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女人才能被稱為「黃花閨女」,說的真是未出嫁的女孩嗎?

2021-01-15 指點江山

古代人通常會形容未出嫁的女子為「黃花閨女」,由於,古代貞節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傳統的「黃花閨女」不同於現在的「未婚女性」,準確來說應該是「處女」。

「婚姻」這兩個字在古代的叫法與現在相同,寫法卻有些差異,古代通常會把這兩個字寫作「昏因」。原來,在古代的結婚儀式中,男方並不像現在那樣清晨接親,而是選在黃昏時前往女方家接新娘,「昏」字便由此而來。新郎抵達後,新娘跟著新郎出門,「女因男而來」,「因」字便由此而來。

一男一女,一嫁一娶,是為「昏因」。

並且,那些未經歷過「昏因」的女子,與已婚女子在打扮上也大不相同。未婚女子通常會在臉上「貼黃花」,當然,不是將真正的黃花粘在臉上,所謂「黃花」是一種由花粉煉製成的粉餅,再用雲母片、薄芝片剪成漂亮的花鳥形裝飾,沾上一層黃花粉以後貼在臉上。在古代,但凡做這種妝容的女子全都是少女,後來「黃花閨女」一詞就專門指代未出嫁的女子。

《木蘭辭》中有一句「對鏡貼花黃」講的就是未婚的木蘭對著鏡子化少女妝,從這部文學作品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斷定「少女貼黃花」這一風俗在東晉之前就已經流行開來。

那麼,「黃花」又有著怎樣的來歷呢?「黃花閨女」一詞,普天下幾乎人人皆懂,殊不知,其由來都是出自於金陵。

根據宋朝李昉等人編撰的作品記載的故事,南朝劉宋時期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某日在深宮中與宮女們玩耍,嬉戲累了後隨便躺在含章殿的屋簷下稍做休息。當時正值正月,梅花開得正盛,隨著縷縷微風襲來,滿園的梅花隨風飄落,正巧有幾朵飄到了壽陽公主的頭上。壽陽公主的汗水沾染了梅花,在額頭上留下梅花形狀的痕跡,使本就水靈的壽陽公主更加美豔。

皇后見壽陽公主額頭上的花痕十分美麗,竟然讓壽陽公主留著花痕,連連觀賞了三天才捨得讓她洗掉。宮女們覺得以梅花化妝這件事很奇異,所以,紛紛模仿壽陽公主,將花痕留在臉上,這種妝容也就是後來「梅花妝」的由來。由於,這種妝容源於壽陽公主,所以「梅花妝」又被成為「壽陽妝」。

之後,「梅花妝」逐漸從宮廷風靡到民間,得到大量年輕女子的追捧。事見宋代李等撰《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由於,梅花有季節限制,且其他花朵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之後,這種妝容不再局限於梅花,各種花痕都出現在少女們的臉上,直至後來黃花成為未婚女子們的主流。這種習俗從南北朝一直延續到金、遼兩方異族勢力入主中原,逐漸消失殆盡。

雖說,未婚的妙齡少女不再以「黃花妝」作為標誌,但是,「黃花閨女」一詞卻成了未出嫁的少女代名詞,這種叫法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有種說法是「黃花」為「菊花」,從這又能引申出古代的貞節論,人們稱未婚少女「黃花閨女」不僅代表這個姑娘尚未婚配,還有誇讚姑娘心性純良、天真爛漫、品行貞節的意思。

古代有德行的女子將「貞節」放在首位,出嫁之前倘若與莫名其妙的男子有染,則會遭到輿論譴責,連帶著家人全都抬不起頭。丈夫死後推崇守節,立貞潔牌坊,此謂「一女不侍二夫」。古代女子的貞節與古代男子的氣節相對應,形容男子有骨氣有氣節通常會以竹、松借喻,而菊花就是女子守身如玉的最好象徵。由此看來,這種將「菊花」作為「黃花」的說法極其符合古人的道德觀。

然而,這種封建的「貞節」觀荼毒中國女性數千年,如今,被廢止已成了必然趨勢,「黃花閨女」一詞到了今天只是形容未婚配的女子,並不特指處女。並且,在中國某些地方的農村,也會把黃花大閨女稱為黃毛丫頭,黃毛即女孩子兩鬢的細小絨毛。在女子出嫁時老人會用白泥拔掉或剃掉新娘兩鬢的絨毛,作為女孩成為女人的儀式。

漢字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許多詞語的含義與古代大不相同。有些詞從褒義便為貶義,有些詞則由單義演化成多義。

古代曾把剪徑劫財的傢伙稱為「賊」,而把小偷小摸的傢伙稱為「盜」,時至今日這兩個字的意思已倒置,偷東西為「賊」,搶劫為「盜」;而「風流」這個詞也很有意思,在古代這是個褒義詞,在許多詩句中都用風流形容瀟灑的才子,到了現在這個詞只會讓人想到花心的壞傢伙。又如「卑鄙」一詞,古代人以卑形容人地位不高,「鄙」則代表人的知識匱乏,這兩個字在古人眼裡只是不褒不貶的形容詞,到了今天「卑鄙」一詞則專門指代人品行惡劣,成了徹頭徹尾的貶義詞。

縱觀古今異義之詞,我們似乎能夠從中看遍歷史變遷,或許,這便是文學與歷史的魅力所在。

參考資料:

『《黃花閨女的由來》、《木蘭辭》、《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

相關焦點

  •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何被稱為「黃花閨女」?紅花、粉花不好聽嗎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何被稱為「黃花閨女」?紅花、粉花不好聽嗎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雜五行書》前言: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現代,都喜歡將沒有出嫁的女子稱為「黃花閨女」,那麼其真實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其實,這和中國傳統文化有關,在中國古代人們奉行五行。人們認為事物的發展會根據五種形態進行生長。
  •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什麼被稱為「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粉花?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為什麼被稱為「黃花閨女」?而不是紅花、粉花? 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
  • 古代未出閣的兒女,稱為「黃花閨女」,很少有人知道「黃花」意思
    古代未出閣的兒女,稱為「黃花閨女」,很少有人知道「黃花」意思在封建時代我們常常把沒有出嫁即沒有出過閨門的少女稱作黃花閨女,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黃花」的意思,今天就來說說這「黃花」!第一種其實就是一種化妝的方法,女子在沒有出嫁的時候的化妝方法通常是把一些黃紙剪成各種好看的圖案貼在臉上,或者塗上黃色的裝粉來打扮自己,所以她們就被人稱作是黃花閨女。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沒有出嫁的女子也就是處子,她們沒有經歷過周公之禮,而額頭上的汗毛一般是淡黃色的,所以也被人叫做黃花閨女。
  • 古代沒有出嫁的女子叫作「黃花閨女」,黃花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一個稱呼大家都很熟悉,便是我們常說的"黃花大閨女"。沒有結婚的女子才能得此"雅號"。很多朋友肯定會感到疑惑:為何女子要被稱為黃花呢?難道黃花不應該值得是遲暮之年的老婦人嗎?"黃花閨女"的起源。這樣的簡單製作法廣為流傳,而且大都是未出閣的少女使用"黃化妝"。久而久之,人們便用"黃花閨女"形容未出嫁的姑娘。當時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句小詩,"今朝白面黃花姐,明日紅顏綠鬢妻"。用黃花形容未出閣的少女,一方面富有代表性,讓人看到妝容便知對方尚未出嫁。若是遇到心儀的姑娘,看到對方依舊單身,還有求愛的希望。
  • 李清照說「人比黃花瘦」,黃花是什麼花?和「黃花閨女」一樣嗎?
    黃花到底何指?一直都比較有爭議。比如李清照說:「人比黃花瘦」,有人說,「黃花」指的就是黃花菜,因為我們吃的黃花菜都是瘦長形的,形容人的身體瘦弱,沒精神,可真的如此嗎?黃花菜另外,民間稱未出嫁的女孩子是「黃花大閨女」,為什麼是「黃花」閨女?為什麼不是桃花、杏花、或者是玫瑰、牡丹什麼的?這個「黃花」又是什麼花?
  • 「黃」是形容老婦人的,古人為啥將未婚少女稱作「黃花大閨女」?
    "黃"是形容老婦人的,古人為啥將未婚少女稱作"黃花大閨女"?在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的稱呼很多。許多稱呼仍然沿用至今,比如令尊的意思是您的父親,令堂的意思是您的母親,令公子的意思是您的兒子等等。不過,在古代,有一個稱呼讓人很難理解,它本是形容老婦人的,卻用在未出嫁的少女身上。這個稱呼便是黃花大閨女了。大家都知道,"黃"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形容老婦人的。比如人老珠黃、黃臉婆等等。這也是古人所流傳下來的。但是為啥古人卻將未出嫁的少女也稱之為"黃花"呢?其實,這其中肯定是有門道的!
  • 人人都說黃花閨女,那麼來歷是什麼呢?
    人們一般稱作尚未出嫁的姑娘為「黃花閨女」那麼這個稱呼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又為什麼不叫「梅花姑娘」、「荷花姑娘」,而偏偏叫做「黃花姑娘」呢?今天小編和大家就來和大家談談這個詞語的由來。
  • 春宵一刻、黃花閨女等成語是怎麼被後人想入非非的?
    真的只是在說梨花比海棠花更美嗎?當然不是。話說北宋著名詞人張先80歲那年娶了一個美麗的18歲小妾,心裡很是得意和興奮,於是邀請一群詩友詞友來家裡喝酒。席間故意讓小妾來把盞,眾人見了如花似玉的新娘,個個豔羨得不得了,就起鬨一定要張老前輩談談80歲做新郎的感受。
  • 古代為什麼把未婚少女稱為「黃花閨女」,黃花不是凋殘的意思嗎?
    古代為什麼把未婚少女稱為「黃花閨女」,黃花不是凋殘的意思嗎?說起「黃花閨女」的意思,大家估計能夠脫口而出,這不是古代形容未婚少女的嘛?但是,當我們深入咬文嚼字一下的話,是不是會對「黃花」一詞有點疑問?黃花看上去不是有凋殘之意嗎?舉個例子,比如周杰倫的歌《菊花臺》,方文山在裡面就寫了一句詞:「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黃花所透露出來的意味,和臉色泛黃相呼應,是比較悲戚的。再舉個更古典的例子,宋朝女詞人李清照也寫過很多關於「黃花」的詞句,比如《聲聲慢》有一句:「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 古代女子出嫁前,如何驗證她是不是黃花大閨女?方法簡單粗暴
    古代女子出嫁前,如何驗證她是不是黃花大閨女?方法簡單粗暴人有無貴賤之分?這個問題在古代不攻自破,答案是肯定的,有!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古代有些封建傳統思想是非常落後的,它們存在了很多年,中國古代人們的身份也的確不平等,階級區分非常明顯,有人含著金鑰匙出生,有人卻出生於茅草廬裡,人們被劃分成了三六九等,而且有男尊女卑之區別,女人生來就要依靠男人,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有的卻守了一輩子活寡。
  • 民間趣談——說說「黃花大閨女」的由來!
    今天給大伙兒講講「黃花閨女」這四個字的來歷。因為我生活當中啊,現在叫的少了,說是哪家的女孩啊,還沒嫁人呢,往往人說你個黃花大閨女天天出去瘋瘋癲癲的,這不好吧。說為什麼管沒嫁人的女孩叫黃花閨女。這個她是個典故,他跟過去啊,女孩化妝有關係。過去女孩化妝呢,大體有那麼兩種方式。
  • 古人常用黃花大閨女稱呼未婚少女,黃花是什麼花?貼花又怎麼貼?
    文/艾蕪古人常用黃花大閨女稱呼未婚少女,黃花是什麼花?貼花又怎麼貼?相傳南朝時候的某一天,有一位公主在皇宮中的御花園裡面與下人一起玩遊戲,捉秘藏,玩了一小會公主就跑累了,身體出了些許汗。想必大家都聽過黃花大姑娘或者黃花大閨女這一說辭,小編剛剛講的故事正是這黃花一詞的由來,雖然大家模仿的是梅花,但是大部分花粉的顏色都是黃色的,所以人們就乾脆稱為黃花。古時候,女子在自己的閨房之中,直到嫁人的時候才能出閣,所以人們將沒有嫁人的姑娘叫做黃花大閨女。
  • 經常聽到「黃花大閨女」一詞,你絕對想不此黃花到是啥花?別想多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經常把未出嫁少女稱黃花閨女,為啥叫黃花大閨女,而不是紅花,綠花,藍花呢?因為黃瓜~~黃瓜沒被摘之前頭上會開一朵黃花,被摘之後這朵花就枯萎了。所以沒結婚的女孩兒就叫黃花大閨女。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而是小編邪惡了~~~那這黃花是到底指的是什麼花呢?
  • 黃花大閨女中的黃花是什麼花知道嗎?和黃花菜可不是一種花
    黃花我們經常會在老話、俗語中聽到,除了「黃花大閨女」這樣的稱呼之外,我們還聽過一句叫做「黃花菜都涼了」兩個都是黃花。但是卻不是指的同一種花。黃花大閨女的黃花指的是古代女子的一種裝飾,而黃花菜指的是萱草。
  • 閨女出嫁後,戶口一定要遷到男方家嗎?這些你應該知道
    閨女出嫁後,戶口一定要遷到男方家嗎?這些你應該知道戶口遷與不遷都是自願的,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在結婚後都會考慮到女方戶口是遷還是不遷呢?其實需要明確的是,婚姻上沒有說結婚後女方戶口必須遷出或者遷入。我們有了結婚證以後,國家規定你自己決定是否想遷入男方戶口所在地,當然現在農村一些出嫁的閨女就不遷戶口,因為她們都可以在原戶口地享受農村的一些政策,遷走了不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 男人需要崇拜嗎?女人需要哄嗎?出嫁閨女不能插手娘家事嗎?
    其實男女老少都一樣,需要誇獎,誇獎就像給汽車加油一樣,有油才能平穩前行,但是還不能讓被誇者的尾巴上天了,需要拿捏好分寸,都說結婚找個大自己幾歲的人,會心疼人,會包容人,結了婚才知道,都是謊言,即使你找個小自己幾歲的人結婚,該包容你,照樣會包容你。
  • 古人俗語:閨女上墳,娘家無人,其中深意很心酸,卻少有人知
    正是因為如此,如果父母離開了人世,做子女的要不去為父母上墳祭奠,那可真是大不孝。但是大家知道嗎,這在我們眼中非常正常而又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在古人的眼中卻有很大的不同。在古代,如果是兒子回家為父母上墳,那是理所應當,但是倘若是女兒回家為父母上墳,那可就有很多的說道了。而這就是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閨女上墳,娘家無人。
  • 古代女子出嫁前,母親總會偷偷塞給她一本書,免得晚上鬧出笑話
    在古代,古人常說未出嫁的女子是大家閨秀,出去拋頭露面不好,所以很多女子在未出嫁之前都是一直呆在家裡面,很少出門,俗稱黃花大閨女,就是指那些一直呆在閨房中待嫁的女子。尤其是在宋朝時期,程朱理學興盛,更加束縛了女子的言行舉止。
  • 女孩出嫁後回娘家你算是客人嗎?婚後回娘家風俗禁忌你知道多少?
    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尤其是古時候出嫁的女兒,現在這個觀念雖沒有這麼強但還是有人因這個原因而重男輕女,身邊也常會聽到很多已婚者說女人結婚後回娘家你就是客人了,女人們都有何感想呢??那麼,對於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除了是客以外,還有哪些風俗禁忌呢??
  • 農村有個習俗,出嫁的閨女小年這天不準回娘家,這是為什麼?
    臘月二十三這天,是農曆的「小年」,這一天,出嫁閨女是不準回娘家門的。雖說是一些陋習,可這個習俗,至今沿襲在我們這裡的農村,而且出嫁的閨女,也自覺的避開這一天,儘量不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回娘家。這個習俗只限於有兒子的家庭,如果家裡沒有兄弟就無所謂了,如果有哥哥弟弟,出嫁的閨女在這一天回娘家,即使哥哥弟弟不說,嫂子或弟媳也會非常不高興的。因為農村有個講究,過小年的這天,白天還好一點兒,特別是晚上,結了婚的閨女堅決不能在家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