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不易,歡迎大家點藍色關注,每天與我們向前奔跑
讀書有感 丨 作者/地瓜稀飯 整理/地瓜稀飯
這是 發現地瓜 公眾號第209篇原創文章
大家好!我是地瓜稀飯,今天的文章是我寫的,我還放了喜歡的音樂,歡迎大家常來!
今天滬深兩市都各自大漲了5.71%和4.09%。有人說大盤十年沒什麼漲跌,可是你去看個股卻相當精彩。這不禁讓我感嘆,兩市大盤就像是我們生活的大千世界,看似恆定不變,但各個物種都各自發展,其實整個世界一直在變化。稀飯我不懂股票,可是今天看到銀行股這種一天漲幅頂別人一年的樣子,還是讓人非常驚喜(因為我在上周悄悄給定投的銀行指數分級基金加了點倉,哈哈哈)!像這種由一系列不確定性的事件引發投資人非理性判斷和選擇的事情,在股票投資上屢見不鮮,那我們是不是非常需要好好去了解一下人類大腦思考的機制呢。
(一年時間裡你去遊山玩水,好好管管娃但絕對不要去看股市,在人們開始瘋狂前來操作幾把,無論能不能賺錢但起碼你會心情愉快也不耽誤事)
不知道大家的第一臺車是如何選擇購買的?雖然現在汽車幾乎是每個家庭必備的工具,但十幾年前還是相當稀缺。我們家的第一臺汽車是在16年前Jesse爸爸剛學完開車的三個月內買的。當時除了Jesse爸爸的滿腔熱情外,我們對汽車一無所知。可是人們總在剛學會一種技能的時候,迫不及待地希望儘快自己上手操作一把。這種情況特別能體現在學開車這事上。那個時候的國內經濟剛剛開始騰飛:電視臺整天都是汽車的廣告,通用別克的汽車廣告更是鋪天蓋地!而Jesse爸爸每天都吵著要買車,問他買什麼車,他不假思索地說電視上介紹的通用別克不錯,就它了!雖然我確實在網上查到了美國車都是非常耗油這個老司機都知道的通識,並將這個信息告訴了Jesse爸爸,然而這個非常理智的男人沒有做任何動作,於是乎我家有了一臺巨耗油的通用別克凱越車。
(買了新車沒幾天,由朋友們帶著做了一次通宵達旦的拉練。這張照片就是我們開了一通宵車,爬上衡山山頂時照的照片。)
上次讀書心得裡我們寫道人類的大腦有兩套思維運作系統,系統1我叫它視覺情緒腦,系統2我叫它理性分析腦。既然系統1總是在當班中,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判斷和選擇。
Jesse爸爸在毫無研究的領域有時候就像個白痴。當然這是因為他認為沒有必要去啟動他的系統2,就比如說去銀行辦個網銀ukey,需要什麼手續他是不想了解的,因為他覺得只需要他的老婆跟著去銀行就ok了。那麼大腦系統2沒有啟動的時候,都會有以下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情況,請大家一定要辨認:
啟動效應:人的行為和情感會不知不覺被他物影響。
舉個例子:我們覺得高興時就會微笑,而微笑也會讓你感到高興。用牙齒咬住一根鉛筆,你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微笑,但這種微笑的狀態,會啟動你「高興」的感覺。
曝光效應:個體接觸一個刺激越頻繁,個體對該刺激就越喜歡。因而只要不斷重複接觸就能增加喜歡的程度。重複能引發放鬆感和熟悉感,不斷重複某個謬論,我們很可能就相信了,因為人們很難對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區別。
開頭那個Jesse爸爸的買車經歷就是典型的廣告商們利用了曝光效應來佔領消費者的心智的例子,人們因為熟悉了就會喜歡。由於對於一般大眾來說,不會是每個領域的專家,因此廣告上的吸引眼球詞語,如:舒適,時尚,安全,志行千裡等等會讓看到的人產生認知放鬆,大腦誤以為廣告裡介紹的商品是我們很熟悉並區別於其他商品。別看廣告上打著「成功,繪就滿足」「豪華之上」這些詞,現在讓你覺得很傻很造作,說不定你邊看就邊在說,這都是些什麼誇誇其談,虛假廣告呀,也太次了吧!但其實你的大腦系統1已經不由自主的將它們都記憶下來,只要到了必要時,這些曾經出現過你面前的廣告商品只要並沒有引起你厭惡之情,它們都將成為你「熟悉「的物品。
常態理論:已遭遇過某種小概率事件,類似的事情再發生時就會不以為意。
舉個例子 :在某個路段看到車禍,第一次會很震驚,但當你在短期內在同樣的路段又看到車禍時,大腦便不會那麼驚訝了。對疫情下各國的確診數字感到麻木同理。
因果關係:習慣將持續發生的事件聯想為因果關係,將前一件事解釋為後一件事發生的原因。
舉個例子 :讀完「在紐約擁擠的大街上逛了一天,欣賞完美景後,簡發現自己的錢包丟了」這句話後我們會主動歸因為扒手,儘管丟錢包可以有很多可能性。
確認偏誤:先有猜想或觀點,然後人們就會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
舉個例子 :當被問及某個人是不是很不友好時,你會試圖接受這個「不友好」的陳述,並開始在腦海中搜尋關於這個人不友好的行為。
光環效應:喜歡或討厭某個人就會喜愛或討厭這個人的全部。
舉個例子 :如果你對一個人初始印象很好,那麼大概率你會對ta的做法和行為有更積極的評價。這就是為什麼明星代言廣告,能給產品帶來豐厚的利益,他們的粉絲由於熱愛自己的愛豆,
框架效應:同一信息的不同表達方式會激發人們不同的情感,從而影響判斷。
舉個例子 :手術後存活率為90%與手術後死亡率為10%,前者讓人更安心。
《思考快與慢》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系統1總是自主運行並似乎擁有很特別的能力,它會構想和領會施動者的故事。系統1似乎不喜歡故事的不完整,因此它會自動編制一些場景,原因或者結果以使故事的完整,但這個故事是不是符合邏輯卻不是它關心的。比如說啟動效應:我微笑了,不管這個微笑動作是如何引起,系統1就自動感受到我是高興了。這種思維上的錯誤我們稱之為認知錯覺。
大腦思考機制帶來的直覺缺陷
啟發性偏見
小數定律:誇大對小樣本的信任,相信小樣本能反映調查對象整體的情況。
舉個例子:因為周圍的人結婚比較晚就得出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晚婚的判斷。
錨定效應:人們在對事物進行估值前,會事先進行考量,這種先入為主的信息會對我們的後續決策做出暗示的現象。
舉個例子:比如超市中的打折或限購會對我們的購買行為造成影響,限購對銷量有刺激作用。商業談判時,一方如果率先提出價格,對方很難在另外開價。原因就是沒有開價的一方已經被錨定,此時只能以先出價的金額去上下浮動。
可得性偏好:評估事件時,我們會給予自己有直觀感受的部分更高的權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
舉個例子: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在團隊工作中的貢獻程度;也經常高估經常被媒體報導的災難或疾病的危險程度。
效用層疊:小概率事件、公共事件因媒體報導,放大某些極端可能,強調其可能性,導致人們越關注,越緊張。
舉個例子:以色列遭遇恐怖襲擊死亡的人數遠不及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多,但媒體報導的恐怖事件卻很容易佔領人們的心智並造成恐慌。
典型性偏好:人們習慣從事物中發覺和選取典型性樣本,而忽略背後的概率。
有這樣一個實驗,我們也不妨也自行測試一下。
說現在有一個人,在紐約的地鐵裡讀報紙,請猜測這個人是有博士學位呢,還是連大學文憑都沒拿到。
實驗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人會直接選擇了有博士學位這個選項。但事實是,從概率的角度來說,這個答案是不正確的。
這是因為在人群裡有博士學位的人比例是會很低的,而沒有大學文憑的人比例就高得多了。所以從數學的角度上,在地鐵上碰到一位博士的概率,比碰到一位沒有大學文憑的人的概率要低得多。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系統2沒有啟動做概率比對計算時,人們往往混略了博士在人群裡出現的概率問題,卻將讀報紙這一典型性特徵過分關注,這就犯了典型性偏好。
因果性偏好:人們會傾向於用虛假的因果關係去解釋他們認為不隨機的事件。
舉個例子:我們會忽視基礎比率,因為因果關係往往比統計學信息更具有說服力。
決策型偏見
後見之明:事實會讓記憶朝已發生的結果修正。
舉個例子:很多人聲稱「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前就知道這場危機不可避免」。
回歸均值現象:某項指標的表現過高或者過低後會自然回歸到平均水平。
舉個例子:即使飛行員在一次表現中突出,並不意味著下一次表現也會如此,大概率是會回歸平均值。
樂觀偏見:我們相信眼見為實,對已知的事物過度自信,我們還容易誇大自己預測未來的能力。
舉個例子:90% 的司機都相信自己的車技要高於平均水平。
前景理論:人們規避損失的願望強於獲得收益的願望。
舉個例子:人們損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於獲得100元得到的快樂。人們在確定損失時是會非常不理性的,這個時候通常都會做出賭一把的決定。這就是前景理論裡的損失厭惡;但當有非常確定收益情況下,人們又會趨向落袋為安而放棄追逐更大利益。這就說明人們在做決策或評估時一定是有個中性參照點。上述兩種決策因為人們的參照點不同,當面對的是糟糕的結果,人們更願意冒險;而參照點是已經是確定收益,那麼人們就只想穩賺而選擇規避風險。再舉一個評估的例子:比如你的老闆這個月給你發了1萬塊獎金,你不會馬上高興,因為你還要去看看其他同事拿了多少獎金,如果人家拿了3萬塊,你就必須想想自己哪裡出問題了。可是如果你發現只有你有獎金,心裡該是喜滋滋啦。
峰終定律:峰值與結束時刻的感受會是決定人們對該事件感受的關鍵時刻。
去年,我在電影院體驗了兩部關於生而無法養育的電影,一部是黎巴嫩導演的《何以為家》,一部是中國電影《找到你》。雖然這兩部電影都將社會弱勢群體在戰爭或傳統封建觀念下,目前仍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推到了公眾面前,可作為觀眾的我,卻收穫了2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何以為家》結局是監獄裡小男孩贊恩向法庭提起訴訟,狀告他的父母給了他生命卻不養育他,可最終卻迎來的是他母親親口告訴他,媽媽又懷孕了!
而第二部電影《找到你》講述的是一名常年承受家暴,甚至生了病兒慘遭丈夫拋棄的農村婦女孫芳,在無力回天讓自己的病兒得到救治後,報復性的去在醫院裡「奪走」她女兒床位的人家做保姆,在取得僱主信任後,偷偷將僱主孩子抱走。故事最後孫芳將孩子交還給僱主自己投海自盡,結束了自己不幸的一生。
事實上這兩部電影反映的都是懸而未決的社會不公現象。然而即便是整部電影過程曲折,主人公曆經磨難,只要有個happy ending,我們就能很肯定的認為這些經歷都是可以承受的。可是如果電影的結局是仍然延續殘酷現實,作為觀眾的體驗就會是痛苦和發人深思。
比起細水長流的幸福,人們會更偏向於短暫卻強烈的快樂,而且會因為結局而忽略過程。
好了,上面種種認知偏差和直覺缺陷可得出大腦思考機制在很多事上會自主帶偏我們,顯然我們是會高估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卻常常忽略隨機性事件。人類的絕大多數決策是來自情緒、視覺和單純的記憶,而非理性思考。下篇我們來聊聊既然人類常常非理性的思考,那麼有什麼辦法能規避這些認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