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效應是一種認知錯誤,它指人們對某一未知量做出價值判定,通常基於對未知量的第一印象,錨定效應常被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去商場購買電器,同類電器中一個高價商品和低價商品擺放在一起,人們會下意識認為低價商品便宜實惠,這個商品的銷售量大漲,銷售過程中運用錨定效應,人的思維會被高價格錨定,忽略低價商品的實際價值。
美國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曾說,錨定效應危害最大,一定要小心,別被你之前的結論束縛。人的思維一旦錨定,就容易做出荒謬的結論。
《思考,快與慢》一書深度剖析錨定效應背後的思維系統,教我們跳出認知陷阱,消除其對我們生活選擇的束縛,保持個人自主思考能力。
兩種思維系統
人的大腦中運行著兩套思考系統,它們各有千秋、各司其職,又相互作用。通過對它們的運用 ,人對生活中遇見的種種問題,做出判斷與決策,但同時也製造出認知陷阱。
系統1、快思考,觀察畫面上的小孩,我們迅速地判斷出,這個孩子還只有幾個月大,他此時的感受是不高興,或許是因為水濺到了他的臉上。推測被觀察對象的過程是無意識且快速的,毫不費力,大腦處於自主控制狀態。
1856
系統2、慢思考,遇到乘法計算題,我們從記憶中提取乘法相關知識,進行按部就班的運算,最終得出正確答案。運算過程是有意識且慢速,需要調動注意力進行大腦活動。
人生來就能感知周圍的事物,懂得危險與安全,這是一種動物本能,系統1是印象和直覺,系統1收集信息提供給系統2,經過調整或接受,系統2將信息轉變為信念和自主行為。通常情況下,系統1自主運行,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系統2才開始發揮作用,進行自我控制。
兩方的缺點在於,系統1的運行依靠「聯想」,原則是相似性、時空連接、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系統1憑藉某種特定的邏輯,將看似無關的事物聯繫起來。觀察對象的樣本數量不足,不是在足夠證據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因此容易犯系統性錯誤。
諸多因素對系統2的運行產生影響,限制其發揮作用,比如能否調動足夠的注意力、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外部環境的打擾、自我損耗、搜索核對信息的程度、最省力法則(用最少的力氣,辦最有價值的事)。
產生錨定效應的原因
錨定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人們的判斷受到沒有任何信息價值的數字的影響,做出錯誤的行為,兩個原因導致了錨定效應的存在。
原因1、對錨定值調整不足
經常開車的人會有這樣一種體驗,已經下了高速公路,正行駛在街道上,司機已經降速了,來往的行人還是認為司機開車的速度太快,但司機渾然不覺,直到有人提示他看速度表。
系統2估測目前的數值過高或過低,從錨定的數值上開始做調整,調整是一項費腦力的活,如果此時大腦資源耗盡或懶惰懈怠,調整通常結束過早,導致人們並沒有將高錨定數值調至適宜的數值上。
原因2、暗示就是錨定
著名春節小品《賣拐》,有這樣一個情節,趙本山飾演的騙子故作神秘對範偉說,你有沒有感覺自己的左腿發麻?這時,範偉按住健康的左腿說,確實有點。然後買下了他並不需要的拐杖。
系統1聯想機制發揮作用,要求實現聯想一致性,它啟動大腦找出相應的證據證明某事的真實性,試圖將錨定數值確定為真實數值,形成帶有偏見的觀念。
錨定效應幾乎無處不在,投資、消費、營銷、談判種種場景都能人為設置產生錨定效應的心理機制,我們比想像中更容易掉進錨定效應的陷阱中,該如何抵制錨定效應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破除錨定效應的負面影響
方法1、觀察他人,我們都希望自己在犯錯時,能有人拉響警鈴提醒自己,但是當我們陷入錨定效應中,他人的意見幾乎無法被我們採納,而我們在面對他人的錯誤時,更能站在客觀角度辨認出雷區,觀察者比實施者在認知上更願意接受信息。輕信大意或過度自信會成為認知路上的絆腳石。因此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多多觀察他人的認知錯誤,就像是自己犯了錯那樣,將經驗教訓銘記於心。等到遇見類似的場景,系統1已經培養出足夠的直覺,它會在大腦中為你拉響警鐘。
方法2、逆向思維,遭遇錨定效應場景時,把握內心的真實需求,要相信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自己,把目光放在低數值上,思考它為何會是現在這個價格,是另有隱情還是情勢使然?啟動系統2,在記憶中搜尋相關信息,判定其實際價值。收集足夠多的信息用於思考當前場景,錨定效應的影響已經被削弱,你開始著眼於事物的真實存在。
方法3、果斷決策,我們需要樹立一個觀念,我們是自己人生的投資者,作為投資者,每一分錢、每一個行為都影響著我們的成長,足夠的耐心和控制力、反思能力是成功投資者的基本素質,越是猶豫不決,錨定效應對人的影響越大,果斷推翻你腦中停留已久的想法,想辦法建立一個新的想法,如果當前它無法被推翻,那麼起碼在當前它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