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思考是有快有慢的,要做到未雨綢繆,我們需要慢思考

2020-12-22 金思宸源

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理性,偏見與生俱來,與直覺緊密相關。

思考模式,由依賴直覺,無意識思考的快思考。還有需要我們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得慢思考。

決策質量的提高,有賴於慢思考彌補直覺快思考的缺陷。避免我們的種種偏見和失誤。

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我們的大腦天生懶惰,不願意多付出注意力。所以直覺快思考,就成為我們決策和行為的真正主宰。精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的慢思考會更弱。不能及時啟動介入,或者直接採取直覺快思考,主宰整個思考過程。

直覺思維有時候並不靠譜,還是需要理性思維來彌補。

我們很容易忽視基礎概率,導致我們偏好偏見的看待事情。特徵更多,細節就更豐富,我們的選擇就會忽視一個統計學原理,就是特徵越多,概率越低。

我們通常將「容易出現」和「概率較高」弄混,寧可做直覺判斷,也懶的啟動慢思考進行科學的概率運算。

我們認為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我們就會認為這件事情更容易發生。看到電視上的恐怖襲擊,會引起社會的巨大恐慌。然而恐怖襲擊活動死亡的人數,遠遠小於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背後的概率我們卻是懶得思考。

我們的直覺快思考,在接受了事物的一些信息之後,就會影響到我們對事物的整體判斷和理解。因為先入為主了,這就是光環效應導致的。

在評估一個未知事物之前,我們會先估計一個參考答案,這個答案我們叫錨定值,錨定值的改變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大多數人在面對得失時,會產生不同的風險偏好,面對獲得時候,我們會小心翼翼,不願意冒風險。相反,在我們面臨損失的時候,我們會不甘心,變得容易冒險。也就是說損失的時候遭受的痛苦,要遠遠超過收穫的快樂感。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撿到一百塊錢獲得的快樂,抵消不了我們丟失一百塊錢帶來的痛苦。

既然偏見和失誤往往和直覺快思考的主導地位相關,那麼我們放慢思考,主動激活慢思考,來對直覺快思考進行理性檢驗,彌補直覺快思考的缺陷,減少那些由直覺產生的偏見和錯覺。

質疑別人往往要比質疑自己更加輕鬆,特別是自己面臨重大決策壓力的時候,自己對自己的決策進行質疑,將會導致巨大的心理痛苦。所以集體討論決策的時候,雖然效率有時候不高,可很多時候還是有意義的, 因為可以啟動很多人的慢思考,減少快思考可能帶來的偏見和失誤。

要做到未雨綢繆,提高工作的成功率,我們可以在對一件事情做決策的時候,先假設這件事將來會失敗,然後按照每個人的理解,寫下導致事情失敗的原因,並且按照重要性和概率進行排序。

讓思考慢下來,是我們決策的首要。讓我們做的每一個決策都出於理性,符合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相關焦點

  • 《思考快與慢》:是什麼讓我們停止了思考?
    而正確答案應該是:0.05美元——能夠快速給出這個答案的人,科學證明他們的大腦更為活躍,思考習慣更好;別擔心,大多數正常人,這道題都答不對。有沒有發現,大腦有時會惰性思考而我們卻不自知——這是我看《思考快與慢》這本書最大的感受之一。那麼如何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呢?
  • 《思考,快與慢》:思考的使命:慢思想,快行動!
    明明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睡前刷手機,早上起不來。在情感與理智中,我們往往第一反應,是選擇了前者,任憑情緒衝動掌控行為。以往只知道是自己的自控力很差,卻沒有深究其原因所在。
  • 《思考快與慢》: 撥開迷霧看本質
    而《思考快與慢》無疑是一本能加快此進程的上等之作,丹尼爾·卡尼曼對很多日常中的思維誤區都有了很詳細的拆解剖析,幫讀者拆解觀念,並在概念之間搭建一個個認知節點,完善我們的認知體系。另一本同樣享有盛譽的同類書籍《學會提問》,也極力倡導理性思考,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更加全面的解析了思維偏誤的底層運行邏輯和大腦的做出決策的原理,而後者大都基於表象的剖析,更注重辨別能力的培養。當然並無明確的優劣排序之分,但如果大家對兩本書感興趣,我更建議先熟讀《思考快與慢》,這樣再去品讀《學會提問》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者直白的說收穫會更大。
  • 快思考慢思考:像馬雲一樣有錢,也不一定能做好這些事?「DannyWiki...
    02 快思考和慢思考到底是什麼人性問題呢?這裡我們要引入一個概念「快思考」和「慢思考」,來自心理學家Keith Stanovich和Richard West首先提出:大腦中存在兩套系統進行「行為決策」,後來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Daniel Kahneman將理論延伸發展,稱為「快思考」和「慢思考」。
  • 「延遲策略」,極速時代的慢思考
    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書,叫作《慢決策》。稿件提供 | 韓焱精選編輯排版 | Eurus當今時代,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快速反應。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裡,我們時刻都能感受到時間的擠壓與催促。《慢決策》這本書的作者,世界頂級市場管理專家、華爾街金融暢銷書作者帕特諾伊認為,其實,「快」有快的弊端,「慢」有慢的智慧。對於決策者而言,「快」不一定是好事,「慢」不一定就是壞事,巧用「延遲策略」,反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一
    打卡一:閱讀《自學是門手藝》8月31日*今日學習思考*第15章「拆解」,好書慢慢讀,反覆讀,直至內化成自己的直覺。無論學什麼,都有難點。所有的難點,事實上都可以被拆解為更小的單元。逐一突破全部完成之後,再把難點拼起來重新審視,就會發現,那所謂的「難」常常只是錯覺、幻覺—稱之為困難幻覺。
  • 改變對思考的想法——讀《快思慢想》
    傳統經濟學裡人都是理性的,人會理性作出決策,讓利益最大化,真實的人類是這樣嗎?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的《快思慢想》,回答了以上疑問。雖然思考是習以為常的事,但是人類並不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甚至覺得自己是懂的,但實際並清楚大腦作出決策的方式。
  • 科學需要慢一點還是快一點,人類需要時間思考
    很難說得清,二者之間哪一個與我們的生活更息息相關。前者能夠決定,擱在你膝蓋上的筆記本電腦,使用多久之後會開始發燙,後者則讓產檢更加安全。用盧煜明的技術做胎兒唐氏症候群篩查,只需要抽取少量的孕婦靜脈血。「有了這項技術後,我們的下一個挑戰是什麼呢?能不能把小孩整個基因排序都給算出來?」盧煜明站在演講臺上,提出了設想。
  • 思考快與慢……
    從別人那兒聽到令人驚奇的事實相比,你更有可能因為從自己的行為中發現驚人的事實而學到知識。編輯直覺和歷史記憶構造了理性思維的輸入數據,所以放下過往和成見,才能見本性。我們感受到的只要冰山一角,甚至是幻覺,而背後是無限可能,和無限的路徑。所以破執,是基於看見無限的可能性。一本書,把日常生活中人的行為判斷,都找到了合理的歸因,但對於我來說,卻越來越困惑。了解了這些又能怎樣呢,我的行事準則會改觀嗎?
  • 全媒派 | 慢直播慢思考:雲上監工的日子裡,有多少歲月靜好?
    那麼,千萬人都在「監工」的慢直播,究竟有什麼魅力?雲監工背後都反映出哪些傳播學和社會學內在邏輯?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從三方面提出問題並深入思考,希望從中得到答案。 慢直播與雲監工是一回事嗎?
  • 慢直播走紅後的慢思考:短平快時代的「慢力量」
    那麼,千萬人都在「監工」的慢直播,究竟有什麼魅力?雲監工背後都反映出哪些傳播學和社會學內在邏輯?本期從三方面提出問題並深入思考,希望從中得到答案。     慢直播與雲監工是一回事嗎?     首先,先簡單回顧下慢直播的發展歷程。
  • 《思考快與慢》:明白這三點,生活裡少掉坑
    文|葉子聊生活我們平時是怎樣做決策的?以前還真沒想過,這太自然了,可是看完《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卻能讓我們多少知道一點,到底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的這些行為,凡事背後必有道理。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 ,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開創了經濟學的重要分支——行為經濟學。
  • 《思考快與慢》告訴我們:思考機制引發的心理效應和直覺缺陷與偏見
    像這種由一系列不確定性的事件引發投資人非理性判斷和選擇的事情,在股票投資上屢見不鮮,那我們是不是非常需要好好去了解一下人類大腦思考的機制呢。而Jesse爸爸每天都吵著要買車,問他買什麼車,他不假思索地說電視上介紹的通用別克不錯,就它了!雖然我確實在網上查到了美國車都是非常耗油這個老司機都知道的通識,並將這個信息告訴了Jesse爸爸,然而這個非常理智的男人沒有做任何動作,於是乎我家有了一臺巨耗油的通用別克凱越車。
  • 吳凡誠:文案的慢和快!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這句話很多人知道,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理解,能做到的就更少了。我一直覺得我是那種比較保守的人,喜歡一步步得來的東西,我怕那種突然有一天就從天而降的東西,我覺得那個來的太快了,不踏實,就像是房子,你要儘量多的一塊一塊的打地基,以後才能蓋的高。我喜歡讀曾國藩的家書,曾國藩有兩個就我覺得特別好,叫做「拙誠」,這個也是我名字有一個誠字的原因,拙在我理解就是踏實,穩重,也可以說是笨拙。
  • 有福氣的人,身上往往都有這一個特徵「慢」
    我們要學會對自己有耐心,比努力和選擇更重要。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迷茫和痛苦,會有危機感,因為這種危機感而感到焦慮著急,一刻都不讓自己停下來,反而因此會走更多的彎路,其實真的大可不必,當你慢下來,學會等待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時候,不是生活辜負了我們,而是我們誤解了自己。
  • 《思考,快與慢》:破除無處不在的錨定效應,用這三招就好
    美國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曾說,錨定效應危害最大,一定要小心,別被你之前的結論束縛。人的思維一旦錨定,就容易做出荒謬的結論。《思考,快與慢》一書深度剖析錨定效應背後的思維系統,教我們跳出認知陷阱,消除其對我們生活選擇的束縛,保持個人自主思考能力。
  • 《思考,快與慢》-錨定效應
    這一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最可靠也最穩健的結果,即估測結果和人們思考的結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一旦你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101頁)人們的判斷明顯受到沒有任何信息價值的數字的影響。(102頁)兩個不同的機制共同作用產生了錨定效應,即一個系統對應一個機制。錨定有一種形式,即它是在進行刻意調整時發生的,這也是系統2的一種運行模式。
  • 《思考快與慢》:4種學習方法雖然輸了現在,但能贏得未來!
    你看《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徒弟,煎雞蛋十年後才能去碰魚」問題來了,你覺得大師兄說的對嗎?世界上真有這種輸了現在贏得未來的功夫嗎?要想讓人沒那麼容易趕上你,你需要掌握的是「開放式」的技能,這種技能能跟別的知識發生連接,也就有了複利效應。但是有一點:開放式的技能學得慢。這就像練武功,練習套路快得很且打出來漂亮,但不能實戰,而練習內功雖然慢,但實戰能力很強。
  • 開學了,輔導作業姿勢準備好了嗎?壓不住火時,要學會一慢一快
    都說術業要有專攻,輔導作業也有方法,壓不住火時,要學會一快一慢。,當家長被孩子氣的忍不住發火時,要做到「一慢一快」。 所以,為了孩子著想,家長要發火時,一定要在心裡對自己喊「停」,讓情緒腦「慢」反應,為理智腦的思考留出足夠的時間,讓理智腦快速地找到解決方法。
  • 教師與家長「慢教育」的思考:30%啟發,70%等待
    尊重孩子的節奏,不要過於著急和焦慮,更不能為了希望孩子成才,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要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任蝸牛慢慢往前爬,「我」跟在身旁聞聞花香,感受夜風的溫柔,陪著孩子慢慢成長。以寫字為例,每當幼兒園開學報名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問題:「幼兒園教寫字嗎?」「不教。」「為什麼有的幼兒園會教?」我常為此耐心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