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父母都希望養育聰明好學的孩子,最好能成為學霸。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開發出最強大腦,確實有跡可循。
從5個方面悉心培養,讓孩子越來越優秀。
這幾天,全國高考成績發布。不少學霸橫空出世,獲得特別優異的成績。
武漢理科學霸唐楚玥的高考成績
比如在被疫情嚴重耽誤了學習的湖北,武漢理科學霸唐楚玥取得了725分的高分。
這意味著平均每科僅僅丟失4分,就連主觀評判很強的語文,她也得了146分。
班主任表示,這個學生綜合素質優秀,發展很全面,喜歡思考,不是盲目刷題的那種。
家長透露,唐楚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不僅多才多藝還有家國情懷。
唐楚玥與班主任合影
別人家的孩子,往往有一個共性,他們不僅僅是課堂上的學霸,還是精通多領域的全才。
這與父母重視素質教育的長遠眼界分不開,也需要學校有自由而多元化的培養格局。
最好可以從娃娃抓起,從小就開發孩子的全面潛能。
《最強大腦》的科學導師Dr魏就提出,全面的腦開發,可以提高孩子的多項學習能力。
不管孩子未來要過什麼樣的人生,要去追逐什麼樣的夢想,一些基礎能力是互通的。
那就是思維、語言表達、創造性、情緒管理、運動的能力。
從這些能力倒推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全面的腦開發計劃便是發展他們的智力腦、情緒腦、運動腦、語言腦和創意腦。
開發這5大能力,即便孩子成不了鳳毛麟角的狀元,未來成才也不會太難。
在生命的早期,尤其3歲之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最快的,大量良好的刺激可以促進認知能力發展,也就是父母眼中的提高智力。
然後開發智力不是上早教課,不是過早識字背數,而是多玩、多去戶外。
讓這個世界鮮活的刺激,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他自己由內向外整合信息。
觀察、思考,在互動中鍛鍊孩子的科學思維能力。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很容易過度幹涉孩子的行為,而過度打擾往往是對認知發展最大的影響。
比如在孩子玩積木的時候,家長過去餵水喝,要不就有一搭沒一搭在旁邊閒聊。
NO,以後不要再這麼做了。
讓孩子一個人專注得玩,不要指導,也不要指責,專注力就是在一天天的薰陶中被建立起來。
育兒領域有一種家長,被稱作「直升機性父母」。
他們就像飛機一樣,一直盤旋在孩子的頭頂,如果發現有什麼風吹草動,立馬俯衝下來,解救孩子。
這種情況也叫做過度養育。
造成的後果就是,孩子太依賴父母,一遇到問題就跑去找大人,自己不能獨立面對困難,也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看著孩子不爭氣,自己也常常被累的心力憔悴。
其實是因為父母沒有機會去教會孩子正視自己的情緒,學會情緒管理。
孩子碰到困難、發脾氣的時候,正是開發情緒腦,提升情緒能力的時候。
正確的做法分為三步,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引導他說出情緒的名字,比如生氣、難過等。
然後幫助孩子理解情緒是怎麼來的,怎麼才能消除?
最後引導孩子反思行為。比如,生氣的時候不能打人,不能打砸東西。
熱愛運動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兒童的運動能力分為大動作比如爬、站、走、跑,跳等。
精細動作比如抓、捏、握等,把每個運動拆解開,都可以讓孩子練習鞏固。
孩子的精細動作發育能力關係到以後上學的語言表達、自主閱讀等表現。
而大動作可以增強孩子的心肺功能,為大腦提供更多的血液和氧氣。
運動不僅僅是強身健體,還能促進其他能力的發展,所以從小引導孩子多多鍛鍊身體。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發現,對於有多動傾向的孩子,如果讓他們在上學之前做一些有氧運動,那麼他們上課的時候,還有回到家之後,表現就會好得多。
業內專家建議,3歲以上的孩子,每天保證在戶外運動1小時,可以較好促進大腦發育。
適合兒童的有氧運動包括跑跳、遊泳、騎車。
學習語言有很多種方法,最好用的是講故事,因為人們天生喜歡聽故事。
故事不會讓孩子成為空想家,反而會幫助孩子搭建通往真實世界的橋梁。好的故事幫助孩子更好地記憶。
互動閱讀能讓孩子更多地練習語言,所以親子閱讀增加的不僅是親子親密度,還有孩子的語言能力。
紐西蘭科學家提出,孩子的讀寫能力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如果父母在家庭中創造豐富的文字環境,耳濡目染,孩子很快就能認識這些字。由於馬太效應的存在,孩子越讀書就越愛讀書。
創造力是大腦進行的非常複雜高級的活動,需要左腦右腦協調工作。
創造力=體驗深度×熱情強度,「體驗」可以孕育創意,「熱情」激發創造力。
學習樂器和學習繪畫對孩子有很多幫助,就像多玩兒思維遊戲一樣,可以激發寶寶創造力。
興趣的培養不在於精通多少級的考試,而是通過藝術化的學習,提高感知能力,開拓想像力,激發聯想性思維。
結束語:
通用的學習能力,比如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等都是孩子成才的基礎。
無論以後的路怎麼走,只要基礎能力紮實,孩子總會找到讓自己閃光的舞臺。
— END —
佑媽,前媒體人,科學育兒,與孩子一起成長。
匠心講述育兒故事,有用,有趣,有溫度。
喜歡就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