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直播走紅後的慢思考:短平快時代的「慢力量」

2020-12-14 hc360慧聰網

    【慧聰廣電網】2020行至年終,各大機構評選的網絡熱詞相繼出爐,其中,「雲監工」頻繁出沒於「十大網絡熱詞」榜單中,與之並列的多是「後浪」「網抑雲」「打工人」等。

    國內疫情早期,4000萬人同時在線,通過一個固定機位觀看雷神山醫院建築工地的現場直播,讓雲監工迅速火爆。在當時的情境裡,「監工」建構出一個「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想像共同體,也使慢直播成為了現象級的議題。

    而「雙十一」的快遞發貨直播,與年初呼應,讓雲監工再次獲得全網熱議:不到三天,直播觀看人數已有8000萬,流量高峰來自11月1日凌晨,超過800萬「尾款人」熬夜在線觀看包裹在流水線上匆匆「趕路」......

    那麼,千萬人都在「監工」的慢直播,究竟有什麼魅力?雲監工背後都反映出哪些傳播學和社會學內在邏輯?本期從三方面提出問題並深入思考,希望從中得到答案。

    慢直播與雲監工是一回事嗎?

    首先,先簡單回顧下慢直播的發展歷程。

    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當時,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拍攝了一場慢電影《沉睡》,在片中實時記錄了詩人約翰·喬爾諾5個小時的睡眠過程。

    這一概念隨後被紐約地方電視臺WPIX借鑑,用於營造聖誕節日氣氛:工作人員的聖誕節循環播放了一段聖誕柴火在壁爐裡燃燒的影片,全程12個小時,吸引了100萬人觀看。

    如果說上世紀慢直播的藝術意味其實蓋過了記錄實景,那麼,2009年挪威的一場慢直播則算是徹底打開了「雲監工」的大門。當時,挪威電視臺為紀念卑爾根鐵路誕生百年,用攝像機記錄了整整7小時火車行駛的旅程,沒有經過任何後期處理,一路吸引了大約120萬挪威人收看,人數相當於當時挪威總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至此,慢直播這種別樣的鏡頭記錄形式逐漸被新聞媒體所關注。

    2010年後,風靡北歐的慢視頻風格開始在英國流行,當時,有些英國人熱衷於花費好幾個小時,坐在電視機前觀看別人釣魚、織毛衣或者看火車行駛一段漫長的旅程。

    2015年,英國BBC第4頻道成為這種慢電視的試驗基地,電視臺推出慢電視節目系列,用2小時的運河旅程、3小時的國家博物館暢遊和3個30分鐘的無解說手工製作過程,來表達簡單生活中的藝術和當地流行文化。

    「毫無修飾敘事中的未知部分永遠抓著觀眾的心。」第4頻道總監哈瑞森如是說。在慢電視的內容中,觀眾更容易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獲得某種平和與身臨其境感。有報導說,有位觀眾在觀看了5天的火車行程之後,在火車到站那刻,他拉開家裡的窗簾,開始找行李準備開始一段旅程。

    同期在中國,央視網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合作開辦iPanda熊貓頻道,24小時直播大熊貓生活,看糰子們打打滾吃吃竹子,偶爾還會見證一場群架,雖然整個環節中唯一有互動性的是文字直播員,但熊貓鐵粉們依舊樂此不疲。

    那麼,我們所說的雲監工與慢直播,是同一回事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慢直播是一種媒介傳播形式,而雲監工是一種內容消費形式。雷神山和火神山建造直播與雙十一發貨直播能夠成為現象級的全網熱點,使雲監工概念一再被推上熱搜,依靠的不僅是慢直播形式本身的吸引力。

    如果說之前的慢直播是抓住小眾興趣,主張願者上鉤,那麼,後來的雲監工更多是媒體精心設置議題,調動起大眾興趣。視頻本身並無剪輯,但選題是專業人士精密策劃而成的。

    學者DanielDayan和ElihuKatz將這類精心策划過、附帶傳播腳本的議程稱為「媒介事件」,這並非一個新概念,在電視時代早已出現,它指的是類似大節日的體驗,是「關於那些令全國人乃至全世界人屏息駐足的電視直播的歷史事件」。

    但在直播這種互動形式支持之下,媒介事件不僅能夠塑造群體共識,而且變得更加有參與感。克萊·舍基在《認知盈餘》中說過,人們的自由時間除了僅僅用於內容消費,還應更多用於內容分享和創造,且分享和創造的價值遠大於消費。慢直播更像一場長時間的全民狂歡,也正因為提供給了受眾更多「分享與創造」的可能性,也使得受眾群體更大眾,觸及情緒更多元,參與目的更加豐富。

    所以,如今的雲監工,更多是把重心留給了受眾。在雷神山醫院直播之前,慢直播給予受眾的更多是「雲捲雲舒」之感,而雲監工更像是慢直播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衍生品,前者重新定義了後者,延伸了後者的信息可供性,但依舊屬於後者。

    觀眾為何熱衷於在慢直播中當「包工頭」?

    之前的慢直播主要體現的關係是:受眾與媒體、受眾與本我。在這個基礎上,如今的慢直播又加入了兩種互動類型:受眾與受眾、受眾與視頻元素。先說受眾與受眾的互動。其實這點與普通的直播形式趨同,但不同的點在於,慢直播的第一文本,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表達舞臺,其信息密度很低,大量留白與不確定性賦予了觀眾對第二文本進行自主建構的能力和需求:在漫長的視頻中,受眾成為慢直播中的表演主體,而此間的互動文本則成為消費內容的主要視聽語言。在這其中凝鍊出的梗是提升受眾參與感的靈丹妙藥。

    在雷神山醫院建設的慢直播中,「搖搖你的小紅旗」「大家吃飯了沒」......種種通俗易懂的短句彈幕就像是入門暗號,幫助觀眾快速找到歸屬感和共鳴,而評論區的接力互動更強化了受眾對觀看慢直播行為和自我表演的認同。到了半夜,評論區陸續出現「打卡撤退」,同時不斷有人「接班」;熬到凌晨4點,觀眾們甚至開始在評論區「叫賣早餐」,其他觀眾紛紛「點單」;成語接龍、詩詞接龍等評論區遊戲則是更進階的玩法。

    其次,受眾與視頻元素之間的互動同樣值得回味。

    雙十一發貨直播,數百萬人在評論區刷屏,為199搖旗吶喊(199是菜鳥無人倉裡編號「199」的機器人,它與其他1000名同伴一起,在倉庫中每日為「雙十一」消費者發出85萬件包裹)。

    「哪個是199?」「199快出來」「199初始化了」「來了來了它來了」......這些評論區留言體現出符號化的重構:受眾將無生命的個體(比如挖掘機、送貨機器人,甚至施工現場的三棵桂樹)進行解碼再編碼,將一些無法輕易理解的事物(數位化物流)消解為相對易懂的一系列符號(199)當中。這背後是某種飯圈的邏輯:觀眾身處「粉絲」的位置,把一個普通的內心幻想的形象轉化為具體的、具有公共潛能的文本。

相關焦點

  • 全媒派 | 慢直播慢思考:雲上監工的日子裡,有多少歲月靜好?
    那麼,千萬人都在「監工」的慢直播,究竟有什麼魅力?雲監工背後都反映出哪些傳播學和社會學內在邏輯?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從三方面提出問題並深入思考,希望從中得到答案。 慢直播與雲監工是一回事嗎?
  • 「延遲策略」,極速時代的慢思考
    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書,叫作《慢決策》。稿件提供 | 韓焱精選編輯排版 | Eurus當今時代,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快速反應。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裡,我們時刻都能感受到時間的擠壓與催促。《慢決策》這本書的作者,世界頂級市場管理專家、華爾街金融暢銷書作者帕特諾伊認為,其實,「快」有快的弊端,「慢」有慢的智慧。對於決策者而言,「快」不一定是好事,「慢」不一定就是壞事,巧用「延遲策略」,反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世界太快,挪威人的慢直播告訴你如何慢下來
    快時代,因速度而焦慮慢直播,讓世界慢下來2020年,一場疫情讓全球停擺,雲旅遊、慢直播突然流行起來。慢,反而成為另一種潮流:慢食、慢活、慢綜藝、雲旅遊……當中國人習慣了超高速時代快車,我們用「慢」來治癒「快」時代的焦慮。
  • 漫談「慢直播」,關於慢直播平臺法律風險及防範建議
    考慮到在民法通則施行期間,包括北京、上海等地法院已在多起案件中認定在公共場所設置視頻監控的行為侵害個人隱私權,我們可以合理預見在民法典正式施行後,各地法院會進一步加強對類似情形下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屆時,如果慢直播過程中出現洩露自然人的定位信息、行蹤信息等情形,慢直播平臺將可能面臨侵犯個人隱私權的法律風險,可能承擔停止侵權、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法律責任。
  • 火神山醫院「慢直播」為何火了?
    「慢直播」所帶來的自主參與體驗,是「單向傳播」和「選擇性傳播」不能比擬的,在環境、流程、細節、語言甚至動作上使真實變得觸手可及。 什麼是「慢直播」? 在網際網路時代,隨著網際網路和移動平臺的逐漸升級,開始催生電視業進行數位化轉型。傳統的電視直播固有的單一架構優勢正在逐漸減弱,而移動平臺開始佔據更多的直播市場份額,其中就包括內容和形式的創新。
  • 慢直播|今年的硬核知識點!不可不看!
    這場無剪輯、無解說、無主持,只有遠近4個固定機位的原生態慢式直播吸引了將近一億人次觀看,超過5000萬人同時在線充當「雲監工」,共同見證「基建狂魔」的中國速度,形成了疫情之下同頻共振的大型輿論場,創造了中國直播史上的一次神話。「慢直播」由此成為國內又一現象級的傳播形態。今天,小田心就帶領大家好好學習一下「慢直播」。
  • 思考是有快有慢的,要做到未雨綢繆,我們需要慢思考
    思考模式,由依賴直覺,無意識思考的快思考。還有需要我們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得慢思考。決策質量的提高,有賴於慢思考彌補直覺快思考的缺陷。避免我們的種種偏見和失誤。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我們的大腦天生懶惰,不願意多付出注意力。
  • 花思維羅劍:後疫情時代 在線教育平臺「戰術要快、戰略要慢」
    花思維羅劍:後疫情時代 在線教育平臺「戰術要快、戰略要慢」時間:2020-12-08 14:42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花思維羅劍: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平臺戰術要快、戰略要慢 12月7日,由素質教育行業垂直媒體睿藝舉辦的2020全球素質教育直播大會拉開帷幕。
  • 挪威熱播無聊「慢電視」:直播柴火12小時燃燒全過程
    越是不對勁,越對勁《廣州日報》消息 一種全新的看似「古怪」的電視節目類型慢節奏、超乏味的直播節目正在北歐國家挪威流行。
  • 《思考快與慢》: 撥開迷霧看本質
    人生必讀好書指南微信平臺讀好書類的領先訂閱號文 | 董超學(經作者授權發布)《思考快與慢》是諾貝爾經濟學獎丹尼爾·卡尼曼的代表作,本書上線以來長期雄踞各大網站的暢銷排行榜前10,當然暢銷和書本身的質量在現在這個雞湯盛行時代,重疊度越來越低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本書的美譽度絕對是能撐起它的銷量的。
  • 慢的藝術,0.01 的神奇力量
    慢的藝術,0.01 的神奇力量
  • 紫牛慢直播 「鶴寶寶」誕生記
    邵丹 攝 4月20日是江蘇省第39個「愛鳥周」的第一天,紫牛新聞攜手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在上午9點30分推出聯名慢直播——「鶴寶寶誕生記」,邀請廣大網友在「雲端」當飼養員,用愛發電,共同見證丹頂鶴孵化新生命的所有感動瞬間。這也是繼櫻花慢直播、「飛鳥成長記」慢直播後,紫牛新聞直播間開啟的第三場慢直播。
  •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一
    打卡一:閱讀《自學是門手藝》8月31日*今日學習思考*第15章「拆解」,好書慢慢讀,反覆讀,直至內化成自己的直覺。無論學什麼,都有難點。所有的難點,事實上都可以被拆解為更小的單元。逐一突破全部完成之後,再把難點拼起來重新審視,就會發現,那所謂的「難」常常只是錯覺、幻覺—稱之為困難幻覺。
  • 慢病不應被「慢待」!上海交大醫學院、中科院營養與健康所共建慢病...
    今天(10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中科院營養與健康所宣布攜手成立「慢病防控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整合雙方優勢,聚焦「慢病防控」。「慢病的上升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就在我剛剛說話的這30秒裡,據就有1人罹患癌症,1人罹患糖尿病,至少有1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交大醫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陳國強說,慢病防控工作急需凝聚起更多團隊、更多智慧、更多力量,圍繞關鍵核心問題開展重點攻關。2018年我國發布的首部《健康管理藍皮書》顯示,慢性病發病人數約3億人,65歲以下人群慢性病負擔佔50%。
  • 挪威:「無聊直播」開山鼻祖 慢電視
    原標題:挪威:「無聊直播」開山鼻祖 慢電視【延伸閱讀】2009年,挪威廣播公司(NRK)一檔名為《卑爾根鐵路:分分秒秒》的「慢電視」節目,拍攝了一列火車從首都奧斯陸到西南部城市卑爾根7小時旅程的分分秒秒,吸引了120萬人觀看。
  • 家裡網速慢,直播不穩定怎麼辦?
    因帶寬導致的直播卡頓大約佔故障現象的20%左右,更換服務商和提升帶寬後,在直觀感受上,會帶來2-3倍的速度提升。如果不能更換服務商,那只有手機4G上網直播這條途徑了,所以看一下聯通和移動的流量卡,找個適合您的套餐。
  • 《思考快與慢》:是什麼讓我們停止了思考?
    50%的哈佛學生和80%其他排名靠後的大學學生答案是:0.1美元。而正確答案應該是:0.05美元——能夠快速給出這個答案的人,科學證明他們的大腦更為活躍,思考習慣更好;別擔心,大多數正常人,這道題都答不對。
  • 《一平方米》12月開播,脫胎於《朗讀者》第三季72小時慢直播
    在和觀眾暌違了800多天之後,《朗讀者》第三季在2020年10月16日—18日,以一場別開生面的72小時慢直播拉開了序幕,這場持續三天的慢直播不僅吸引了近1573.6萬人次走進直播間觀看,更憑藉「國家隊」班底的強大製作能力,一入局就將不少人眼中快餐式消費的「直播」做成了一檔文化精品,據了解,以這場72小時慢直播為素材的《一平方米》即將於12
  • 《思考,快與慢》:思考的使命:慢思想,快行動!
    重讀《思考,快與慢》的第一章,發現人的大腦存在著兩套系統:系統1和系統2。這一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丹尼爾卡內曼教授提出。他認為,系統1是條件反射,出於人的本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快速感知與反應;系統2則需要調動大腦活動,在現在認知的前提下,進行有評估核算的運行。
  • 火花思維羅劍: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平臺「戰術要快、戰略要慢」
    12月7日,由素質教育行業垂直媒體睿藝舉辦的2020全球素質教育直播大會拉開帷幕。在大會設置的創新論壇環節中,火花思維創始人兼CEO羅劍發表了題為《後疫情的機遇和挑戰》的主題演講,分享了自身對在線教育行業趨勢的判斷,以及火花思維如何應對後疫情時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