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同志以惠民利民為出發點,做出建設「數字福建」重大決策,開啟了福建省信息化建設新篇章。在「數字福建」藍圖中,醫療作為重要的惠民領域被納入。早在2001年,「數字福建」建設示範區——福州鼓樓區的居民便可通過網際網路,利用12345便民呼叫中心完成線上掛號,創我國先例。如今,在數位技術的推動下,福建已經成為我國「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的一顆明珠。
在4月22日召開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作為「數字中國」的起點,「數字福建鼓樓示範區」依舊引人注目。其中,健康之路(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康之路」)圍繞社區智慧健康服務的平臺和一系列產品,展現的正是目前福州市鼓樓區居民們日常數字生活的一部分。
「目前,鼓樓區的居民,通過數字平臺,基本實現了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 健康之路董事長張萬能表示。在現場,利用智能體徵檢測設備,工作人員為記者檢測了血壓、血糖等健康數據,屏幕的另一邊,鼓樓區軍門社區的家庭醫生查看了數據,並做出詳細的醫囑。
(工作人員現場為遊客檢測體徵)
據了解,2001年5月,福建省政府將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福州鼓樓區確定為「數字福建」重點項目建設示範區,讓它成為我國最早發力公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的地區,由此催生了利用至今的「鼓樓12345」。
當年,張萬能在全國範圍內最早利用網際網路把醫院、醫生和患者連接起來,開啟「掛號通」預約診療服務,項目隨後納入當年福建省委、省政府「百件實事網上辦」工程和12345政府便民熱線服務項目。這開啟了他十八年的醫療健康與信息技術行業創業歷程,也讓他成為「數字鼓樓」的先行者。
(智能監測終端)
在「掛號通」的基礎上,健康之路對「網際網路+醫療」的探索與實踐不斷深入,如今已發展成合作醫療機構已超過10000家:三級醫院超過1300家,社區醫療機構超過8000家,醫生超過80萬名,藥店超過5萬家,累計服務人群超過5億的全國最大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之一。
十八年間,健康之路先後打造了「宜昌模式」(網際網路分級診療)、「廈門i健康模式」(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平臺)、「上饒模式」(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及大數據中心)、「鄲城模式」(網際網路慢病管理)、「小薇大藥房」(網際網路藥事服務)等典型應用樣板。其中,「廈門i健康模式」 備受認可,於2017年被國家衛計委定義為全國5大家庭醫生籤約模式,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如今,作為「數字福建」先行先試的示範窗口,「數字鼓樓」以「網際網路+健康服務」為理念的智慧健康服務產業中,也囊括了健康管理、健康設備應用、移動醫療等多個方面。通過對數位技術的充分利用,鼓樓區的居民充分享受了技術的便利,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籤約等政策落地均走在了全國前列。
「數位技術,關乎國運,更關乎民生。」張萬能表示,在當下「健康中國」國家戰略下,人民健康被放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需要政策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需求的「三輪驅動」。利用網際網路可以打通醫療資源和信息的大動脈,數位技術的進步對「健康中國」戰略落地的巨大推力正日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