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解讀
太常引,詞牌名,又稱《太清引》《臘前梅》等,以辛棄疾詞《太常引·仙機似欲織纖羅》為正體,雙調四十九字,上片四句四平韻,下片五句三平韻。
《太常引》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韻、仄韻多種格式。後宋元人大多填四十九字體,《欽定詞譜》僅錄兩體,以辛棄疾詞為正體。太常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官職名稱,秦時置為奉常,西漢景帝改為太常。職掌宗廟禮儀及選試博士,為九卿之一。歷代沿置,為司祭祀禮樂之官,清末廢除。
詞牌《太常引》常見的優秀作品有:《太常引·仙機似欲織纖羅》——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辛棄疾;《太常引·趨省聞桂偶成》——盧祖皋;《太常引·晚來風起撼花鈴》——納蘭性德,等。
正體格律:(中表示平仄皆可,加粗表示韻腳)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中仄、平平仄平。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本詞中,辛棄疾通過借用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他對妥協投降的反對,以及收付中原失地的政治願望。全詞想像豐富,將超現實的奇思妙想和現實中的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裡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麼辦呢?白髮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
我要乘風飛上萬裡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太常引·晚來風起撼花鈴 ——納蘭性德
晚來風起撼花鈴。人在碧山亭。愁裡不堪聽。那更雜、泉聲雨聲。無憑蹤跡,無聊心緒,誰說與多情。夢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夢醒。
詞人上片借用風吹護花鈴的聲音,泉聲雨聲的「不堪聽」去襯託,表達了詞人內心的孤寂。下片則逕自抒懷,結尾處加倍地寫出詞人的無聊。全詞通過對環境的描寫,將詞人內心的寂寞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
晚問風來,吹響了護花鈴,碧山亭裡滿懷愁緒的人實在聽不得這般鈴聲,而泉聲雨聲也交織而來,更讓人無法承受。
你行蹤不定,音訊全無,我百無聊賴,愁緒無法向關心自己的人訴說。連夢夠也總是模糊不清,又何必把夢早早催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