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日又現!高雄改名100年文化符號,用的是日據時期的市徽變形字

2021-01-07 海峽導報

今年是高雄從「打狗」改名一百年,高雄市長陳其邁7日上任後首度赴議會做施政報告,簡報封面上的「高雄一百」符號也引發外界議論。文化局長王文翠隨後也透過臉書說明,這是高雄一百的主視覺,源自副市長史哲創意,從歷史元素髮想,取材自日據時期高雄市徽,結合「百」字字形變型而來,還說要「讓人一眼感受『高雄一百』的概念,感受高雄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性格。」

王文翠今透過文化局臉書指出,市長陳其邁上任後請各局處恢復辦理「高雄一百」活動,讓市民多了解高雄城市發展歷史與未來願景,也要文化局研擬「高雄一百」主視覺,為此文化局從高雄歷史出發,找到日據時期昭和4年(1929年)曾辦理的高雄市徽徵選,由此發想與延伸。

而為「高雄一百」系列活動,文化局表示與設計師從日據時期市徽出發,著眼高雄歷史、結合「百」字字型,輔以圓形設計,發展出「高雄一百」的主視覺,不論直式或橫式的識別組合形式,都能一眼感受的「高雄一百」的概念,作為輔助圖案的D,則是表達「高雄一百」的啟動,選定大地綠、熱情紅、民主黃、鋼鐵灰等四種標準色,象徵獨屬於高雄的印刷四分色。

文化局也預告,即起將推出延續一整年、主題為「高雄一百」的策展、論壇、個人生命史溯源行動、城市記憶募集行動、刊物出版、文創小物、高雄城市博覽會等,盼能透過此次機會讓所有高雄人、臺灣人都能了解高雄的城市發展歷程,一起寫自己的歷史、說自己的故事。

綜合臺媒報導

相關焦點

  • 暢遊高雄~高雄景點推薦
    交通公交自高雄火車站前搭1、2、60、88路市公車,至監埕圓環轉搭99路,於西子灣下車,但該班次較少;或搭1路市公車,在中山大學站下車。自駕沿鼓山路往西子灣方向行駛,遇臨海二路右轉直行即可到達西子灣風景區。小貼士:西子灣防波堤近外海處時有瘋狗浪,遊客禁止至防波堤前端遊玩。
  • 高雄愛河
    高雄愛河 2008年06月30日 21:02 來源:中國臺灣網   愛河最早稱為 「打狗川」 ,高雄因平埔族的馬卡道族的刺竹文化而稱打狗;在日據時期,日人嫌打狗名字不雅,於1920年將打狗更名為高雄,1924年升格為高雄市,故稱愛河為 「高雄川」 ;自1908年基隆到高雄的火車全線通車後,日本政府開始以三期的築港計畫,所以當地人又稱 「高雄運河」 。
  • 舌尖上的徽茶,品味徽州文化
    4月12日,第五屆太平猴魁非遺文化節在黃山市舉辦。八脈君注意到黃山市全網熱度一度「扶搖直上」。太平猴魁是高端徽茶的代表,中國歷史名茶之一,曾在2004年國際茶博會上獲得「綠茶茶王」稱號。但是,千百年來廣袤中原大地戰事不斷、社會動蕩,使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受到很大影響,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受到阻障。安徽省尤其是皖南歷代戰亂較少,社會相對穩定,安徽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自北向南,潛移默化、相互交融,保留和傳承了中華文明的主流文化。而徽茶文化在整個安徽文化,尤其是徽州文化中佔有顯赫地位,是徽州文化中的優秀文化。
  • 1964年9月10日,陝西14縣市在這一天改名換姓
    在這一大背景下,掀起了一波由繁到簡的城市改名浪潮,其中陝西省有14個縣市因之改名,數量位列全國之冠。 1958年12月1日,根據國務院調整縣市規模的通知,撤小縣並大縣,郿縣被撤銷建置併入周至縣。1961年9月,周郿分縣,恢復郿縣建置。 1964年9月,依據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和上級通知,將「郿」字改為「眉」,從此遂為眉縣。
  • 程朝雲:大陸學界有關日據時期臺灣經濟與社會文化問題研究綜述
    翁偉志以臺灣基督教長老會為中心,按臺灣人民抗日鬥爭活動的階段進行分期,分別考察基督教會的政治態度與政治立場,指出基督教會自日據初期就置身於中國人民的抗日運動之外,並逐漸認同日本人的統治,乃至甘願為日本人所用。他同時指出,日據時期以長老會為中心的基督教會無法融入臺灣主流社會,與臺灣教會的「本土化」水平不高有很大關聯。
  • 臺南市市鳥、市徽與市花 - 中國臺灣網
    緣起:   臺南市政府自2005年10月24起至11月7日止辦理2005年臺南市鳥選拔票選活動,期間藉由助選文宣比賽、小學舉童才藝競賽及臺江生態文化季等活動的推動,由臺南市市民票選心目中代表臺南市的市鳥
  • 于濤:市長成文化符號,馬屁連天
    山西省正在評選十大文化符號,活動3月15日啟動,目前暫時排在第一位的是太原市長耿彥波,第二位是由太原晉祠博物館報送的晉祠。此外,還有山西大院、晉商、黃河、關公、老陳醋等。(6月24日黃河新聞網)   百度搜素文化符號,給出的解釋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獨特文化的抽象體現,是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和形式。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清治臺灣時期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日本強索臺灣,中國只能將其割讓給對方。從此,日本佔領臺灣50年之久。日本將臺灣建設成一個供給糧食的基地,也是南進太平洋的前哨站。日本這50年的治理,將剛剛踏入近代的清領臺灣,發展成了一個幾乎完全被日本同化的殖民地。日本治理臺灣的時間長度,只有清代治理臺灣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臺灣留下的烙印,卻是非常深刻。
  • 打狗更名高雄100周年「百選百饌」在地好味道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今年適逢打狗更名高雄100周年,高市觀光局舉辦100「高雄100百選美饌」活動,5日公布美食評鑑團黃金陣容,經海選有逾250家店參與,分為老味及夜市兩組,將選出最具代表的100家在地美食,預計7月對外公布,並製作成美食指南,提供遊客按圖索驥,品嘗舌尖上的高雄好味道
  • 煙臺十大文化名片、100個文化符號出爐
    啟動儀式上,煙臺十大文化名片、100個文化符號出爐,煙臺文旅100顆「鮮美之星」消費品牌和煙臺100慢休閒打卡地也同時發布。  煙臺十大文化名片、100個文化符號出爐  啟動儀式上,旅遊、生態、城市地標、地理標誌、工業旅遊、物產、美食、非遺、膠東紅色文化、道教文化為代表的煙臺十大文化名片揭曉,同時發布了人文景區、自然風光、文化印象、文化遺址、特色物產、歷史名人、特色美食、多彩非遺、地標建築、場館街區10大類100個文化符號。
  • 高雄:一個海港城的文化復興之路
    更讓臺灣民眾始料不及的是,進入本世紀的第一年,臺灣政治版圖發生變化,自1945年以來一直是國民黨「執政」的局面被打破,民進黨成為幾十年來唯一一個國民黨之外的「執政」黨走向臺灣政壇。   而民進黨的上臺預示著臺灣島內政治生態從此將走向多黨輪流執政的現實時期,民進黨的上臺,同樣也預示著臺灣經濟發展從此將步入一蹶不振的政黨惡鬥格局下的「悶經濟時代」。
  • 刻在青銅器上的古老族徽:商周「氏族銘文」
    商代的銘文大多字數較少,一般只有幾個字;而西周時期的銘文字數有了明顯增加,出土的周宣王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 字,是迄今最長的青銅器銘文。這些銘文內容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禮儀等方面,以敘述王室的祭祀、戰爭、賞賜最為常見。
  • 臺灣日據時期的「離島寫作」與「歸岸之響」
    [關鍵詞]臺灣文學;日據時期;離島寫作;歸岸文學   一、離島寫作——「流散美學」(Diaspora aesthetic)現象   臺灣日據時期,有許多作家離鄉背井,在外地創作了為數可觀的文學作品。1914年(民國三年),臺灣北部礦業界巨子顏雲年、顏國年兄弟新居環鏡樓在基隆落成時,柬邀全省詩人,在其新居舉行擊缽吟會,參加者有100多人,許南英也從廈門歸臺,被邀請主持詩盟,「與會者乃議輪值舉行聯吟大會,日據時期吟風之盛,可謂此為契機也。」2   黃宗鼎(黃彥威,1862-1954)1895年曾與汪春源、羅秀惠、葉題雁、李清琦等向都察院上書,抵制割臺之議。
  • 陝西這兩個縣擬改名
    ,通過網上徵集城市名稱、走訪徵集城市名稱、聘請專家對城市名稱進行論證等方式共收到城市名稱建議100多條,排前5名的城市名稱包括郿塢市、眉州市、太白山市、眉陽市、眉城市。在五個備選城市名稱中,郿塢市名列第一的原因,除了「郿」字本身就是專門為眉縣所專用的地名。而「郿塢」是三國時期因董卓而來的典故,據《後漢書·董卓傳》:東漢初平三年, 董卓築塢於郿 ,高厚七丈,與長安城相埒,號曰「萬歲塢」,世稱「郿塢」。塢中廣聚珍寶,積穀為三十年儲。自云:「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後卓敗,塢毀(故址在今陝西省眉縣東北)。
  • ──帶你看臺灣遍地開花的媚日遺蹟
    2013年10月,民進黨主政的臺南市教育局長鄭邦鎮甚至在市議會答詢時宣稱:「臺灣『光復』節是臺灣的再『淪陷』日」。這就是現今臺獨人士對臺灣光復節的標準態度。當中國視角的「光復」被臺獨視為「淪陷」(失陷),則臺獨心裡的「光復」當然就是「恢復日據」──即使事實上無法把日本殖民政權請回來,也要在心態上徹底認同日本。
  • 蔡英文不讓講「九二共識」 韓國瑜:九二汽油乾脆改名?
    來源:中國臺灣網中國臺灣網1月7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高雄市長韓國瑜選前選後都把「九二共識」掛嘴邊,不過,近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要大家不要再談「九二共識」。韓國瑜6日表示,在臺灣一國兩制不能講,九二共識也不能談,他無奈地說:「九二無鉛汽油,要不要也乾脆改名?」
  • 韓國瑜:高雄從未這麼重要「等了100年才變重心」
    中新網1月25日電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灣高雄市長韓國瑜24日晚間出席晚宴,在致詞時與大家分享道「現在全臺灣、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高雄」,過去主要重心都在臺北,高雄從來沒有這麼重要,「我們大概等了100年,才等到高雄變成全臺重心!」
  • 日據時期的臺灣用過舊年來抗日?從節慶生活反映臺灣人的文化抵抗
    從清末至今,臺灣歷經不同政權,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在日據政權壓力下,選擇迎新曆年或舊曆年,也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難題與文化抵抗策略。本文以 4 名臺灣仕紳為本,從他們的日記一起來回顧,以前的臺灣人都過哪個年?又是怎麼過年?清末到日據,一個年變兩個年「5、4、3、2、1,新年快樂!」
  • 甘肅臨夏擬改名河州 地名更變要考慮什麼
    據當地政府官方網站消息,日前甘肅省臨夏市擬改名為「河州市」,現公開徵求意見建議。此事一經曝光,便在網上引起不小的爭議。其實,臨夏市要改名的話題,已在坊間流傳很久,而且今年6月,當地還組織召開了臨夏市行政區劃名稱變更調研座談會,對此進行研討。
  • 用藝術打造國家文化符號
    原標題:用藝術打造國家文化符號有效地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智慧和文化是需要我們去深度思考的問題,而西方要了解中國的文化也不能望文生義,需要深入體驗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大型藝術品《絲路金橋》成為論壇主會場唯一的景觀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