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告訴我們:思考機制引發的心理效應和直覺缺陷與偏見

2021-02-19 發現地瓜

碼字不易,歡迎大家點藍色關注,每天與我們向前奔跑

                     

讀書有感 丨 作者/地瓜稀飯   整理/地瓜稀飯

這是  發現地瓜  公眾號第209篇原創文章

大家好!我是地瓜稀飯,今天的文章是我寫的,我還放了喜歡的音樂,歡迎大家常來!

今天滬深兩市都各自大漲了5.71%和4.09%。有人說大盤十年沒什麼漲跌,可是你去看個股卻相當精彩。這不禁讓我感嘆,兩市大盤就像是我們生活的大千世界,看似恆定不變,但各個物種都各自發展,其實整個世界一直在變化。稀飯我不懂股票,可是今天看到銀行股這種一天漲幅頂別人一年的樣子,還是讓人非常驚喜(因為我在上周悄悄給定投的銀行指數分級基金加了點倉,哈哈哈)!像這種由一系列不確定性的事件引發投資人非理性判斷和選擇的事情,在股票投資上屢見不鮮,那我們是不是非常需要好好去了解一下人類大腦思考的機制呢。

(一年時間裡你去遊山玩水,好好管管娃但絕對不要去看股市,在人們開始瘋狂前來操作幾把,無論能不能賺錢但起碼你會心情愉快也不耽誤事)

不知道大家的第一臺車是如何選擇購買的?雖然現在汽車幾乎是每個家庭必備的工具,但十幾年前還是相當稀缺。我們家的第一臺汽車是在16年前Jesse爸爸剛學完開車的三個月內買的。當時除了Jesse爸爸的滿腔熱情外,我們對汽車一無所知。可是人們總在剛學會一種技能的時候,迫不及待地希望儘快自己上手操作一把。這種情況特別能體現在學開車這事上。那個時候的國內經濟剛剛開始騰飛:電視臺整天都是汽車的廣告,通用別克的汽車廣告更是鋪天蓋地!而Jesse爸爸每天都吵著要買車,問他買什麼車,他不假思索地說電視上介紹的通用別克不錯,就它了!雖然我確實在網上查到了美國車都是非常耗油這個老司機都知道的通識,並將這個信息告訴了Jesse爸爸,然而這個非常理智的男人沒有做任何動作,於是乎我家有了一臺巨耗油的通用別克凱越車。

(買了新車沒幾天,由朋友們帶著做了一次通宵達旦的拉練。這張照片就是我們開了一通宵車,爬上衡山山頂時照的照片。)

上次讀書心得裡我們寫道人類的大腦有兩套思維運作系統,系統1我叫它視覺情緒腦,系統2我叫它理性分析腦。既然系統1總是在當班中,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判斷和選擇。

Jesse爸爸在毫無研究的領域有時候就像個白痴。當然這是因為他認為沒有必要去啟動他的系統2,就比如說去銀行辦個網銀ukey,需要什麼手續他是不想了解的,因為他覺得只需要他的老婆跟著去銀行就ok了。那麼大腦系統2沒有啟動的時候,都會有以下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情況,請大家一定要辨認:

啟動效應:人的行為和情感會不知不覺被他物影響。

舉個例子:我們覺得高興時就會微笑,而微笑也會讓你感到高興。用牙齒咬住一根鉛筆,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微笑,但這種微笑的狀態,會啟動你「高興」的感覺。

曝光效應:個體接觸一個刺激越頻繁,個體對該刺激就越喜歡。因而只要不斷重複接觸就能增加喜歡的程度。重複能引發放鬆感和熟悉感,不斷重複某個謬論,我們很可能就相信了,因為人們很難對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區別。

開頭那個Jesse爸爸的買車經歷就是典型的廣告商們利用了曝光效應來佔領消費者的心智的例子,人們因為熟悉了就會喜歡。由於對於一般大眾來說,不會是每個領域的專家,因此廣告上的吸引眼球詞語,如:舒適,時尚,安全,志行千裡等等會讓看到的人產生認知放鬆,大腦誤以為廣告裡介紹的商品是我們很熟悉並區別於其他商品。別看廣告上打著「成功,繪就滿足」「豪華之上」這些詞,現在讓你覺得很傻很造作,說不定你邊看就邊在說,這都是些什麼誇誇其談,虛假廣告呀,也太次了吧!但其實你的大腦系統1已經不由自主的將它們都記憶下來,只要到了必要時,這些曾經出現過你面前的廣告商品只要並沒有引起你厭惡之情,它們都將成為你「熟悉「的物品。

常態理論:已遭遇過某種小概率事件,類似的事情再發生時就會不以為意。

舉個例子 :在某個路段看到車禍,第一次會很震驚,但當你在短期內在同樣的路段又看到車禍時,大腦便不會那麼驚訝了。對疫情下各國的確診數字感到麻木同理。

因果關係:習慣將持續發生的事件聯想為因果關係,將前一件事解釋為後一件事發生的原因。

舉個例子 :讀完「在紐約擁擠的大街上逛了一天,欣賞完美景後,簡發現自己的錢包丟了」這句話後我們會主動歸因為扒手,儘管丟錢包可以有很多可能性。

確認偏誤:先有猜想或觀點,然後人們就會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

舉個例子 :當被問及某個人是不是很不友好時,你會試圖接受這個「不友好」的陳述,並開始在腦海中搜尋關於這個人不友好的行為。

光環效應:喜歡或討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

舉個例子 :如果你對一個人初始印象很好,那麼大概率你會對ta的做法和行為有更積極的評價。這就是為什麼明星代言廣告,能給產品帶來豐厚的利益,他們的粉絲由於熱愛自己的愛豆,

框架效應:同一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會激發人們不同的情感,從而影響判斷。

舉個例子 :手術後存活率為90%與手術後死亡率為10%,前者讓人更安心。

《思考快與慢》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系統1總是自主運行並似乎擁有很特別的能力,它會構想和領會施動者的故事。系統1似乎不喜歡故事的不完整,因此它會自動編制一些場景,原因或者結果以使故事的完整,但這個故事是不是符合邏輯卻不是它關心的。比如說啟動效應:我微笑了,不管這個微笑動作是如何引起,系統1就自動感受到我是高興了。這種思維上的錯誤我們稱之為認知錯覺。

大腦思考機制帶來的直覺缺陷

啟發性偏見

小數定律:誇大對小樣本的信任,相信小樣本能反映調查對象整體的情況。

舉個例子:因為周圍的人結婚比較晚就得出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晚婚的判斷。

錨定效應:人們在對事物進行估值前,會事先進行考量,這種先入為主的信息會對我們的後續決策做出暗示的現象。

舉個例子:比如超市中的打折或限購會對我們的購買行為造成影響,限購對銷量有刺激作用。商業談判時,一方如果率先提出價格,對方很難在另外開價。原因就是沒有開價的一方已經被錨定,此時只能以先出價的金額去上下浮動。

可得性偏好:評估事件時,我們會給予自己有直觀感受的部分更高的權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

舉個例子: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在團隊工作中的貢獻程度;也經常高估經常被媒體報導的災難或疾病的危險程度。

效用層疊:小概率事件、公共事件因媒體報導,放大某些極端可能,強調其可能性,導致人們越關注,越緊張。

舉個例子:以色列遭遇恐怖襲擊死亡的人數遠不及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多,但媒體報導的恐怖事件卻很容易佔領人們的心智並造成恐慌。

典型性偏好:人們習慣從事物中發覺和選取典型性樣本,而忽略背後的概率。

有這樣一個實驗,我們也不妨也自行測試一下。

說現在有一個人,在紐約的地鐵裡讀報紙,請猜測這個人是有博士學位呢,還是連大學文憑都沒拿到。

實驗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會直接選擇了有博士學位這個選項。但事實是,從概率的角度來說,這個答案是不正確的。

這是因為在人群裡有博士學位的人比例是會很低的,而沒有大學文憑的人比例就高得多了。所以從數學的角度上,在地鐵上碰到一位博士的概率,比碰到一位沒有大學文憑的人的概率要低得多。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系統2沒有啟動做概率比對計算時,人們往往混略了博士在人群裡出現的概率問題,卻將讀報紙這一典型性特徵過分關注,這就犯了典型性偏好。

因果性偏好:人們會傾向於用虛假的因果關係去解釋他們認為不隨機的事件。

舉個例子:我們會忽視基礎比率,因為因果關係往往比統計學信息更具有說服力。

決策型偏見

後見之明:事實會讓記憶朝已發生的結果修正。

舉個例子:很多人聲稱「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前就知道這場危機不可避免」。

回歸均值現象:某項指標的表現過高或者過低後會自然回歸到平均水平。

舉個例子:即使飛行員在一次表現中突出,並不意味著下一次表現也會如此,大概率是會回歸平均值。

樂觀偏見:我們相信眼見為實,對已知的事物過度自信,我們還容易誇大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

舉個例子:90% 的司機都相信自己的車技要高於平均水平。

前景理論:人們規避損失的願望強於獲得收益的願望。

舉個例子:人們損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於獲得100元得到的快樂。人們在確定損失時是會非常不理性的,這個時候通常都會做出賭一把的決定。這就是前景理論裡的損失厭惡;但當有非常確定收益情況下,人們又會趨向落袋為安而放棄追逐更大利益。這就說明人們在做決策或評估時一定是有個中性參照點。上述兩種決策因為人們的參照點不同,當面對的是糟糕的結果,人們更願意冒險;而參照點是已經是確定收益,那麼人們就只想穩賺而選擇規避風險。再舉一個評估的例子:比如你的老闆這個月給你發了1萬塊獎金,你不會馬上高興,因為你還要去看看其他同事拿了多少獎金,如果人家拿了3萬塊,你就必須想想自己哪裡出問題了。可是如果你發現只有你有獎金,心裡該是喜滋滋啦。

峰終定律:峰值與結束時刻的感受會是決定人們對該事件感受的關鍵時刻。

去年,我在電影院體驗了兩部關於生而無法養育的電影,一部是黎巴嫩導演的《何以為家》,一部是中國電影《找到你》。雖然這兩部電影都將社會弱勢群體在戰爭或傳統封建觀念下,目前仍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推到了公眾面前,可作為觀眾的我,卻收穫了2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何以為家》結局是監獄裡小男孩贊恩向法庭提起訴訟,狀告他的父母給了他生命卻不養育他,可最終卻迎來的是他母親親口告訴他,媽媽又懷孕了!

而第二部電影《找到你》講述的是一名常年承受家暴,甚至生了病兒慘遭丈夫拋棄的農村婦女孫芳,在無力回天讓自己的病兒得到救治後,報復性的去在醫院裡「奪走」她女兒床位的人家做保姆,在取得僱主信任後,偷偷將僱主孩子抱走。故事最後孫芳將孩子交還給僱主自己投海自盡,結束了自己不幸的一生。

事實上這兩部電影反映的都是懸而未決的社會不公現象。然而即便是整部電影過程曲折,主人公曆經磨難,只要有個happy ending,我們就能很肯定的認為這些經歷都是可以承受的。可是如果電影的結局是仍然延續殘酷現實,作為觀眾的體驗就會是痛苦和發人深思。

比起細水長流的幸福,人們會更偏向於短暫卻強烈的快樂,而且會因為結局而忽略過程。

好了,上面種種認知偏差和直覺缺陷可得出大腦思考機制在很多事上會自主帶偏我們,顯然我們是會高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卻常常忽略隨機性事件。人類的絕大多數決策是來自情緒、視覺和單純的記憶,而非理性思考。下篇我們來聊聊既然人類常常非理性的思考,那麼有什麼辦法能規避這些認知偏差。

相關焦點

  • 思考是有快有慢的,要做到未雨綢繆,我們需要慢思考
    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理性,偏見與生俱來,與直覺緊密相關。思考模式,由依賴直覺,無意識思考的快思考。還有需要我們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得慢思考。決策質量的提高,有賴於慢思考彌補直覺快思考的缺陷。避免我們的種種偏見和失誤。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我們的大腦天生懶惰,不願意多付出注意力。所以直覺快思考,就成為我們決策和行為的真正主宰。精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的慢思考會更弱。不能及時啟動介入,或者直接採取直覺快思考,主宰整個思考過程。
  • 《思考快與慢》:明白這三點,生活裡少掉坑
    文|葉子聊生活我們平時是怎樣做決策的?以前還真沒想過,這太自然了,可是看完《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卻能讓我們多少知道一點,到底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的這些行為,凡事背後必有道理。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 ,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開創了經濟學的重要分支——行為經濟學。
  • 《思考,快與慢》:破除無處不在的錨定效應,用這三招就好
    美國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曾說,錨定效應危害最大,一定要小心,別被你之前的結論束縛。人的思維一旦錨定,就容易做出荒謬的結論。《思考,快與慢》一書深度剖析錨定效應背後的思維系統,教我們跳出認知陷阱,消除其對我們生活選擇的束縛,保持個人自主思考能力。
  • 《思考,快與慢》-錨定效應
    這一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最可靠也最穩健的結果,即估測結果和人們思考的結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一旦你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101頁)人們的判斷明顯受到沒有任何信息價值的數字的影響。(102頁)兩個不同的機制共同作用產生了錨定效應,即一個系統對應一個機制。錨定有一種形式,即它是在進行刻意調整時發生的,這也是系統2的一種運行模式。
  • 快醒醒,別讓直覺欺騙了你
    我們累積記憶,讓大腦給我們形成一套習慣的認知模式,冠上一些常規的印象。但是,我們這些由直覺與記憶產生的想法,不僅草率,而且會產生很多偏見,甚至是錯誤。今天分享的這本《思考,快與慢》就揭示了一個可怕的真相:我們的大腦太容易上當了,常常高估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我們根本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理性。原來在我們的大腦裡,有兩個系統,作者將它稱為系統1和系統2。
  • 《思考快與慢》:是什麼讓我們停止了思考?
    有沒有發現,大腦有時會惰性思考而我們卻不自知——這是我看《思考快與慢》這本書最大的感受之一。那麼如何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呢?學習和教學方法中有沒有中了大腦的tricks而停止思考了呢?· Keep thinking and carry on· 你從來沒有停止思考如果我們要知道什麼情況下會停止思考,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思考」。讓我用《思考快與慢》和《象與騎象人》中關於思考的描述來做個比喻。
  • 《思考,快與慢》:思考的使命:慢思想,快行動!
    丈夫回家,鞋子也沒脫,就躺在沙發上刷手機,儘管,妻子知道他工作很累,想要放鬆一下,但是,直覺卻讓她認為他在撩女網友,於是,很不客氣地開始嘮叨起來。重讀《思考,快與慢》的第一章,發現人的大腦存在著兩套系統:系統1和系統2。這一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丹尼爾卡內曼教授提出。他認為,系統1是條件反射,出於人的本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快速感知與反應;系統2則需要調動大腦活動,在現在認知的前提下,進行有評估核算的運行。
  • 《思考快與慢》: 撥開迷霧看本質
    全書五個部分,從大腦的運作機制、到常見的思維偏見拆解、到決策錯誤、風險評估、再到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循序漸進,丹尼爾·卡尼曼幫我們不斷的拆解各種概念和大腦運行邏輯,通讀之下,不覺已多了些許的通透感!而《思考快與慢》無疑是一本能加快此進程的上等之作,丹尼爾·卡尼曼對很多日常中的思維誤區都有了很詳細的拆解剖析,幫讀者拆解觀念,並在概念之間搭建一個個認知節點,完善我們的認知體系。
  • 我們為什麼不能相信直覺?:讀《反直覺思考》
    在《反直覺思考》中,作者將「默認設置」稱之為「直覺思考」,並認為我們需要在這個時代重啟大腦、升級「軟體的版本」,也就是我們需要反直覺型的思考。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醫生對某種疾病的治癒率只有50%,但每一個來看病的病人總是選擇他來治療,因為他總是對病人說:「我上一個病人恢復得很好。」這就是我們思考的邏輯:不在乎真實的概率,只考慮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 思考快與慢……
    編輯直覺和歷史記憶構造了理性思維的輸入數據,所以放下過往和成見,才能見本性。我們感受到的只要冰山一角,甚至是幻覺,而背後是無限可能,和無限的路徑。所以破執,是基於看見無限的可能性。一本書,把日常生活中人的行為判斷,都找到了合理的歸因,但對於我來說,卻越來越困惑。
  •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一
    打卡一:閱讀《自學是門手藝》8月31日*今日學習思考*第15章「拆解」,好書慢慢讀,反覆讀,直至內化成自己的直覺。無論學什麼,都有難點。所有的難點,事實上都可以被拆解為更小的單元。逐一突破全部完成之後,再把難點拼起來重新審視,就會發現,那所謂的「難」常常只是錯覺、幻覺—稱之為困難幻覺。
  • 宅家心理學:偏見與信念——認識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
    但實際上,我們的思想始終受到思維方式的影響,被一些因素左右著,不認清這些因素,我們的思想很難保持有邏輯、理性和客觀。就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影響我們判斷的思維方式——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同樣的,網上購物時,同樣的產品包郵的一般都比不包郵的要貴,而且超出的價格一般都大於郵寄費用,但是顧客心理就會感覺郵寄單獨收費在網上購買就不划算。我們在作出判斷時,會如此戲劇性的改變自己的觀點,這表明我們在判斷和決策時,並沒有認真的推理。
  • 從眾心理:在權威效應和多元無知效應的影響下,保持清醒的思考
    從眾心理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見,我們很多時候都會不自覺的產生從眾心理,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從眾心理的魔力。一、從眾心理的表現從眾心理(conformity),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 幾種常見的認知偏見,你有嗎?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36期,原文標題《幾種常見的認知偏見,你有嗎?》,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直覺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產物,每個人的直覺又與其大量的日常經驗息息相關。然而,人的直覺是存在缺陷的,隱藏著許多我們不自知的成見。
  • 「直覺」多是無意識本能 不經思考往往靠不住
    許多貌似簡單的數學題,其答案往往與人們的直覺不符。請看這3道數學題——  一、球拍和球的總價是1.1元,球拍比球貴1元,那麼球的價格是多少?  二、如果5臺機器用了5分鐘生產5個零件,那麼100臺機器生產100個零件需要多少分鐘?  三、在一個湖裡有一片睡蓮,睡蓮的面積每天擴大一倍。
  • 為什麼獨立思考這麼難?——談談心理學的成因,並分享我的經驗
    ★大腦的兩個系統(兩種運作機制)我首先要聊的是「大腦的兩種運作模式」——這也是《思考,快與慢》一書貫穿始終的話題。◇「臉部識別」 VS 「四則運算」《思考,快與慢》第1章,其標題就是:一張憤怒的臉和一道乘法題。這2個例子很典型。
  • 為什麼銷售一定要懂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一般又叫沉錨效應,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對於銷售來說,日常工作就是與人打交道,多少需要懂點心理學。一、什麼是錨定效應?簡單來講,就是一種認知偏見,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會過分依賴之前被提供的信息碎片。心理學研究雖冷門,日常生活中人們實際經常通過心理博弈來做決策,而很多看似慎重的選擇實際上不過是被人利用了錨定效應的結果。被廣泛運用於生活的錨定效應是怎樣影響我們決策的呢?
  • 批判性思維——教你客觀、理智去思考
    *你更相信直覺還是更相信理性思考?做決定時,你是否能避免自我欺騙,全面地去考慮問題?但是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幸福程度,我們推崇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來思考,而不是總被情緒和感受左右。通常他們有以下的特質:而沒有經過思維訓練的人思維裡常常有以下的缺陷:要克服以上的缺陷,做到思維的公正性,我們需要做到:一平等地對待每一種觀點
  • 快思考慢思考:像馬雲一樣有錢,也不一定能做好這些事?「DannyWiki...
    02 快思考和慢思考到底是什麼人性問題呢?這裡我們要引入一個概念「快思考」和「慢思考」,來自心理學家Keith Stanovich和Richard West首先提出:大腦中存在兩套系統進行「行為決策」,後來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Daniel Kahneman將理論延伸發展,稱為「快思考」和「慢思考」。
  • 「延遲策略」,極速時代的慢思考
    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書,叫作《慢決策》。稿件提供 | 韓焱精選編輯排版 | Eurus當今時代,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快速反應。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裡,我們時刻都能感受到時間的擠壓與催促。《慢決策》這本書的作者,世界頂級市場管理專家、華爾街金融暢銷書作者帕特諾伊認為,其實,「快」有快的弊端,「慢」有慢的智慧。對於決策者而言,「快」不一定是好事,「慢」不一定就是壞事,巧用「延遲策略」,反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