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日電 據日本《東方新報》報導,中國留日中醫藥學者、醫學專家與日本傳統醫藥界友好人士2014年組成「日本中國傳統醫藥學會」,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原浙江省中醫院腎病科專家郭佩玲醫生出任首任會長。3月14日,郭佩玲醫生接受該報採訪時表示:「搶買漢方,是面向中醫的一貼猛藥。」
在受訪時,郭醫生介紹了她們成立中國傳統醫藥學會的原委,中醫與日本漢方的區別,漢方在日本醫療體系的地位等問題,並談了對中國遊客爆買日本漢方藥的看法,郭醫生說,這從一個側面也是給中國傳統醫藥界的警鐘與提醒。
為何要成立日本「中國傳統醫藥學會」
問:請介紹一下您擔任會長的中國傳統醫藥學會情況
答:我們的學會是在2014年8月份成立的,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十幾個人,這十幾名創始會員都是中醫醫生,現在我們已經發展到26名會員,加上5名協助會員,超過30人,我們也建了一個微信「中醫藥群」,有四十幾個人。
中醫雖然逐漸被世界認可,但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西醫仍然是主流,西醫大學、醫院也遠遠多於中醫。作為一名中西醫結合的大夫,在30多年臨床經驗中,我深刻體會到中西醫的互補性,雙管齊下的療效性。所以,我們成立學會的宗旨,就是本著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研究的精神,為中國傳統中醫藥走向世界,為人類健康而努力。具體來講,第一,是希望中醫在日本能夠得到更好發展;第二,與日本漢方加強交流;第三,為旅日中醫師、針灸師、整體師等提供一個交流平臺。總之,希望祖國的傳統中醫在日本及在世界都更能大放光彩。
問:學會成立後,你們主要有哪些活動與工作?
答:在2014年,學會成立後的短短5個月中,我們主要做了三項大活動:成立大會、祝賀大會、總結大會。去年的活動比較多,首先進一步完善了團隊,調整了結構,擴大了隊伍,最重要是在去年10月,我們召開了第一次中醫藥講座,這是一次面向大眾的中醫普及性講座,我本人主講了如何運用中醫來養生美容,如何運用中藥來調理五臟六腑以達身心平衡,袁世華教授介紹了幾十種能抵衰老的常見中草藥的性能及用法,張軍老師介紹了常用穴位按摩法並當場進行了演習。
至於今年的活動計劃,我們也已經做出了大致安排。我們將加入總部設在北京的世界中醫聯合會,積極參加聯合會舉辦的各種活動。同時,今年9月份我們將舉辦第二次演講會,主講教授是旅日名醫、學會名譽會長、長春中醫藥大學教授袁世華先生,另外兩位是:熱愛中醫並積極將中醫導入治療的日本醫生酒田昭彥先生,以及在中醫整體上頗有建樹的陳雷醫師。今年 11月,在紐西蘭將召開第13屆世界中醫藥大會,我們學會屆時也將參會。
就我本人來說,為了加強與世界中醫學者的信息交流,我加入了 「海外華人中醫論壇群」的微信群。該群有4000多人,分成14個群,我是日本方面的「群委會」成員。同時,我也一直通過浙江省中醫藥大學的「浙中醫海外校友群」的微信平臺與母校保持聯絡,及時反饋日中信息。
中國中醫與日本漢方的異同
問:我們來談談中國中醫與日本漢方,郭醫生您來日本多年,從您這樣一位中醫權威的角度看,中國的傳統中醫與日本的漢方的異同分別在哪裡?該如何區別它們?
答:是的,我到日本已經20年了,剛來時,看到日本的漢方,就覺得這不就是中國的中醫藥嘛,但隨著在日時間增長,越發覺得這個漢方與中醫還是很不同的,我大致總結了這樣幾點:
第一,命名不同,我們叫「中醫」,他們叫「漢方」,或稱為「東洋醫學」。其實 「漢方」是在日本發展起來的日本化的中醫學,明治以後為區別西醫始稱為「漢方」 。你不能跟日本人說「中醫」,他們聽不懂。去年我們第一次演講會,說「中醫」云云,日本人就說「聽不懂」,不能理解,這是名稱上的不同。
第二,從歷史上看,中醫學有4000年的歷史,日本漢方什麼時候開始的?它是從平安朝開始的,是從784年開始,相當於我們中國的隋唐時期。我們有《黃帝內經》這樣的經典寶書,日本沒有;從歷史上看,中醫發源於先秦,成於戰國、秦漢,在唐宋明清越來越鞏固了,中醫學是完整的、系統的,有理論、有方有藥,但日本沒有,以「津村」147種漢方製劑為準,基本是根據中國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藥組成襲用,「津村」編的漢方製劑小冊子,也寫明出典是中國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我認為,日本的「漢方」是離不開的中國中醫學的,是一棵樹上分枝。
第三,日本漢方的概念不明確,因為日本沒有這方面的專門大學,他們的漢方醫生是西醫生通過「自學」,參加相關的學會、講座來學習中醫,有的是到中國留學,所以在理論上就不規範、也不系統。在日本,沒有國家的「漢方醫生資格」一說,是西醫生都可以開漢方。就算他們通過各種學習,通過了中國有關部門舉辦的「世界中醫師」資格考試,但在我們中國中醫師眼裡,還是覺得不夠正統。
第四,從診斷方法來看,中醫與日本漢方也很不相同。中醫講究「辨證論治」,以六經辨證、四診八鋼、衛氣營血、氣血津液、臟腑辨證等。講究號脈看舌,了解病史,並加上自己的分析,分清陰、陽、虛、實、辯證清楚再用藥;而日本是西醫生學中醫,常常以病用方, 用方來套病,也有讓人「啼笑皆非」。但是日本漢方重視腹診,並加以發展,可以判別虛實、淤血內滯、心下痞硬、胃內停水、肝氣鬱積等,而中醫更注重舌診與脈診、臟腑辨證等傳統中醫辨證論治方法。
第五,日本漢方的理論,依據的僅僅是張仲景的《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而中醫就多了,除《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外,要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溫病學》等經典著作。中國的一名中醫師,要從中醫基礎開始,包括中藥方劑理論,再到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整個系統都要學一遍。
第六,從方藥(方劑)上看,中醫與日本漢方有相同也有不同,中醫方藥有:顆粒衝劑、丸藥、膏藥、膠囊、片劑、酒劑、合劑、糖漿、注射劑……,而漢方藥主要是:顆粒衝劑147種以上、煎藥約210種,其它還有丸藥、膠囊、片劑及散劑等。
中醫真正進入日本要靠立法
問:從您的角度看,漢方在日本整個醫療體系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答:我認為,漢方其實是擁有很不錯的地位的,為什麼?日本醫生遇到一些疑難雜症的時候,就會想到漢方醫。比如說,癌症的後期治療,延緩腎機能不全、憂鬱症、未病的預防,還有更年期症候群,婦人科疾病、失眠、焦慮等,日本西醫只能給開安定劑,而有的患者還不想吃,擔心會產生藥物依賴,他們就會找漢方,看中醫。還有,孕婦、哺乳期婦女因患感冒去就醫,醫生一般不會給患者開抗菌素,中醫中藥數日內退熱降溫、恢復正常。
問:您認為,中國的傳統醫學怎麼才能夠真正地走向世界?中醫在日本的發展前途又會如何?
答: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有點複雜,我認為:第一,需要日本政府在法律上對中國中醫師的認可。日本是西醫師學中醫,不夠正宗系統,這就需要有大量的中國醫生來彌補在理論及臨床上的不足。解決這個問題,需政府來完成。
第二,除了立法之外,中醫藥要進入日本,我覺得需要高層次地打入,要與日本政府機構的厚生勞動省交涉。
第三,在民間,十多年來,中國的多所中醫藥大學在日本開辦了分校,我也辦過浙江中醫藥大學的日本分校,辦了十年,培養了不少日本學生。有的現在還堅持在辦著,但這些學生培養出來後,如果本身有醫生資格的,便可錦上添花,如無,仍然不能行醫。
問:像郭醫生您這樣的在日本的中醫師,將會如何努力來推廣中醫,與日本漢方界、醫療界進行交流?
答:我們需要成立一個更大的綜合性組織,一個人的聲音肯定沒有多大力量,有一個大的協會的話,可以跟上層交涉,成熟之後也要與日本的團體像日本東洋醫學會搞好關係,進行交流。我們現在還是很分散,像我們的中國傳統醫學會,要想發展到一個高水準,肯定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
問:展望未來,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要在日本擴展地位,您抱著怎麼樣的心態呢?
答:要說樂觀的話,實話說是「樂」不起來的,因為各種問題和困難太多了。我再次呼籲,日本政府首先要給中醫開「綠色通道」,我們可以通過考試、考核,拿到中醫行醫執照,再組織自己協會;同時,也請媒體也多多宣傳和普及中醫這一「寶庫」,我們也熱切希望中國大使館支持我們,支持各個中醫學會和組織,給我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