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半月前,我曾在朋友圈發過一篇兩百字左右的短文,講的是一代文豪蘇東坡的 「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句詩被後人誤解的故事。結果朋友圈發出來後,不僅評論數超過之前任何一條朋友圈,而且轉發率也非常高。大家都覺得不僅有趣,而且還從中學到了一點知識。
但其實,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今天我先把它講全。
一樹梨花壓海棠
被誤解指數:*****
不經意間,春天已經過去了。但在每年春天百花爭豔的時候,經常有人站在一樹梨花下,仰頭深吸一口氣,然後自我陶醉地吟出「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蘇詩。很唯美,也很有才對不對?但如果我看到這樣的場景,可能會忍不住想笑。
那麼,這首詩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真的只是在說梨花比海棠花更美嗎?當然不是。
話說北宋著名詞人張先80歲那年娶了一個美麗的18歲小妾,心裡很是得意和興奮,於是邀請一群詩友詞友來家裡喝酒。席間故意讓小妾來把盞,眾人見了如花似玉的新娘,個個豔羨得不得了,就起鬨一定要張老前輩談談80歲做新郎的感受。這老張頭作豔詩本是拿手絕活,這會兒趁著開心更是張口就來: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意思是:我已經八十了,你才十八歲。你正是紅顏如花,而我已經白髮蒼蒼。把八十和十八倒過來念呢,我們還同庚呢,只是中間隔了一個花甲之年。嘿,老張頭不愧老當益壯,這把年紀了居然一點不糊塗,抖摟起自家「韻事」來一套一套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瞅著老張頭那個勁兒,蘇東坡心說看我如何編排你,便脫口和上一首不無揶揄的打油詩: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啥意思呢?十八的美麗新娘,八十的新郎,蒼蒼白髮的老頭和一個正是青春年華的小姑娘。(後面兩句似乎有點汙,大家可以自行腦補)洞房花燭夜,繡著鴛鴦的被窩裡的那對人影,就像一樹的白色梨花壓在紅色海棠上……
蘇大詩人這首打油詩極具詼諧調侃之意,尤其是結尾那句「一樹梨花壓海棠」,堪稱點睛之筆,既形象,又貼切。梨花色白,比喻老翁張先花白的頭髮鬍鬚恰到好處;海棠紅豔,形容嬌豔欲滴的年輕女子別有神韻,一個「壓」字真箇道盡無數未說之語!
一句話把個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情景描繪得惟妙惟肖。
有意思的是,張先活了八十八歲,娶了18歲的小妾之後僅僅只活了八年,但是讓人驚訝的是,小妾在短短的八年時間內為他吭哧吭哧地生了兩男兩女,我不否認老張的「英年早逝」可能與此還是有點關係的。張先去世的時候,這個小妾哭的死去活來,幾年之後也鬱鬱而終。
明明是寫閨中之樂的「一樹梨花壓海棠」硬被人們誤認為是意境悠遠的寫景詩,蘇軾被洗白白了。
春宵一刻值千金
被誤解指數:****
用來調侃好友張先「老牛吃嫩草」的名句「一樹梨花壓海棠」常常被人誤以為是寫景,那麼,反過來想想,有沒有原本是寫景、後來卻慢慢變成曖昧的豔詩呢?
其實是有的,而且這句詩的作者不是別人,還是我們可愛的蘇東坡!它就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出處是《春宵》一詩: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本來詩文的意思是說:春天的夜晚,每一刻都十分珍貴。花兒在夜裡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在那樓臺的深處,有些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夜色中彌散著細細的歌聲和管樂聲。只有夜很深了,庭院裡千秋才不再擺動,四周真正恢復一片寂靜。
這裡的「春宵」,其實是指春天的夜晚,春夜越來越短白天越來越長,所以一刻值千金。早在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有:「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還有《白雪遺音·八角鼓·春宵一刻》就有說道:「春宵一刻,萬金難奪。」
春宵,多麼普通的詞語,在歷史煙雲中,經過文人騷客的矯揉造作,有意或無意曲解,竟也賦予了良辰美景、洞房花燭的美好。換句話說就是,春宵本沒有這層意思,說的人多了,也便有了這層意思。
對蘇軾而言,「一樹梨花壓海棠」和「春宵一刻值千金」這兩句詩被誤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這恰恰反映了他不可多得的詩才。畢竟,這種對詩詞截然相反的誤讀很少發生在同一個詩人身上,但蘇軾卻做到了。
黃花閨女
被誤解指數:***
「黃花閨女」一詞的如今的意思,幾乎人人都懂,指的是還沒有婚嫁的女子,從另一種意義上看,也就是現在的處女。
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它本來的意思又是什麼呢?宋代李昉等編撰的《太平御覽》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南北朝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某年農曆正月初七下午,壽陽公主與宮女們在宮廷花園裡嬉戲。過了一會兒,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臥在含章殿的簷下小憩。這時恰好有一陣微風吹來,將臘梅花吹得紛紛落下,其中有幾朵碰巧落到了公主的額頭上,經汗水漬染後,在公主的前額上留下了臘梅花樣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壽陽公主顯得更加嬌柔嫵媚。皇后見了,十分喜歡,特意讓壽陽公主保留著它,三天後才將其用水洗掉。從此宮女們爭相仿效,這種妝容也被稱為「梅花妝」。
據考證,歷史上的壽陽公主生於383年,卒於444年。五代前蜀詩人牛嶠《紅薔薇》「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即說的這個典故。
後來,「梅花妝」流傳到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著效仿。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後來,又逐漸出現了用紅色和粉色等粉料用來裝飾在額頭的妝容,但無論顏色怎麼變,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為黃花。
那為什麼不是蓮花或者桃花呢?因為黃花又指菊花,而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所以,在閨女前面加上「黃花」二字,就說明這個女子還沒有結婚,能保住貞潔。 「黃花閨女」一方面表示少女還沒有結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靈純潔、品性貞潔。
這種習俗直到金、元的遊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後,才慢慢消除。婦女們雖不再貼黃花了,但人們仍把沒有出嫁的年輕女子稱為「黃花閨女」。
在中國某些地方的農村,包括我的老家湖北監利,也會把黃花閨女稱為黃毛丫頭,黃毛即女孩子兩鬢的細小絨毛。在女子出嫁時,老人會用細絲線絞面或用白泥拔掉或剃掉新娘兩鬢的絨毛,作為女孩成為女人的儀式。
待字閨中
被誤解指數:**
在古代,名與字是分開使用的,只有到了成年之後才能取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這裡的「冠」指的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禮,意思是說男子長到二十歲舉行「結髮加冠」的成人禮的時候,就要取「字」,這是對成年男子的尊重和避諱,以後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
《禮記·曲禮上》說:「女子許嫁,笄而字。」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又叫上頭、上頭禮,即改變幼年的髮式,把頭髮盤起來,插上簪子,從此代表成年了。這個時候的女子也只有名沒有字,真正的字要等嫁到夫家以後由自己的丈夫取。所以說古代女子等待嫁出去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等著未來丈夫為自己取字,因此就有了「待字閨中」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