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精闢總結出陰陽怪氣的特點,把這個梗提純成現在的「不會吧不會吧」。
首先要靈活運用反問語氣,營造一種「不同意我觀點的都是異類」的基調;
問號的功力不容小覷,它能同時代表好幾種心態變化也能被解讀千萬種情緒。比如,葛軍編寫高考卷子時大喊:「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吧?」 236 個同學的解讀就千人千面。
不會了不會了不會了
再來,陰陽怪氣句式的精髓在於重複,通過重複來強化這種異類感。你試一下念兩次對比一下就懂了,類似「你真的不是人,你真的不是人」的感覺,達到一招使人內出血的效果。
最後是注意使用場景。一般來說,陰陽怪氣學家大都學不會《邏輯學》,因為只有沒邏輯,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並讓對方無法辯駁。
比如網友總結的「每日學會一點失業小技巧」,關鍵就是得把自己置身在外,然後曲線殺人:
在「不會吧不會吧」,這個句式在小眾圈剛開始傳播的時候,大夥其實玩得挺解氣的。
但當一個梗被玩爛以後,不管原意多簡單,都會被傳播的噪音吞噬。
拿「您」舉個例子,當反諷意味極強的 「寧配嗎」 破圈以後,多少純情少女當作是賣萌可愛的梗來用,最後語義變得不倫不類,不受待見。
在「寧配嗎」出圈後,還有各種「不能好好正確吐字」的梗也火了一下。要是有人不解風情問「為什麼你不能好好說『讓我看看』,非要說『讓我康康』」的時候,大機率會獲得另一份諷刺 ——
「不會吧不會吧,集美,你該不會連這個梗都不知道吧」。
最討厭別人喊我「集美」了
院辦為了死死握住潮流的衣角,不僅加入了各種村網通小組,還要每周複習揣在褲兜裡的縮寫指南,但現在,我只想擁有一本《陰陽怪氣識別手冊》。
幾個月前,有一說一還是陰陽人在準備攻擊對方時,怕誤傷路人的提示詞,現在所有人在發表自個兒不成熟觀點的時候,都愛帶上一句有一說一,確實,或者縮寫 y1s1。
當「有一說一、確實」 不再是平心而論,又變味成嘲諷以後,我甚至不知道「確實」後面跟的,可以隱喻多少內涵。
同理,微博表情裡的狗頭表情,從前表示「友軍」「狗頭保命」的意思,在各種濫用以後,不科學統計起碼有 33.5% 的網友覺得這是抖機靈的意思,還有 16.5% 的人得了狗頭保命厭惡症,不管保誰的命,噁心到路人傷及無辜了。
回到正題,院辦之所以這麼討厭「不會吧不會吧」的梗,一是因為,說話的人姿態擺得太高,以「該不會只有我覺得」來刻意提高自己所謂的獨特見解,擺出一副「全世界只有你不知道」的惡俗姿態:
圖源微博:問號哥哥的粉絲投稿
時間倒退回去年,跟「不會吧不會吧」如出一轍的還有,懟天懟地懟空氣的王思聰,用「都 9102 年了,還有沒有 ...?」的句式懟人,跟「不會吧不會吧」一樣膈應人:
何不食肉糜的經典案例
二是因為,這個梗出圈,被濫用後形成的氣氛讓人窒息。
每十個人發言,就一定會有人把「不會吧不會吧」帶上,不管合適不合適。
打開微博,前面一條還是諷刺「不會真有人覺得道歉就可以解決問題吧?不會吧不會吧?別來噁心我了 」,換個平臺會看到朋友圈有人自嘲「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只有我一個人到現在還沒找到工作吧」,過個幾秒,甚至可以在推文裡看到連天氣播報也用上這個句式「不會吧不會吧,不會還有人不知道明天要下雨了吧?」
就算退網,在現實生活的早晨 9 點開始,就容易猝不及防地被拿掉 first blood,從衣食住行到行為八卦,「不會吧不會吧,你還在說不會吧」 ……
已經管不得存不存在陰陽怪氣,聽多了,都挺煩的。
現在「不會吧不會吧」,已經徹底脫離了玩梗的本身,而成為一句毫無意義的口頭禪。
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梗被濫用最後消亡,也是它的本命。
我們在瘋狂重複玩梗的時候,實際追求的,是一種群體認同和群體歸屬,表達「我跟你在用同一個圈層的語言,我們是一夥的。」
所以玩梗用梗,是一種快速跟其他網友精神連線的工具。
但忘了一個前提,這絕不適用於玩陰陽怪氣的梗。
或許還在享受「不會吧」帶來爽感的網民,還沒體會到陰陽怪氣後遺症帶來的絕望,反正院辦們是挺受不了的。
現在只要聽到「它不香嗎?」、 「不是吧,阿 sir」、「呵呵」、「寧」、「親」等等,都得反應半天他是不是搞諷刺,就算不是,也有被冒犯到。
我跟天才最靠近的一次,就是我們都希望有人可以在身後高舉一塊「諷刺」的提示牌。
除了生活中容易誤解和被誤解,陰陽怪氣帶來更可怕的後果還在於,我們再也沒法用原來的含義來說話了。
我們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來代替原本兩個哈就能表達的情緒;我也已經忘記小學一年級,給 QQ 網友發送「/可愛」時的心情,不敢跟長輩講「您覺得呢?」,甚至寫稿時是否用省略號也要糾結半天。
在一個陰陽怪氣梗被玩壞的同時,我們還失去了一種精準表達情緒的詞語和表情,這才是最讓人不舒服的地方。
最後,你對說「不會吧不會吧」的人持啥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