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理性,偏見與生俱來,與直覺緊密相關。
思考模式,由依賴直覺,無意識思考的快思考。還有需要我們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得慢思考。
決策質量的提高,有賴於慢思考彌補直覺快思考的缺陷。避免我們的種種偏見和失誤。
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我們的大腦天生懶惰,不願意多付出注意力。所以直覺快思考,就成為我們決策和行為的真正主宰。精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的慢思考會更弱。不能及時啟動介入,或者直接採取直覺快思考,主宰整個思考過程。
直覺思維有時候並不靠譜,還是需要理性思維來彌補。
我們很容易忽視基礎概率,導致我們偏好偏見的看待事情。特徵更多,細節就更豐富,我們的選擇就會忽視一個統計學原理,就是特徵越多,概率越低。
我們通常將「容易出現」和「概率較高」弄混,寧可做直覺判斷,也懶的啟動慢思考進行科學的概率運算。
我們認為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我們就會認為這件事情更容易發生。看到電視上的恐怖襲擊,會引起社會的巨大恐慌。然而恐怖襲擊活動死亡的人數,遠遠小於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背後的概率我們卻是懶得思考。
我們的直覺快思考,在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後,就會影響到我們對事物的整體判斷和理解。因為先入為主了,這就是光環效應導致的。
在評估一個未知事物之前,我們會先估計一個參考答案,這個答案我們叫錨定值,錨定值的改變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大多數人在面對得失時,會產生不同的風險偏好,面對獲得時候,我們會小心翼翼,不願意冒風險。相反,在我們面臨損失的時候,我們會不甘心,變得容易冒險。也就是說損失的時候遭受的痛苦,要遠遠超過收穫的快樂感。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撿到一百塊錢獲得的快樂,抵消不了我們丟失一百塊錢帶來的痛苦。
既然偏見和失誤往往和直覺快思考的主導地位相關,那麼我們放慢思考,主動激活慢思考,來對直覺快思考進行理性檢驗,彌補直覺快思考的缺陷,減少那些由直覺產生的偏見和錯覺。
質疑別人往往要比質疑自己更加輕鬆,特別是自己面臨重大決策壓力的時候,自己對自己的決策進行質疑,將會導致巨大的心理痛苦。所以集體討論決策的時候,雖然效率有時候不高,可很多時候還是有意義的, 因為可以啟動很多人的慢思考,減少快思考可能帶來的偏見和失誤。
要做到未雨綢繆,提高工作的成功率,我們可以在對一件事情做決策的時候,先假設這件事將來會失敗,然後按照每個人的理解,寫下導致事情失敗的原因,並且按照重要性和概率進行排序。
讓思考慢下來,是我們決策的首要。讓我們做的每一個決策都出於理性,符合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