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大學城待四年是怎樣的體驗?」
那是一座的孤島,我們會稱去市區為「進城」。
這座島很荒蕪,但生活卻一點都不荒涼,特別是入夜以後。
貝崗
大學城的每家學校附近,都會有一條后街。在中大和廣外之間的貝崗村,則因gogo新天地,和一旁的美食街,尤為出名。
每逢夜幕降臨,美食街就會亮起各色霓虹燈,燈火闌珊像極了「臺灣夜市」。
狹窄的街道兩旁散發出各種小吃的香氣,絡繹不絕的人群,越是到晚上,越擠得個水洩不通。
剛走進美食街,看到炊煙嫋嫋,不知不覺便被氣味吸引了過去。這一檔鐵板爆花甲,12元/小份,應該是每個路過的人會都嘗的菜。
哪怕是來個小份,也分量十足,兩個女生分著吃也絕對有餘。
老闆的架勢十分豪邁,先往鐵板上撒上蒜蓉洋蔥爆香,翻炒幾下後,再把一大盤花甲倒在鐵板上繼續翻炒,香氣逼人。
三兩下功夫,花甲唰唰唰地爆開了口。吃著沒有沙子,更是每一個都爆開了口,一大盒全都能吃個清光。
性價比超高的湛江生蠔、粉絲蒸扇貝,10元/4隻還可以混著搭配。手頭緊的時候,找上宿友來過過嘴癮,也算是無聊生活中的一小點綴。
肥美的生蠔、新鮮的扇貝,在這兒都很有口碑。
唯一不滿的是,扇貝上的粉絲和蒜蓉也太多了吧,完全搶了扇貝的風頭!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每次來這裡,我都一定會吃上它們。(怕吃太飽的話,記得還可以雙拼哦。)
在大學城,最不缺的美食,大概是燒烤了。映入眼眸的各式串串,總有讓你忍不住的一款。
角落處10元3串的鐵板魷魚須,即點即烤,吃的是風味,是畢業以後懷念的站在街邊擼串兒的青春。
門口幾間小鋪大概一兩個學期就會換個老闆,而越往裡的鋪子生意似乎越好。店主們的手忙得從未停下過,有時難得坐下歇會兒吃口飯,來了客人便又繼續做起生意。
媽咪糖水的招牌豆腐花,幾乎是每次必打卡的店。吃的換著吃法,喝的卻始終如一。牛奶豆腐花喝著樸素卻真的有家的味道,涼粉豆腐花更是有種「冰火兩重天」的刺激感。
要說走出了大學城以後,找不回哪些東西,媽咪糖水還真算是一項了。
豬羊牛肉串、雞翅包飯、章魚小丸子、臭豆腐、仙豆糕、烤冷麵……貝崗的回憶多得數也數不過來,學生和住在附近的街坊幾乎都會把貝崗宵夜街的所有小攤吃了個遍。
或許,眨眼間就換了個老闆;或許,哪裡的小吃都差不多;或許,出了社會還能吃上更昂貴的料理。但畢業以後,無比懷念的那四年光陰裡肯定有貝崗的蹤影。
出了美食街往下走,七拐八拐鑽進巷子裡,更是藏了柳暗花明的又一村。若不是有人帶過來,還真難發現這「珍寶」。
相比起「狀元食坊」,這裡並沒那麼擁擠。雞腿軍的大雞腿,幾乎每次經過都得排隊。寒風中撕扯開一大塊雞肉在口腔中嚼動,和三五成群的朋友四目相對吃得滿嘴是油而後捧腹大笑。
一次fail的難過,可以用一隻大雞腿抵過。
天津的煎餅果子,河南的雞蛋灌餅,陝西涼皮,東北餃子,桂林米粉……而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還是初來大學城報導的那一份豬腸粉。
貝崗因為原居民建起的民宿而繁華起來,甚至比原規劃的綜合商業南區、北區更受歡迎。
一幫人吃宵夜玩桌遊到凌晨,有時候慢悠悠地散步回宿舍,有時候開個房間繼續派對。
貝崗的夜晚,每天都上演著不同故事。
小貝崗
被調侃是「華南吃飯大學」的華南師大大學城校區附近,有一個人稱「小貝崗」的神奇飯堂。
它是華師宿舍外的流動宵夜攤統稱,種類多樣價格親民。有時候肚子也沒那麼餓,但就是想走走,有種儀式感。
曾聽學長姐說,以前的小貝崗午飯晚飯都會出現,是華師人的「第三飯堂」。而今,深夜過了某個點數,整列車隊浩浩蕩蕩地,雖然震撼,但其實掙扎生存。
人潮洶湧,大家對準攤位搶先排隊,有的買完了宵夜匆匆回到宿舍,有的結伴成群繼續於人潮中流連。
對於小貝崗的存在,大家其實分歧出了兩個極端。
住在北10、11棟宿舍的學生說,每到夜晚小貝崗的油煙味就飄上宿舍了。氣味難聞,吵鬧聲嚴重,晾在陽臺上的衣服也被沾上了一股燒烤味。
同時,支持小貝崗的粉絲也不少,其中還包括從廣大、中大其他院校踩單車來的「忠實擁躉」。
他們從黑暗中而來,最後吃飽喝足捧著大肚子瀟灑回去。
為的是小貝崗的一支雞腿,一碗炒米粉,一份煎蒸餃,一種儀式,為大學增添一點回憶。
(小貝崗還未到)
(終於出現的小貝崗)
有的人,會親切地稱呼它為「小貝」。時常在微信群裡看到有人問「小貝今天來了嗎?」「今天有小貝崗嗎?」
也試過站在路邊等候小貝崗時,兩個女生騎著單車倏忽而過,對話內容恰恰是:「它今天來嗎?」 「過了xx點xx分都沒出現的話就是不來了吧!」(為了保護小貝,我決定還是別公布時間了。
)
小貝崗,像是一個城市的縮影。
有的人在夾縫中努力生活,有的人在日常中活出趣味,有的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住過在大學城的人,離開後但凡想起大學城,都免不了會想起小貝崗。
那個因為宿友發燒而急急忙忙跑到小貝崗買碗粥的夜晚,那個拉著宿友等候小貝崗的夜晚,那個夜跑後總是忍不住要吃的小貝崗。
漸漸隱沒至深夜的小貝崗,或者早已找到了屬於它的生存方式。
而我們,從畢業那天開始,也在跌跌撞撞之中,懷念起了過去。
那是幸福得能笑出豬叫聲的時光。
圍在每個小攤上,糾結今晚要吃什麼,盤算明晚寵幸哪個。
是看到它,就想回到過去的醬香餅;每次買完一小份,又想多買一小份的醬香餅;畢業後工作遇到挫折,會開車回去吃上一份的醬香餅。
是明明知道不衛生,不那麼好吃,但每次都依舊忍不住圍觀並點上一份的炒米粉。阿叔每一次拋鍋,都牽動著觀眾們的心,那二頭肌想必很是壯碩了。
在小貝崗的日子,好多時候都是吃飽了也捨不得離開的,因為不知道它能存在多久。
曾見過它一片狼藉的樣子。檔主們紛紛推著自己的三輪車,飛著摩託車,像要進行一場大遷徙一樣。
也深刻記下了它連衽成帷的面貌。幸虧有小貝崗,大學生活才又多了一份人情味、一份來過的人才懂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