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8月24日訊(全媒體記者 彭放 通訊員 劉守軍)「讀書時學習負擔重,放假了抱著手機不放,一個暑假下來視力就像坐滑梯。」提起開學體檢,家長普遍擔心的是孩子的視力問題。孩子近視,都該電子產品「背鍋」嗎?近視了一定要戴眼鏡嗎?近日,就家長關心的青少年視力問題,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專家進行了解答。
A 數據 小學生視力不良率46.71%
長沙市教育局於2016年下發《長沙市中小學生視力健康教育五年合作計劃》,聯合湖南愛眼公益基金會、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在全市中小學深入開展近視防控知識宣傳教育的同時,建立中小學生眼健康大數據。該項目2019年針對開福區中小學生的眼健康篩查數據顯示:小學生視力不良率為46.71%,初中生為71.97%,高中生這一比例高達82%。
一些孩子對於近視毫不在乎,認為大不了戴眼鏡,長大了還可以手術治療。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大視光專科主任李曉檸博士表示,青少年時期近視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度數會逐年上升,發展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會導致眼球發生病理性改變,引起視網膜脫離、白內障、黃斑變性等多種眼病,嚴重的可引起失明。
B 分析 遺傳與環境因素綜合作用導致近視
吳女士很少讓女兒小婕(文中孩子均為化名)接觸電子產品,但這次開學體檢還是發現孩子近視了。「幾乎不玩手機、電腦,還是近視了,難道近視防不勝防嗎?」吳女士問。
李曉檸詢問得知,吳女士自己是高度近視,從遺傳的角度來說,她的孩子患近視的概率增加。小婕是個琴童,暑假每天要練幾個小時的鋼琴,課餘時間也不喜歡到戶外活動,大多數時間待在家裡看書、畫畫。「彈琴、畫畫本身不會導致近視,但是長時間在室內空間近距離用眼、缺乏戶外活動,卻容易導致近視的發生。」李曉檸分析。
「研究顯示,近視是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因素綜合作用導致的。」李曉檸表示,如果父母雙方都是近視,下一代患近視的概率比父母均不是近視眼的高4.9倍左右;如果父母雙方只有一方是近視,下一代患近視的風險降低一半。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患近視的兒童、青少年大大增加,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電子產品不是導致近視的必然因素,不使用電子產品也不代表就不會近視,這跟用眼習慣有很大關係。」李曉檸表示,在電子信息化時代,完全阻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是不現實的,家長要做的是不讓孩子沉迷,並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C 誤區 不願配眼鏡讓孩子近視進展更快
丁丁馬上要進小學了,這個暑假除了上幼小銜接班,其他時間老想著看電視、玩手機。媽媽最近發現丁丁看電視時總愛眯著眼,擔心他是不是近視了,開學視力檢查果然驗證了她的擔心:丁丁右眼有了75度近視,左眼近視100度。
「孩子這麼小,能不能等他大一點再戴眼鏡?」像很多低齡孩子的家長一樣,丁丁媽媽接受不了孩子小小年紀就戴眼鏡,他們覺得孩子不戴眼鏡似乎也沒有影響生活,而戴眼鏡會讓眼睛變形,度數越來越深,能晚一點戴就晚一點戴。事實真是這樣嗎?李曉檸表示,如果孩子通過正規的散瞳驗光檢查確診為近視,就需要進行屈光矯正了。
近視眼的眼軸變長,看東西時,物像落在視網膜前面,所以看到的東西是模糊的。只有正確地配戴眼鏡,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才能緩解孩子的視疲勞症狀,獲取清晰的視力,減緩近視度數的增長。
如果不戴眼鏡,孩子會本能地眯眼看東西,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後,會影響眼睛的正常狀態和臉部美觀。更嚴重的是,可能導致上下眼瞼長期壓迫眼球,眼睛的外直肌過度牽拉,拉長眼球前後徑,使近視進展更快。
有人認為戴眼鏡時間長了引起眼球變形,也是一種誤解。只有高度近視者,本身眼軸變得過長,才會讓眼球突出比較明顯,與戴眼鏡無關。
D 預防 養成良好用眼習慣,每天戶外活動不少於1小時
「給兒童建立屈光發育檔案是有效的近視預警方法,建議孩子從3歲開始就到正規醫療機構建立眼屈光發育檔案,包括身高、體重、視力、屈光度數、眼軸、眼位、眼前節和眼底檢查及父母屈光度數等。」李曉檸提醒,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能有效預防和延緩近視的發生。家長、老師應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讀書寫字時,眼睛距離書本約30釐米遠,胸離桌邊一拳遠,手離筆尖約3釐米遠;持續近距離用眼20分鐘,就要有意識地停下來,活動一下或眺望遠處;不要在過強或過暗光線下看書寫字,不在坐車、走路等運動狀態下看書。
研究發現,戶外活動是近視眼防控的重要措施。儘可能讓孩子保證每天戶外活動2個小時,至少也要守住每天戶外活動1小時的底線。因為戶外和室內的光線差別很大,而且戶外是自然光線,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等豐富的色彩,對保護視力很有幫助。如果孩子的學習比較緊張,不能每天安排整段的戶外活動時間,就應該充分利用課間10分鐘和上學、放學途中,讓孩子充分暴露在陽光下,確保每天戶外活動累計超過1小時。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專門開闢了「近視眼防控門診」,專注於近視、遠視、弱視、斜視的屈光矯正、雙眼視覺訓練、角膜塑形鏡驗配等服務,為兒童青少年打造全方位、個性化的近視防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