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

2020-12-13 閉眼看世界0

從別人那兒聽到令人驚奇的事實相比,你更有可能因為從自己的行為中發現驚人的事實而學到知識。

編輯

直覺和歷史記憶構造了理性思維的輸入數據,所以放下過往和成見,才能見本性。我們感受到的只要冰山一角,甚至是幻覺,而背後是無限可能,和無限的路徑。所以破執,是基於看見無限的可能性。

一本書,把日常生活中人的行為判斷,都找到了合理的歸因,但對於我來說,卻越來越困惑。

了解了這些又能怎樣呢,我的行事準則會改觀嗎?做判斷一樣會有自我偏見,購物的時候還是會鍾情打折活動,買奶茶的時候還是大概率去選擇中杯,判斷一個人更多的還是僅憑第一印象……

這種人性基因裡的固執,如何在頭腦中實時進行反人性的規避?

作者高屋建瓴,醍醐告誡:看看你們這些人類,所作所為,多麼的愚蠢。然後轉身望向天空,心裡尋思,上帝也許就是讓人類一直愚蠢下去吧。

太多太多的人都會鍾情表象而懶於去深度思考。或者囿於自己的眼光局限,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預估。

但是歷史的進程,一次次的偉大變革,難道都是深度的思考和理性驅使?

哥倫布要不是把地球的周長錯算成了1/20的長度,他未必會有在大西洋中一路向西航行去的勇氣。陳禕要不是在國內飽受排擠,感性驅使,冒著生命危險,西行取經,怎能成為三藏法師。

幸好,我們的基因決定了我們大多的行為都是感性的。這個世界如果都是絕對的理性,該是多麼的無趣和黯淡啊。

但知道這些知識後,起碼給我們一個全新的標的,去做出自己的判斷。

相關焦點

  • 《思考快與慢》:是什麼讓我們停止了思考?
    (關注公眾號,在後臺回復「思考快與慢」可獲得本書PDF)Lilian
  • 思考是有快有慢的,要做到未雨綢繆,我們需要慢思考
    思考模式,由依賴直覺,無意識思考的快思考。還有需要我們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得慢思考。決策質量的提高,有賴於慢思考彌補直覺快思考的缺陷。避免我們的種種偏見和失誤。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並不是完全理性的。我們的大腦天生懶惰,不願意多付出注意力。
  • 《思考,快與慢》:思考的使命:慢思想,快行動!
    重讀《思考,快與慢》的第一章,發現人的大腦存在著兩套系統:系統1和系統2。這一理論,是由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丹尼爾卡內曼教授提出。他認為,系統1是條件反射,出於人的本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快速感知與反應;系統2則需要調動大腦活動,在現在認知的前提下,進行有評估核算的運行。
  • 《思考快與慢》: 撥開迷霧看本質
    而《思考快與慢》無疑是一本能加快此進程的上等之作,丹尼爾·卡尼曼對很多日常中的思維誤區都有了很詳細的拆解剖析,幫讀者拆解觀念,並在概念之間搭建一個個認知節點,完善我們的認知體系。另一本同樣享有盛譽的同類書籍《學會提問》,也極力倡導理性思考,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更加全面的解析了思維偏誤的底層運行邏輯和大腦的做出決策的原理,而後者大都基於表象的剖析,更注重辨別能力的培養。當然並無明確的優劣排序之分,但如果大家對兩本書感興趣,我更建議先熟讀《思考快與慢》,這樣再去品讀《學會提問》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者直白的說收穫會更大。
  • 《思考快與慢》讀書筆記一
    打卡一:閱讀《自學是門手藝》8月31日*今日學習思考*第15章「拆解」,好書慢慢讀,反覆讀,直至內化成自己的直覺。無論學什麼,都有難點。所有的難點,事實上都可以被拆解為更小的單元。逐一突破全部完成之後,再把難點拼起來重新審視,就會發現,那所謂的「難」常常只是錯覺、幻覺—稱之為困難幻覺。
  • 快思考慢思考:像馬雲一樣有錢,也不一定能做好這些事?「DannyWiki...
    02 快思考和慢思考到底是什麼人性問題呢?這裡我們要引入一個概念「快思考」和「慢思考」,來自心理學家Keith Stanovich和Richard West首先提出:大腦中存在兩套系統進行「行為決策」,後來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Daniel Kahneman將理論延伸發展,稱為「快思考」和「慢思考」。
  • 改變對思考的想法——讀《快思慢想》
    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的《快思慢想》,回答了以上疑問。雖然思考是習以為常的事,但是人類並不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甚至覺得自己是懂的,但實際並清楚大腦作出決策的方式。書中通過大量的示例,和嚴謹的實驗推導,像我們展示了人類思考的方式。論證嚴謹,乾貨滿滿,是一本好書,值得反覆閱讀。
  • 「延遲策略」,極速時代的慢思考
    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書,叫作《慢決策》。稿件提供 | 韓焱精選編輯排版 | Eurus當今時代,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快速反應。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裡,我們時刻都能感受到時間的擠壓與催促。《慢決策》這本書的作者,世界頂級市場管理專家、華爾街金融暢銷書作者帕特諾伊認為,其實,「快」有快的弊端,「慢」有慢的智慧。對於決策者而言,「快」不一定是好事,「慢」不一定就是壞事,巧用「延遲策略」,反而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慢一點,就快了
    對孩子說話,語氣緩一點,慢一些,他能聽得更明白,說一遍就行;上課的時候,講得慢一點,清晰一點,學生就能懂得更透徹一點,講兩遍興許就可以;做家務的時候,速度慢一點,聽聽音樂,聞聞花香,也能做出五星級酒店的感覺;做報表的時候,慢一點,仔細一點,把每一個字符用你的目光欣賞一遍,就不會有返工的懊惱;
  • 《思考快與慢》:明白這三點,生活裡少掉坑
    以前還真沒想過,這太自然了,可是看完《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卻能讓我們多少知道一點,到底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的這些行為,凡事背後必有道理。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 ,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他開創了經濟學的重要分支——行為經濟學。
  • 吳凡誠:文案的慢和快!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這句話很多人知道,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理解,能做到的就更少了。這個又突然讓我想到了小學的一篇文章,《挑山工》,我不知道是不是叫這個名字了,講的是四川峨眉山的挑山工,一步步的看似很慢,但是作者總是發現不經意間,他們就跑到前面去了。其實我想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人生是有長度的,不是就那麼幾天,幾個月,是幾十年,你把這種慢放到這個時間長度上去看的話,其實你會發現,你能堅持這種慢,反而是一種非常快的方式。
  • 慢直播走紅後的慢思考:短平快時代的「慢力量」
    那麼,千萬人都在「監工」的慢直播,究竟有什麼魅力?雲監工背後都反映出哪些傳播學和社會學內在邏輯?本期從三方面提出問題並深入思考,希望從中得到答案。     慢直播與雲監工是一回事嗎?     首先,先簡單回顧下慢直播的發展歷程。
  • 金輝在連雲港的「快和慢」
    擺好陣勢以後出戰,這是打仗的常規,但戰法運用的巧妙靈活,全在於善於思考。 指揮作戰的高超技藝,在於靈活的運用戰略戰術,這其中的巧妙,就是根據實戰進行思考和判斷。 古人把戰略戰術當成一門藝術。
  • 《思考,快與慢》:破除無處不在的錨定效應,用這三招就好
    《思考,快與慢》一書深度剖析錨定效應背後的思維系統,教我們跳出認知陷阱,消除其對我們生活選擇的束縛,保持個人自主思考能力。兩種思維系統人的大腦中運行著兩套思考系統,它們各有千秋、各司其職,又相互作用。1856系統2、慢思考,遇到乘法計算題,我們從記憶中提取乘法相關知識,進行按部就班的運算,最終得出正確答案。運算過程是有意識且慢速,需要調動注意力進行大腦活動。
  • 【薦】快思慢想
    推薦書目:《思考,快與慢》作者:[美]丹尼爾·卡尼曼推薦人:Mabel "WYSIATI
  • 快節奏下的「慢生活」
    首先,要把自己從一個快節奏的狀態中調整到慢生活來,讓心致力於尋求更慢、更平靜、更能沉下來思考的生活模式。我採用了幾種慢生活方法:1、慢運動,它能消耗一定的體力,又不讓人感覺到很累,可以收穫心靈的寧靜和身體的健康,我們使用了慢跑、瑜伽、騎行;2、慢繪畫,它能讓人深思和熟慮,讓人體現溫柔充滿愛意,我們採納了柔和智慧正能量的卡通人物。
  • 科學需要慢一點還是快一點,人類需要時間思考
    他的團隊曾接待過一位來體驗無人駕駛車的記者,對方提出,能不能把無人車的系統,設計成不讓別的車插隊,「最快到達目的地」。「這是我們該做的事嗎?無人駕駛車,應該是最守規矩、最禮讓的司機。」趙勇感慨,「在中國過馬路,簡直就是人和車意志的博弈,到底是車先過,還是人先過?就看誰到最後一刻不得不停下來。」在搶道和穩妥之間,趙勇選擇了後者。
  • 越慢越快:媽媽慢一點,孩子成長才能快一點,留白思考是樂趣
    所以,怎麼回答才是幫助孩子思考和成長呢?首先,「慢一點」,允許孩子花費多點時間來消化,給孩子「慢慢來」的成長期。陪伴孩子探索世界是一種快樂的過程,願我們都不追求效率,多思考多輔助,讓孩子體會到理解是一種精神的快樂
  • 南通環球少兒國際英語馬少林:做教育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立足校內英文教育的良好補充,學校希望將藝術、自然科學、世界文化等跨學科內容和跨文化交流、獨立思考、解決問題、項目協作等技能融入英語學習,與國際視野接軌,以培養真正面向「未來的世界小公民」。教務管理上,學校也「配得齊全」。第一間校區開設沒多久,馬少林就牽頭引入了「校寶學校管理系統」。
  • 《思考,快與慢》-錨定效應
    這一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最可靠也最穩健的結果,即估測結果和人們思考的結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一旦你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錨定效應。(101頁)人們的判斷明顯受到沒有任何信息價值的數字的影響。(102頁)兩個不同的機制共同作用產生了錨定效應,即一個系統對應一個機制。錨定有一種形式,即它是在進行刻意調整時發生的,這也是系統2的一種運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