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中人眼中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從蕭紅、葉問、晏陽初到範徐麗泰……

2021-02-07 梓蔭山下



第一次聽說這個詞:聖士提反。太陌生,以至於一轉身,又記不住它的名字。然而,在這所學校呆了短短的一天,我們記住了這所學校和它的名字。因為那個寫過《生死場》《呼蘭河傳》和《商市街》的作家蕭紅,1942年1月22日,蕭紅在時為臨時醫院的校園裡寂寞謝世,年僅31歲,其一半骨灰埋葬在校園花園的一顆樹底下,它腳下是著名的淺水灣。

著名「雨巷詩人」戴望舒1944作《蕭紅墓畔口佔 》: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


24日(2017年4月)早晨,鎮中師生從青年營地出發,開啟了一天的聖士提反(St. Stephen's College)之旅。

行過蜿蜒的山間公路,鎮中師生抵達了綠樹掩映著的聖士提反書院,受到了對方的熱情招待。聖士提反書院校長楊清女士向鎮中師生一行致歡迎詞,並對書院進行了簡單介紹。金洪森校長助理致答謝詞。



香港聖士提反書院建於1903年,是一所基督教著名直資中學,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女校、名校之一。書院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東頭灣道22號,依山傍海,風景優美,佔地面積約150,000平方米,為香港面積最大的一所中學,它的面積比香港迪士尼樂園還大,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實屬罕見!亦是香港少數寄宿學校之一。學校多座校舍被列為歷史建築。該校辦學歷史悠久,歷史古蹟眾多,致力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技能、良好品德及廣闊國際視野,曾享有東方伊頓公學的美譽。



聖士提反書院為香港114間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之一,除中國語文、中國歷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普通話、美術、音樂及體育外,其餘所有科目均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教學及課餘活動豐富多彩,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資料中了解到,著名影片《葉問》的主人公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1917年18歲曾於此入學。中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先生於1913年也曾在此入學。


校舍分為主樓、金禧樓和徐大統樓。金禧樓1923年開建,1928年建成,樓高四層,呈米白色,斜尖的黑色屋頂為其標誌。該樓已被香港政府列為法定古蹟。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還有一座徐大統教學樓。徐大統(1902--1982)是民國時期上海著名的企業家,人稱」造紙大王」,浙江鎮海人。1949年舉家遷居香港,他還涉足銀行業,曾經是大新銀行的大股東。徐大統的個人香港車牌為HK1000,比較牛氣。

內地人士對徐大統也許比較陌生,但他有一個女兒,名曰範徐麗泰,無論內地還是香港,卻是街知巷聞,大名鼎鼎。範徐麗泰就畢業於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她是該校知名校友,亦是校董。範徐麗泰曾任香港立法會主席,現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及其常務委員會成員。



和鎮海中學百年歷史,百年文物一樣,書院內部,文物星羅棋布。


《聖士提返書院文物徑》 聖士提反書院是香港少數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學之一。在我們的校園,有為數不少由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的一至三級歷史建築。這些歷史建築如馬田宿舍、東西翼宿舍、舊實驗室及小屋等,現在仍被使用作宿舍和教職員宿舍。這些傳統的西式建築物,有著殖民地建築特色,在香港其他地方已較少見到。 文物徑連接著校園內數個歷史建築物及遺址,他們都是學校發展的見證。整個文物徑共有九個文物點。這些文化遺物都是書院的寶貴財產。它們不單是留給書院學生的遺產,更可推而廣之給全港學生學習。書院成立文物徑的目的,是因為我們相信聖士提反書院有一個使命,就是要提高公眾對文物的重要性的關注。






聖士提反的老師和學生代表向大家分享了該校的特色項目I-工程。同學們自主進行科學研究、創意發明,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用科技的力量做出改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大家學習。

接下來,鎮中師生分成五個小組,觀摩了聖士提反的課堂,與老師進行了課後小組研討,深入體驗了香港教學的特色,加深了兩校友誼。

午餐後,在引導員同學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聖士提反的文物徑——面向大海的百年大樓、見證二戰的圖書館、幽靜肅穆的小教堂……



同為百年老校,我們和聖士提反一中一西,差異顯著的同時也存在著共性。校長與學生代表分享時,我更多的是佩服和學習,而觀課後的自由討論時間,則在輕鬆的交流中帶來更多的啟迪。

我們小組觀摩的是初一的英語課,課後由授課的女老師和副校長與我們交流。她們倆都不會普通話,於是我們被「逼」得說起了英語。儘管有時詞不達意還附帶指手畫腳,但也著實聊得開心。從課程設置到升學方式,從學習情況到香港生活,我們和老師一起吐槽文言文是兩地中學生共同的難題。末了老師開玩笑說:「這恐怕比你這學期說的英語都要多了。」仔細一想,還真有可能。

聖士提反的師生代表向大家分享了該校的特色項目I-工程。同學們自主進行科學研究、創意發明,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用科技的力量做出改變。他們的學生還應邀參加了微軟 Build 開發者大會。


鎮中師生們親身感受了聖士提反書院歷史薰陶下濃厚的文化氛圍,社團講座,師生交流、聽課……最後,聖士提反代表向鎮中師生贈送紀念品,雙方將美好回憶定格在大合照中,並期望今後有更進一步的交流。同學參觀感言:

和我們鎮海中學被稱為「最適合中學生讀書的地方」一樣,在聖士提反書院的「森林花園」中,面對各種花草和大樹,環境幽靜,常常能看到雀鳥和松鼠,曲徑通幽。閒坐花園,沉思冥想,閉目發呆,萬事空靈。

相關焦點

  • 遲子建:尋訪蕭紅,在碧海藍天處
    香港淪陷,為安全計,端木蕻良將蕭紅的骨灰分裝在兩隻花瓶中,一隻埋在淺水灣,如戴望舒所言,臥聽著「海濤閒話」;另一隻埋在戰時臨時醫院,也就是如今的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一棵樹下,仰看著花開花落。我三月來到香港大學做駐校作家時,北國還是一片蒼茫。看慣了白雪,陡然間滿目綠色,還有點不適應。我用晚飯後漫長的散步,來融入異鄉的春天。
  • 香港聖士提反女中擱置向港府轉直資學校申請
    原標題:香港聖士提反女中擱置向港府轉直資學校申請
  • 花200萬走「VIP」通道,只為入讀香港聖士提反附小!
    據學校官網信息,家長或贊助人如想參與小學定期票據計劃,可購買由聖士提反基金有限公司(「基金公司」)所發出的為期12年期無利息、不可更改、不可轉讓及無擔保的票據。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是全港唯一一間有寄宿的小學。現有宿舍為小六學生提供為期一年的住宿訓練,而直屬的聖士提反附屬中學,同樣要求學生接受住宿訓練。
  • 《葉問4》這種對葉問的過度神話是否合適?這真能給人精神支撐嗎?
    葉問是一位廣東詠春拳拳師,師承陳華順,梁壁。下面咱們看一段資料:葉問幼年天資聰穎,然體弱多病,佛山詠春拳宗師梁贊的弟子陳華順租用葉問家宗祠設館授徒,葉問便有幸拜陳華順為師,學習詠春拳術。陳華順中風病逝後,葉問隨師兄吳仲素苦練三年。翌年,葉問奉其父命來港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在此期間,認識梁贊先生之子梁璧,並隨梁璧修練詠春拳術。1949年,57歲的葉問離開佛山赴香港定居。此後二十多年裡,他先後在港九飯店職工總工會、九龍汝州街、李鄭屋村、通菜街等地設館授徒。葉問在社會上和武術界很有威望,跟其習武者遍及社會各階層,其中不乏外國留學生。
  • 香港抗議者中,出現了最令人齒冷的群體!
    唯獨在香港,亂港分子生怕事態逐漸平復,遂叫嚷「勿放棄抗爭」,在8日、9日煽動香港大學、專科甚至中學學生在校門口拉人鏈,抗議已經被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的「修例」,要求特區政府回應所謂「五大訴求」。在人鏈當中,出現了最不應該出現的人群——臺灣殺人案遇害女生潘曉穎母校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學生及校友。
  • 分享 | [和雅教師] 聖士提反,聯結杭港的教育之行
    2016年12月中旬,我校楊雪老師和毛夏婕老師赴香港聖士提反書院附屬小學進行了為期14天的學習交流活動,成為了教師境外浸潤式研修的首批受益者。開啟了杭州到香港的教育專列,聯結了採荷二小與聖士提反的教育共享。"百科裡的「聖士提反」"
  • 【人物】民國才女之蕭紅
    1927年(民國十六年),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現為哈爾濱市第六中學、蕭紅中學)就讀。蕭紅喜歡文學和繪畫,在校刊上發表過署名悄吟的抒情詩。 1928年(民國十七年),哈爾濱市學生維持路權聯合會發起反日護路遊行示威活動,即「一一九」運動。蕭紅參加遊行,主動擔任宣傳員。
  • 蕭紅中學校園尋訪記
    在許多關於蕭紅的傳記文學著作裡,都提到一個地名:郵政街106號。這就是當年蕭紅讀中學的」哈爾濱東省第一女中」的舊址。三十二年前的1988年,我曾以作家的身份對這所學校進行過一次探訪,目的是對蕭紅的求學經歷進行一些了解。
  • 蕭紅:一生依附男人,一生總被辜負
    果然,她的作品一度備受冷遇,反而是她三十二年短暫人生中「叛經離道」的私生活,讓好事者津津樂道。她,就是當代女作家,蕭紅。那年,「五卅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呼蘭縣中學聯合會發起遊行示威、募捐等活動,支援上海工人、學生們的鬥爭。當時的蕭紅,就表現出了對反帝反封建運動的熱情和積極,她不但剪了辮子上街遊行、參演話劇,還主動和同學一起到有錢有勢的「八大家」募捐。這一舉動,讓少女蕭紅引得眾多關注的同時,更是為家族帶來許多非議。
  • 詠春的起源,它又是怎麼發展傳承的,又是怎麼傳承到葉問和李小龍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詠春拳源自川滇邊區,流行於福建,而揚名於廣東佛山,但是由於文字資料的缺乏,有關詠春拳的歷史只在群眾中口頭流傳,再則就是野史小說的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說法就互有出入,故有關詠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
    晏陽初在1943年和愛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評選為「現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晏陽初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或者1955年晏陽初被《展望》雜誌評為「當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晏陽初得到裡根總統的高度評價等等。所得獎項受到別有用心之人的「質疑」。1917年晏陽初在當選耶魯華人協會會長期間,結識了紐約華人牧師許芹的女兒許雅麗。許雅麗1920年來到上海,在女子體育師範任教。
  • 歷史上真實的葉問是,富二代,抽大煙,拋髮妻
    當時的葉問,雖然是個富二代,不過其貌並不揚,又矮又瘦,這從一些老照片中,我們依稀仍然能夠窺見葉問當年的樣子。 即使成年之後,葉問留下的照片,仍然讓人難以聯想到「武術宗師」四個字,鬚髮不盛、笑意慈祥的樣子,與想像中仙風道骨的一代宗師相去甚遠。
  • 他毅然迎娶已懷孕的蕭紅,最後反被罵負心漢
    也是在與二蕭同吃同住期間,端木開始意識到:二蕭的關係並不好。  蕭軍大男子主義,對細節從來不看重,但他卻極其自尊要強,在蕭紅越來越紅的當時,蕭軍卻對蕭紅大潑冷水,記者出身的蕭軍說得最多的便是「蕭紅的作品缺深度,沒什麼看頭」。  而在平時的討論中,蕭軍也經常鑽牛角尖甚至多次與蕭紅因觀點不一而爭執。
  • 晏陽初:到民間去
    「人人皆以為堯舜」,晏陽初決心教華工識字,他用白話文形式編寫《華工周報》,每天授課。期間,他曾收到一封華工來信,信中稱他為——「晏先生大人」:你自辦報以來,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你的報太便宜,恐怕以後不久會關門,我願把戰爭中存下的365個法郎捐給你辦報。 這封信幾乎改變了晏陽初的一生。
  • 晏陽初
    四川巴中人,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是近代中國平民教育的先驅。
  • 探訪香港聖士提反書院的抗戰記憶:見證日軍暴行
    【解說】說話的男孩是香港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的導賞員梁君鴻。從2008年開始,聖士提反書院就推行文物徑導賞服務計劃,由該校的學生向市民和訪客介紹這座擁有百餘年歷史的香港名校。   聖士提反書院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半島,於1903年成立,是香港少數擁有百餘年歷史的中學之一。
  • 蕭紅:泥濘中掙脫出永恆的春天
    對於年僅十幾歲的蕭紅來說,只要能夠活下去,不被餓死,就已經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畢竟她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啊。汪恩甲很喜歡蕭紅,在找到她之後,他儘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幫助蕭紅。而蕭紅,她逃婚的主要原因也並不是因為汪恩甲這個人不好,她只是不想自己的婚姻就這麼被包辦。在兩人的相處之中,很快,蕭紅就回心轉意了,她願意嫁給這個男人。
  • 先生晏陽初:到民間去
    沒有錢,但是那個時代有的是理想主義和熱忱,教員都是義務,長沙和一百多位義務教員中就有青年毛澤東。現在外國人寫毛的傳記,說就是在那個時候毛澤東受到了晏陽初的影響,開始覺悟要真正地打到民間去,而且方法要簡單、要經濟、要實際。
  • 《葉問4》65歲擊敗美國兵頭!真實的葉問有這麼強嗎
    因為葉問1949年去香港投靠表姐時,換取身份證將自己改名葉溢,而且虛報生於1893年,其實葉問是出生於1899年。儘管這麼說,葉問系列電影還是給人太誇張的感覺。《葉問1》發生於1936年,葉問這個時候37歲,和電影裡的葉問形象比較符合,但問題出現在《葉問1》中葉問的大兒子葉準和《葉問2》中的葉準竟然看起來差不多大,要知道《葉問2》已經發生於14年之後,葉準竟然沒有長大。
  • 富二代,和黃飛鴻同鄉,葉問確有其人,「我要打十個」是這麼回事
    小夥子名叫李振藩,他剛剛和人打架,才落得這個樣子。但他下跪認錯並非因為和人「滋事」,反而是乞求師父再收自己為徒,決心一心一意學習詠春。堂上的師父正是一代宗師葉問,事情的起源還得從不久之前講起。來到香港後,葉問開辦武館,教授詠春,收徒謀生。他的好友李海泉帶著年紀只有16歲的兒子李振藩來到武館,請求拜師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