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城市的把握,應該以一種開闊的視角,來審視那些並非獨立存在的外觀景象,
讓人們在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時,閱讀城市。
山
這是一次從泉水開始的朝聖。
泰山餘脈豐富的地下水,浸出了濟南,因此,這座城市便和山有了不解之緣。
群山,構築了濟南的脊梁。遮擋著季風, 半乾燥半溼潤的氣候,吹塑出城市剛柔相濟的稟性。
現代人,多麼迷戀這靜靜的山谷啊。
南部山區,濟南泉源的涵養地。城市的綠肺,自然賦予的巨大氧倉。
在這裡,聆聽天簌,親近自然。多少榮華成煙,多少名利化塵,盈盈虧虧四時無常,惟有家鄉泉水的歡唱,縈繞終生。
蕩洋著齊風魯韻的濟南,竟還有一座以聖母為名的山。
百年教堂,歷久彌香,展現著千年古城對異域文明的包容。
古樸的、富有質感的石屋,組成古樸的、富有質感的山間村落,點綴在雖不雄奇但卻秀美的山巒之間。
對原生態的刻意保留,見證著一座城市的人文傳承,和對城市綠肺的精心呵護。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正是這些並不偉岸的山峰,才使得濟南有起有伏,在柔情似水的城市風貌中多了幾分陽剛之美。
面對樓的海, 濟南的山更象是點點綠帆。
城市揚帆而去,以濟滄海。
濟南的山,蘊含著水,也蘊含著歷史和文脈。滿山松濤,呼嘯成綠髮婆娑, 為老山喚回以往的青春。
泉
泉水,是濟南永恆的封面,也是濟南的城市靈氣所在。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空雷。」
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飲用自帶的北京玉泉水,當品嘗過趵突泉水後即改了用水,遂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世界上有泉水的城市原本不多, 而泉群之密集、水質之優、歷史文化之厚、且為一城百姓共同擁有,惟有濟南。
畫過《鵲華秋色圖》的宋代文人趙孟頫說:「濼水發源天下無。」
而寫過《茶館》的現代作家老舍則說:「哪兒的水,能比濟南?」
濟南的水,只需品上一口,就會產生永久的記憶。
來濟南,別忘了小巷民居裡的泉。在2.6平方公裡的老城區內,就出露了百處名泉。
在這兒品一杯茶,更能領略到古城「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奇妙韻味兒。
泉水既有度量,又很安祥,和城市相濡以沫。
老濟南依泉而建,淙淙細流歷千年而不絕;新泉城沐泉重生,汩汩清泉讓古城換新顏。
泉水是古城的根,是新城的魂。
來到這裡,人們心中會喚起巡禮者的情愫。
河
泉水流成了護城河。一條剪不斷的綠色臍帶,連接著母親,從源頭,蜿蜓著城市的血脈。
這班船能一直開往春天。
淺唱與吟哦,集結成一船輕歌,道出人生中許多刻骨銘心的細節,也唱出800多年前,江西名士黃庭堅「濟南瀟灑似江南」的讚譽。
老濟南的河比城更蒼老,新濟南的河與城同新生。
在繁華城市的中間, 母親河以曲折的情絲漫溯,從老舊的歌謠裡穿行。
母親門前過。一條大河,從城市身邊洶湧著太陽的光澤。
湖
泉水也匯成了大明湖。
湖是地上的一塊天,卻被濟南人奉為「城市的眼睛。」
駐足湖畔,依湖而望,這個城市的繁華與安靜就盡收眼底了。
「豎一個綠耳,聽白雨跳珠。」 好一股清雅之風。
荷花,明湖之仙子。荷香時分,明湖醉了,濟南開了。
「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的歷史和人文,以一種過往的安靜姿態,被凝固在大明湖的每一個角落。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外地人來濟南,會很容易地發現這座城市的儒雅、平安、包容與詳和。這是因為,明湖美景,將一份恬靜、幽遠和帶有唯美傾向的生活氛圍饋贈給了濟南人, 因此,濟南人懂得: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
曾經,人們臨湖而居;曾經,湖變成了園中的盆景。為了這一城湖景,人們告別了祖居的老屋,拆遷、擴建、綠化、通航,如今的湖,因親水宜居而一片大明。
來一次,便銘記一生。
城
這是一座融古通今的城市。
從空中鳥瞰,濟南正不斷勾勒、刷新著時空輪廓。
長高了,變美了,一座森然大城,蔚為壯觀。
經天濟地,讓這兒泉湧般噴吐著財富和商機。
交通和區位的優勢,讓這兒成為勾連中原與海洋的都市。
傳統產業蓬勃發展,高新技術日新月異,俯視這座城市,我們總能清晰地感覺到她快速而有序跳動的脈博。
這是一座地處內陸,卻又離海不遠的城市。大海為她起到了窗口的作用。迎接著八面來風,承攬時尚。
濟南的時尚,既是古典而婉約的,又是現代而豪放的。
設計濟南的人說:濟南,是一種境界。
什麼樣的境界,能夠承載人們對生活方式的理想? 濟南做出了陽光宣言:我們的城市,尊重人,指向對人的關懷。
新樓與舊屋,仿佛巖石與樹相安無事地延續下來,也延續著泉城人的夢。
濟南比以前睡得晚了。
燈光象是夜晚的植被。
光茫和色彩遊走著,城市白天所有的線條,在此刻都活潑起來。宜居之城,更加的生動。
在這個編織了古代和現代文脈的盛世之城,情調與情懷、愜意與詩意,都在夜色闌珊中閃爍!
山的俊雅而熱情,泉的活潑而進取,河的清純而靈秀,湖的包容而開明,山、泉、河、湖,在同一座城市呈現,這便是濟南——天下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