醫」,他們叫「漢方」,或稱為「東洋醫學」。其實 「漢方」是在日本發展起來的日本化的中醫學,明治以後為區別西醫始稱為「漢方」 。你不能跟日本人說「中醫」,他們聽不懂。去年我們第一次演講會,說「中醫」云云,日本人就說「聽不懂」,不能理解,這是名稱上的不同。

  第二,從歷史上看,中醫學有4000年的歷史,日本漢方什麼時候開始的?它是從平安朝開始的,是從784年開始,相當於我們中國的隋唐時期。我們有《黃帝內經》這樣的經典寶書,日本沒有;從歷史上看,中醫發源於先秦,成於戰國、秦漢,在唐宋明清越來越鞏固了,中醫學是完整的、系統的,有理論、有方有藥,但日本沒有,以「津村」147種漢方製劑為準,基本是根據中國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藥組成襲用,「津村」編的漢方製劑小冊子,也寫明出典是中國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我認為,日本的「漢方」是離不開的中國中醫學的,是一棵樹上分枝。

  第三,日本漢方的概念不明確,因為日本沒有這方面的專門大學,他們的漢方醫生是西醫生通過「自學」,參加相關的學會、講座來學習中醫,有的是到中國留學,所以在理論上就不規範、也不系統。在日本,沒有國家的「漢方醫生資格」一說,是西醫生都可以開漢方。就算他們通過各種學習,通過了中國有關部門舉辦的「世界中醫師」資格考試,但在我們中國中醫師眼裡,還是覺得不夠正統。

  第四,從診斷方法來看,中醫與日本漢方也很不相同。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以六經辨證、四診八鋼、衛氣營血、氣血津液、臟腑辨證等。講究號脈看舌,了解病史,並加上自己的分析,分清陰、陽、虛、實、辯證清楚再用藥;而日本是西醫生學中醫,常常以病用方, 用方來套病,也有讓人「啼笑皆非」。但是日本漢方重視腹診,並加以發展,可以判別虛實、淤血內滯、心下痞硬、胃內停水、肝氣鬱積等,而中醫更注重舌診與脈診、臟腑辨證等傳統中醫辨證論治方法。

  第五,日本漢方的理論,依據的僅僅是張仲景的《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而中醫就多了,除《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外,要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溫病學》等經典著作。中國的一名中醫師,要從中醫基礎開始,包括中藥方劑理論,再到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整個系統都要學一遍。

  第六,從方藥(方劑)上看,中醫與日本漢方有相同也有不同,中醫方藥有:顆粒衝劑、丸藥、膏藥、膠囊、片劑、酒劑、合劑、糖漿、注射劑……,而漢方藥主要是:顆粒衝劑147種以上、煎藥約210種,其它還有丸藥、膠囊、片劑及散劑等。

  中醫真正進入日本要靠立法

  問:從您的角度看,漢方在日本整個醫療體系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答:我認為,漢方其實是擁有很不錯的地位的,為什麼?日本醫生遇到一些疑難雜症的時候,就會想到漢方醫。比如說,癌症的後期治療,延緩腎機能不全、憂鬱症、未病的預防,還有更年期症候群,婦人科疾病、失眠、焦慮等,日本西醫只能給開安定劑,而有的患者還不想吃,擔心會產生藥物依賴,他們就會找漢方,看中醫。還有,孕婦、哺乳期婦女因患感冒去就醫,醫生一般不會給患者開抗菌素,中醫中藥數日內退熱降溫、恢復正常。

  問:您認為,中國的傳統醫學怎麼才能夠真正地走向世界?中醫在日本的發展前途又會如何?

  答: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有點複雜,我認為:第一,需要日本政府在法律上對中國中醫師的認可。日本是西醫師學中醫,不夠正宗系統,這就需要有大量的中國醫生來彌補在理論及臨床上的不足。解決這個問題,需政府來完成。

  第二,除了立法之外,中醫藥要進入日本,我覺得需要高層次地打入,要與日本政府機構的厚生勞動省交涉。

  第三,在民間,十多年來,中國的多所中醫藥大學在日本開辦了分校,我也辦過浙江中醫藥大學的日本分校,辦了十年,培養了不少日本學生。有的現在還堅持在辦著,但這些學生培養出來後,如果本身有醫生資格的,便可錦上添花,如無,仍然不能行醫。

  問:像郭醫生您這樣的在日本的中醫師,將會如何努力來推廣中醫,與日本漢方界、醫療界進行交流?

  答:我們需要成立一個更大的綜合性組織,一個人的聲音肯定沒有多大力量,有一個大的協會的話,可以跟上層交涉,成熟之後也要與日本的團體像日本東洋醫學會搞好關係,進行交流。我們現在還是很分散,像我們的中國傳統醫學會,要想發展到一個高水準,肯定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

  問:展望未來,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要在日本擴展地位,您抱著怎麼樣的心態呢?

  答:要說樂觀的話,實話說是「樂」不起來的,因為各種問題和困難太多了。我再次呼籲,日本政府首先要給中醫開「綠色通道」,我們可以通過考試、考核,拿到中醫行醫執照,再組織自己協會;同時,也請媒體也多多宣傳和普及中醫這一「寶庫」,我們也熱切希望中國大使館支持我們,支持各個中醫學會和組織,給我們力量。

相關焦點

  • 中醫在日本遭遇的「東洋」與「西洋」
    多數國人迷信漢方藥部分原因是將其誤以為是中藥。然而,漢方醫學作為日本的一種傳統醫學,雖以中國漢代建立起來的醫學和方術為基礎,但並不等同於中醫學。為消弭以上誤解,筆者擬對日本漢方醫學的源流與嬗變進行簡要概述。中醫學的東渡據傳中醫學於公元5世紀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 日本漢方藥國內受追捧,竟源自一款止咳藥
    日本漢方藥國內受追捧,竟源自一款止咳藥 時間: 2018-05-21 15:55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摘要:   自入春以來,由於氣溫變幻無常,感冒咳嗽頻發,很多赴日遊客便在自己的購物清單中加入了一款擁有神奇止咳療效的「漢方藥」。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何為漢方藥?其實它源自中國的中藥,但通過不斷調整發展,形成了現在的「日本漢方藥」。
  • 漢方 誠心堂:有關失眠的中醫調治
    周密大夫我叫周密,來自中國上海,是文革之後第一屆應屆大學畢業生,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現名上海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大學附屬醫院內科,擔任內科臨床和臨床教育,從門診,病房到中醫急診滾爬了5到6年之後來到日本,在這期間,正式拜師章慶雲老中醫,結為師徒2年。
  • 專訪日本一藥社社長:中國人為何赴日爆買漢方藥?
    中新網4月1日電 據日本《東方新報》報導,中國遊客購買力讓不少企業趨之若鶩。日本一家諮詢公司公布的「中國人在日購物排行榜」,醫藥品所佔比例最多。日本老字號「龍角散」潤喉糖生產企業龍角散社第八代社長、日本家庭藥協會副會長藤井隆太接受該報專訪,揭秘了中國人為何赴日「爆買」漢方藥。
  • 日本漢方藥,大部分都是經典中藥方!
    除了麥門冬湯,日本2012年修改牙科的診療報酬共納入了11種漢方藥,包括緩解拔牙後牙痛症狀的立效散、治療口腔潰瘍的半夏瀉心湯、治療口腔乾燥症的五苓散和白虎加人參湯。立效散來自《蘭室秘藏》,半夏瀉心湯、五苓散和白虎加人參湯均來自《傷寒論》。 腰膝酸軟牛車腎氣丸 牛車腎氣丸在日本漢方藥中常用來改善老*能下降。
  • 源於中國,卻在東瀛發揚光大的日本漢方護膚品
    01 日本漢方的起源及發展 日本的漢方最早就來源於咱們中國,「漢方醫學」是以中醫為基礎在日本發展起來的傳統草藥醫學。
  • 中藥的國際危局:日本漢方藥將在美國獲批上市?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在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的基礎上,提出大量關於漢方藥製劑功效和安全性的證據」。      作為日本漢方藥的代表企業,津村和漢方在現代化、科學化的製藥和管理方面,或許能給中國的傳統中藥業一些啟發。
  • 銳參考|日本漢方藥對中醫藥的啟示
    據日本漢方生藥製劑協會的統計數據,日本漢方藥市場規模約2000億日元(1日元約合0.07元人民幣——本網注),其中面向醫療的比例佔80%至85%;面向大眾,即可以在一般藥店買到的,佔15%至20%。栃本是日本屈指可數的少數幾家擁有栽培生產、進出口渠道、銷售渠道等整個漢方藥產業鏈的企業。早在1963年,該公司就被指定為日中友好商社。
  • 日媒:中國漢方醫學風靡日本 「中藥」治癌受青睞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5月19日報導,在日本,擁有悠久歷史的「漢方藥」(源自中國的中藥)被融合進西醫治療的範圍越來越廣泛,日本政府的實行計劃和研究會的提議都在推動將中藥有效地應用於緩解抗癌藥副作用和治療高齡患者等方面。隨著老齡化不斷深化,為了防止過度用藥和控制醫療費用,日本開始摸索使用「漢方藥」的新方法。
  • 對不起,你託人從日本帶的漢方藥,在日本真沒啥人用
    中國人熱捧的日本漢方,號稱能治便秘、耳鳴、貧血、高血壓、月經不調。其實,日本人沒這麼傻。5萬元一盒的漢方藥,你買不買打著漢方旗號,就能賣假藥輕鬆詐騙130多萬?這條奇葩新聞最近火了。「日本醫學博士耗費七年研製的古老中醫秘方」,就衝這麼一句話,貼龜苓膏上都能加價五百。當然,這也不是什麼新鮮套路,把中國的東西出口轉內銷,向來受歡迎。早在蘇某之前,每逢春節十一,便有大批中國遊客湧進日本藥妝店,就為了多囤些日本漢方藥。雖然多數人根本看不懂包裝上彎彎曲曲的日文說明,也搞不清日本漢方和中藥有什麼區別,但只要認出退燒止痛治便秘這幾個字,他們分分鐘買空貨架給你看。
  • 從中醫到日本漢方 揭開龍角散「護嗓神器」的秘密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漢方藥館,有些城市還開設了漢方博物館。漢方醫學是指中國漢代的醫學傳播到日本後經歷了獨特的發展,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傳統醫學。漢方藥就是基於此理論所研發的藥物。
  • 日本人學了很久中醫,究竟學得怎麼樣了呢?
    去過日本的朋友,大都見識過日本的「漢方藥」。回來後,他們憂心忡忡地說:「經方都被人家日本人做成了顆粒,申請了專利,國內的中醫再這麼不長進,恐怕以後我們的後代要去日本學中醫了。」真是這樣麼?我們都知道,日本人最善於學習。現在是學習西方,以前是學習中國,都學得有板有眼,甚至風生水起。尤其是現在學習西方,簡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中國的東西,可沒有西方的東西那麼好學。
  • 不要妄談中醫無用!日本從中國買配方和原料,再銷往世界各地
    中醫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辨證施治,是要求人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由於中醫中藥發展歷史悠久,也受古人傳統的師承關係的局限性的影響,很多方劑,診療方式都是用口口相傳的方式延續下來,即便有《本草綱目》等一些醫書的流傳,但因為缺少科學數據的統計,臨床實驗的佐證,讓中醫中藥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 漢商進軍大健康 「漢方一號」植物飲品20日上市
    漢商進軍大健康 「漢方一號」植物飲品20日上市(央視網訊 記者 洪成)5月20日,漢商大健康旗下「漢方一號」植物飲品正式上市,標誌著漢商集團正式進軍大健康產業。一號」植物飲品配方,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及其率領的2020年援鄂抗擊新型冠狀肺炎國家中醫醫療隊開發研製,並授權漢商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使用。按該配方製作的中藥曾用於方艙醫院醫護人員健康預防,祛溼抗病毒,提升免疫力,所在方艙醫院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 日本為啥相信中醫能治瘟疫?一個日本醫生用自己的慘痛經歷告訴你
    由此,湯本帶動了中醫在日本的復興,被稱為「漢方醫學中興之祖」,中西醫結合的日本先驅。 此時的日本漢方醫學,經歷了否定之否定的歷史過程。 最初,我唐朝盛世時,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醫伴隨著佛學傳入日本。 所以,最初的漢方醫學,由和尚傳授。 譬如「月湖和尚」。
  • 日本漢方醫學源流及發展史
    推廣醫學還需要僧醫的「法力」所以公元754年唐高僧鑑真的渡日為奈良時代的中醫藥發展開闢了一條道路鑑真先後六次東渡日本不僅為日本帶去了更為詳細豐富的醫籍知道現在也在一直影響著日本現代的中醫行業所以現在有「漢方醫學重治病而輕理論」這些說法其實也具有一定的歷史依據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漢方醫學的所有內容都是如此在這個時期
  • 英語專業的中醫繼承者:婁莘杉的中醫夢(引發很多人的共鳴)
    文中提到的中日醫家的書籍更是經典,認真學習方可登堂入室,而後附的典型病例更是解渴,讓我們看到了經方醫學的頑強生命力。蔡仲遜按:前段時間的某一天,中醫書友會的粉絲在一個小時內突然爆增100多人,後來我通過朋友圈打聽到是婁莘杉女士在婁紹昆先生的三百人講座上專門推薦了中醫書友會,在此特別表示感謝!
  • 日本漢方護膚品HEEKOI五倍子嬰兒護臀霜的開發啟示
    日本漢方是傳承自中國的中醫藥,最終形成了自己特色的一門學科。儘管大部分的漢方藥材和方子出自中國,但是日本在這方面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其在質量管理、產品開發、功效驗證方面有很多值得中醫借鑑的地方。漢方謀求在化妝品護膚品方面的開發研究,也很值得關注。
  • 中醫在日本受到頂禮膜拜,韓國稱其為「韓醫學」正在申請世界遺產
    然而,正是這一寶貝卻被東洋名曰日本的小島國覬覦惦記了上千年,一度還想佔為己有。韓國將中國的傳統醫學[漢方(中醫學)]改名為[韓醫學],將進行世界遺產的認定申請。日本百姓一般急病用西藥,慢性病則喜歡用中藥。他們認為,「漢藥可以改善體質」,相信漢方藥能治未病,主要用於防治高血壓、高血脂等生活方式病,以及術後的輔助治療、婦科治療。
  • 國人到日本搶購漢方藥,幾乎是傷寒雜病論中的原方,真令人羞愧
    來源:九哥財經據了解,2019年上半年,去日本旅遊的中國人達450萬人次,中國成赴日外國遊客中最多的國家。中國遊客去日本旅遊一周大約消費1萬元,半年的話,消費總量大約可高達500億元。而且日本漢方藥很受歡迎,中國遊客在日本的消費中,將近一半都消費在藥妝店上,日本人已佔據全球90%的中藥市場,而中國大陸只有2%。事實上,日本的漢方藥是我國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目前共有294個處方被日本普遍使用,基本上是《傷寒雜病論》裡的原方,專利被日本搶註了,並改名為漢方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