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密度比空氣的大,云為什麼可以在天上懸浮?

2021-03-01 科學的故事

我們在初中物理課上,會學到下面兩個知識:

1.在學習物態變化時,我們會知道,雲是由小水滴組成的。

2.在學習浮力時,我們會學到,如果物體的密度比液體或氣體的小,物體受到的浮力就會大於重力,物體會在液體或氣體中漂浮;如果物體的密度比液體或氣體的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會小於重力,物體會在液體或氣體中下沉。

問題馬上來了:雲是很多水滴,水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云為什麼可以在天上懸浮,沒有掉下來或沉下來?

(說實話,我在寫下「問題馬上來了」的時候,心裡很猶豫。因為我是1994年初中畢業,一直到2010年有一天,在諾貝爾獎獲得者拉曼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這個問題,才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距離學習初中物理已經快20年了,根本談不到「問題馬上來了」。)

這個問題真地很棘手。所以19世紀時,有人乾脆提出來:雲不是水滴,而是泡沫。因為水滴根本沒法在天上懸浮,要掉下來嘛!有一段時間,許多人都接受了雲是泡沫的理論(我也不知道他們講的泡沫是啥)。

劍橋大學的盧卡遜數學教授(這是牛頓以前擔任過的職位)、著名物理學家斯託克斯對泡沫理論嗤之以鼻:怎麼會有人提出這種扯淡的玩意?

斯託克斯認為,雲必定是水滴,水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水滴受到的重力必定大於它受到的空氣浮力,既然不存在其它的力,水滴必定下落!

可是,水滴在空氣中穿行時,會受到空氣的阻力。空氣「試圖」阻止水滴的運動。而且,水滴下落得越快,空氣對水滴的阻力就越大。隨著水滴下落的速度增大,阻力很快就增加得與水滴的重力相等。在這以後,水滴不會再加速,水滴的運動變成勻速的。水滴達到勻速運動時的速度,也就是水滴最終的下落速度,叫極限速度。

斯託克斯的計算結果表明,水滴的極限速度與水滴的大小有關,水滴越小,極限速度就越小;極限速度與水滴半徑的平方成正比。

當然,阻力的大小還與空氣的「粘性」有關。同一個物體,放進水裡和放進油裡,下落的快慢不一樣,因為油和水的「粘性」不一樣大。斯託克斯把表示空氣「粘性」的粘滯係數代進他的式子,算出來:半徑為40分之1毫米的水滴的極限速度約為每秒鐘2釐米,也就是每分鐘下落1米多一點。

這比螞蟻跑得還要慢!在幾千米遠的高空,每分鐘只下落1米,地面上的人是察覺不出來的!

當然,如果水滴的半徑大於40分之1毫米,極限速度就會大於每秒鐘2釐米;如果水滴更小,極限速度就會更小。但是,雲中的雨滴究竟是多大呢?

有月亮的晚上,如果天上有薄雲,月亮透過薄雲照下來,我們會看到月亮周圍的圓形區域都發亮。這叫做月華,我們老家叫月亮「戴帽子」。這現象也發生在太陽身上,叫做日華,不過我們的眼睛都會避免看太陽。

月華(圖片取自「知乎@青娘」)

月華的最外圍總是帶紅色,但是月華沒有固定的大小(這一點與彩虹不一樣)。那麼,月華是怎麼產生的呢?歷史上一些最有名的科學家,笛卡爾,惠更斯,牛頓,都對月華進行過研究,但正確的解釋要一直等到19世紀初(斯託克斯之前)的託馬斯·楊。

楊氏認為,懸浮在空中的水滴或其它塵埃使光波發生幹涉和衍射,產生了人們看到的月華。根據他的理論,月華的大小與水滴的大小有關,水滴越小,月華就越大。根據觀察到的月華的半徑,可以算出水滴的大小這樣就可發現,雲中水滴的半徑通常比40分之1毫米還要小得多。這些小水滴通常要好幾分鐘甚至十多分鐘才會下落1米!

科學和技術一直發展,到了20世紀,人們已經可以直接對雲中的小水滴拍照,並且直接測量它們的大小了!拍出來的水滴大小(直徑3~40微米),與從前根據月華大小計算出的水滴大小符合得好極了!

雲中的水滴(取自Landsberg 的 Elementary Textbook on Physics,Vol.1)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您可以長按下面的二維碼,或點擊本文標題下方藍色字體「科學的故事」,關注本公眾號。本公眾號將每周為您定時奉送兩篇同類型文章,文章發布時間為周二晚7點半與周六早7點半。

相關焦點

  • 比愛情還要變幻莫測的,是雲
    不過,了不起的積雲可以轉眼翻臉不認人,只要周圍的空氣不穩定,它就可以從中間擴展——高帽子戴起來,變成濃積雲。如果有一天上午,你看雲堆積凸起來了,下午雨澆下來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這段時間在杭州,我們不僅能看到大朵白雲,還經常遇見霞光。
  • 【睡前故事】天上為什麼會打雷閃電?
    小朋友:爺爺好,我想問你一個小問題,為什麼夏天下雨會打雷和閃電?博士爺爺:天上為什麼會打雷閃電?小朋友,電閃雷鳴是夏天常見的天氣現象。一般在下雨之前,天上總會陰雲密布,遠處還會出現一道道亮亮的閃電,雷聲隆隆,緊接著就會下起大雨。每到這個時候,閃電就會非常地耀眼,雷聲也驚天動地。那為什麼下雨的時候會打雷閃電呢?
  • 那麼多測量密度儀器,為什麼實驗室常用高分子聚合物密度測試儀?
    高分子聚合物密度測試儀MDJ-300A採用原裝進口的傳感器以及處理器,德國HBM稱重處理器精度高測試效果好,而英國ARM處理器則能夠快速處理測量的數據。二者結合搭配密度軟體,就可以瞬間顯示樣品的密度值。
  • 水的密度為什麼剛好是1
    首先水的密度是1是人為設定的。但並不是直接定義水的密度為1。而是因為定義質量單位時用了水這種物質作參考。法國大革命時,科學家定義了長度單位米,製作了國際米原器。科學家定義了質量單位千克,製作了國際千克原器。
  • 為什麼水在4℃密度最大?為什麼冰會漂浮?機器學習能模擬解釋?
    博科園-科學科普:量子物理學類為什麼水在4攝氏度左右密度最大?為什麼冰會浮?為什麼重水和普通水的熔點不同?為什麼雪花有六重對稱?遵循量子力學的定律,它們的行為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這是一種瀰漫的雲,與在給定的時間點觀察它們的概率有關。博科園-科學科普:通過求解薛丁格方程,可以對包括水在內的任何物質進行模型和預測。但有一個問題。隨著電子和原子核數量的增加,即使使用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甚至在優化此類計算方面取得了一個世紀的著名進展之後,所涉及的複雜性也很快變得難以處理。
  • 樓樓大視界丨為什麼一朵雲的重量相當於100頭大象,卻不會掉下來?
    要問為什麼?本期樓樓大視界就好好為你解答一下「神馬是浮雲」!雲是如何形成這個問題一言蔽之,是由地面上的空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凝結成小液滴,從而形成了我們平時看到的雲,一般來源於海洋表面的水在太陽光照射下形成的水蒸氣。初中地理的知識相信難不倒在座各位,那麼新的問題來了,雲到底有多重,重量是如何計算?
  • 水的密度為什麼在4攝氏度最大?
    知乎上有一位同學問我:您能給我解釋下水為什麼在4°C時密度最大嗎?我的回答:這其實是個非常困難的問題,現在都很難給出定量的回答。(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什麼水在某個溫度下密度出現最大值是可以定性解釋的,但具體是哪個溫度,很難用定量的計算模擬算準。
  • 地球引力增加到多少就能夠將空氣壓縮到和水的密度一樣?
    標準狀況下空氣的密度是1.293千克每立方米,大約是水的密度的773分之一。如果壓縮空氣將其體積減小到之前的773分之一,氣體的密度就變得和水的密度一樣。也許你擔心壓縮空氣的時候能將其液化,其實只要溫度在132.45K以上,無論怎麼壓縮空氣都不能使其液化。
  • 一朵雲重50萬公斤,為什麼掉不下來?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有溫度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來源:知乎網頁@許小然、@賈明子(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一朵雲的重量將近50萬公斤那為什麼它不掉下來?雲那麼重為什麼可以在天上飄人為什麼不能一直飄著?
  • 水和空氣是無色透明的,為什麼我們能看到水而看不到空氣呢?
    光線就像撞球一樣從物體表面反彈回來,使得原來的圖像可以在物體中成像。漫反射:想想未加工的木材、花朵或無光澤的表面。光線從物體表面向各個方向反射,顯示出物體的形狀和顏色。吸收:想像一塊黑色的煤或灰。光進入物體,被吸收並轉化為熱。
  • 氣象日|天上這13種雲 你都認得嗎?
    先來觀賞一下淡積雲、碎積雲是一種垂直向上發展的雲塊,雲體輪廓分明,頂部凸起,雲底平坦,雲塊之間不相連接。外形類似棉花堆。這種雲是由低層空氣對流作用使水汽凝結或在冬季凝華而形成的。這種雲是在兩種密度和速度不同的兩個流體交界面上產生的波狀運動所形成的,一般在天氣系統較穩定時產生。讀者投稿這種雲的照片時提問:雲是不是隨風變化而形成?專家表示,由於空氣的波動和亂流混合作用形成結構鬆散的大雲條,會隨高空風移動。
  • 天上是什麼雲?雲的三族十屬
    小編在去年到友校上暑校的時候被計算機學院的同學指著天上的雲問:這是什麼雲?我答不出來剛考完大氣與海洋學的本編我答不出來!我能想起為什麼天是藍的我能回答為什麼夜晚城市天空是紅色的可我不知道天邊是什麼雲……就是上面這片雲!俺憋了半天:俺不記得了,學過就忘了。
  • 懸浮的水草造景缸,堪比水族界阿凡達
    懸浮效果的三個方法:懸掛法:材料密度比水大,需要上方有繩子垂掛固定下掛法:材料密度比水小,下掛沉物固定中浮法:材料密度與水相同,懸浮在水中【懸掛法】—松皮石——懸浮材料平均密度比水大的材料沉木——懸浮材料平均密度比水大的材料【下掛法】——適合沉物材料密度比水小的材料主要有浮石,是一種多孔、輕質的玻璃質酸性火山噴出巖,因為密度比水小,放在水中的時候,會漂浮在水面,需要在缸底固定住,不要讓它漂上去
  • 列舉西遊記三大反物理神通,都與密度有關,網友:太燒腦了
    也就是說,雲朵是有形的,且神仙可以踩在上面,穩穩噹噹,就和坐敞篷飛機一般。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騰雲駕霧的物理問題。雲,指在空中懸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體。現實生活中,雲以霧的形式存在,不要說人踩上去不行,就是一根羽毛估計也託不起。因此,神仙妖魔要騰雲,除非這朵雲是特製的足夠結實,或者自己也變得與空氣一樣輕,否則就應該掉下來。
  • 農村老話「有水就生魚,魚從天上來」,天上為什麼會「下魚」?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老話「有水就生魚,魚從天上來」,天上為什麼會「下魚」?大自然是一個造物主,特別的神奇,有土的地方就會有植物,有植物的地方就會有動物,而有水的地方水裡就基本上就會有魚,水生魚,魚生水,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一樣,有因就有果,環境條件決定一切。
  • 一朵雲重近50萬公斤,為什麼它掉不下來?友情提示,慎點!
    一朵雲的重量將近50萬公斤那為什麼它不掉下來?雲那麼重為什麼可以在天上飄,人為什麼不能一直飄著?資料圖 攝: 吳鏑知乎網友@許小然為什麼天上的雲不會掉下來?在分析云為什麼不會掉下來這個問題時,我們不能考慮整片雲(自然語言)的總重,因為組成雲的微小液滴之間獨立存在,並沒有相互作用。因此對該問題涉及整體浮力和密度的內容的回答則不可取,因為雲朵並非作為一個整體發生內部互相牽連的相互作用;而對於單個液滴或冰晶,其密度又遠大於空氣。
  • 裝硝酸的試劑瓶為什麼會發黃?為什麼氨水濃度越大密度越小?
    3、不同物質的密度隨濃度的變化而變化,怎個變化法?@Dr. B:裝HNO3的試劑瓶,放久了會變黃,這是因為HNO3的不穩定性,在光照或者是加熱的環境之下會被分解為NO2、O2和H2O。@王二狗:這NO2不是紅棕色的嗎?和發黃有啥子關係?
  • 央視魔術大揭秘:原來如此
    (圖片由央視《加油!向未來》提供)水滴本身是在一刻不停地往下落有過基礎的物理常識應該知道,要想克服地球重力,實現液體水的懸浮,必須使水的密度小於或者等於空氣的密度,而在標準大氣壓下,空氣的密度為1.293g/L,水的密度為1000g/L,水的密度遠遠大於空氣的密度,所以,在空氣中實現液體水的懸浮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真空的失重環境下才能實現水的懸浮。
  • ...Nano》:低密度天然絲納米纖維氣凝膠用於空氣/水淨化!過濾效率...
    該SNFA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較低的密度(3.5 mg /cm 3)、較高的疏水性(140.9°)和多孔的表面形態,從而可以高效且選擇性地吸附顆粒物和油脂。與常用的無機氣凝膠相比,該SNFA具有生物相容性、易修飾、環境友好且成本低廉等優點,因此在空氣和水淨化、生物傳感器、藥物傳遞和組織工程等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 為什麼水在4℃時密度最大
    一般來說,大多數物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溫度越高,物質的密度越小。但水卻是一個例外,熱脹冷也脹,只有在4℃時候,體積最小。高於4℃或低於4℃時,體積都會膨脹。這種現象被稱為「反常膨脹現象」。締合是放熱過程,離解是吸熱過程,所以溫度升高,水的締合程度降低(n減小),溫度降低,水的締合程度增加(n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