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生活服務到城市運行 智慧城市深水區需更多「智理」應用
智慧化技術在教育、醫療、出行服務等部分城市生活服務方面正越來越普及,如何深入賦能城市「智理」,正成為下一步智慧城市發展建設的熱點。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數據和應用場景的開放程度至關重要。《中國開放數林指數》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51.61%的省級行政區、66.67%的副省級和24.21%的地級行政區已推出了政府數據開放平臺。
政府數據和應用場景開放對於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意味著什麼?開放態勢如何?側重點發生了哪些變化?日前,南都科創工作室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建設專家對話專題報導。專題報導第三期,南都科創記者就以上問題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楊志偉進行了訪談。
專家對話關鍵詞:應用場景開放;智慧城市應用趨勢;產業網際網路+融合應用。
南都:就您的觀察來看,近一年來政府數據開放和應用場景開放的程度有何變化?
楊志偉:從《中國開放數林指數》公布的數據來看,政府數據開放的力度是不斷加大的。截至到2019年底,廣東、山東、上海制定了專門針對數據開放的地方標準,上海出臺了我國首部專門針對數據開放的地方政府規章,另有八個地方出臺了專門針對數據開放的規範性文件。
從數據開放的數量來看,開放的總量大幅增加,但各地平臺的差異顯著。從覆蓋範圍來看,參與的政府部門越來越多,如北京市政務信息資源開放部門最初由29個擴展到68個,上海市由最初的9個擴展到45個。開放數據覆蓋了社保就業、教育科技、信用服務、資源環境等十多個主題。
智慧城市應用場景開放,是各地推進產城融合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和良性循環的創新舉措,也是打造智慧城市建設開放形態的主要模式。過去的一年,全國應用場景開放遍地開花,開放的範圍覆蓋了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並且更加注重需求導向和項目的可落地性。比如,英特爾與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打造的「未來科技智慧中心」,在智慧路燈、智慧辦公、智能會議、智慧零售、人工智慧教育、智能機器人、數字孿生、智能製造等都開展了部署。成都以發布城市機會清單促進應用場景落地,2019年發布的第三批清單涉及智慧醫療、智能安防、智慧治理等十個大應用場景,並且明確了徵集產品的主要功能、解決的社會痛點和可植入的場景。
南都:現在來看,哪些智慧城市應用體現出比較明顯的剛需屬性?
楊志偉:目前來看,我國在智慧城市方面最好的應用還是主要在服務側,比如政務服務、出行服務、生活服務,在服務側不管是對服務資源的整合、對服務體驗的提升等方面都走的非常快。跟國際相比我們主要的差距是在城市功能層面,涉及到整個城市的運行。整個城市運行的概念體現在比如城市交通,不是交通出行服務,而是城市交通的調度、監控等方面。包括環保、生態治理等城市運行層面,這一塊目前典型的智慧城市應用會偏少一些,下一步肯定會往這個方面去走。
這也是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應用路線和國際不太一樣的地方。國外通常從城市的功能層面、從生態環保入手,而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其實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從人的服務、體驗來推進智慧城市應用,下一步在服務和體驗做到一定程度完善的情況下肯定會往前端去走,更多對城市治理、城市的運行產生作用。這也是現在熱門的「數字孿生」技術應用的背景。
南都:目前來看,政府應用場景開放的主要推動模式是什麼?
楊志偉:目前政府在選擇智慧城市供應商上一種是公開招投標的方式,另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式是從一開始的規劃、設計、實施一體化進行,這種模式的好處是避免選擇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如果前期供需雙方都已經達成匹配了,在後面就可以比較快速地推進下去。
現在政府場景開放也遇到一些困難和瓶頸,比如政府數據可以開放到什麼程度,現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整體來看場景開放是政府一直想要推進的事情。
南都:政府不同部門之間對於場景開放是否有差異?
楊志偉: 肯定不一樣。其實各個政府部門對信息化的理解和各自信息化的素養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工信、網信、發改、公安這些部門,包括教育,他們可能本身就有信息化的隊伍,對信息化的理解比較深,因此就很容易把自身的業務需求快速轉化為對信息化的需求,通過信息化來支撐自己的業務發展。而有些部門對信息化可能就沒有這麼多的應用能力,但他們其實也是有應用需求的,信息化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完成部門的職能。所以政府場景開放也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來的,就是由信息化主管部門統籌,完成這樣的供需對接。比如環保這個領域,環保部門自身不了解信息化沒關係,就由信息化部門組織供方企業,不斷宣講優秀的方案,形成比較聚焦的場景需求進行發布,後續也會有信息化部門幫助促成供需對接。
南都:產業工業領域的智慧城市應用會如何與城市居民發生關係,如何讓城市居民有參與感、獲得感?
楊志偉:目前我國出臺了大量關於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的指導性文件,工業網際網路與城市居民的聯繫主要體現在大規模個性化定製模式的出現。在網際網路時代,市場已經從產品主導轉移為用戶需求主導,消費者會尋找商品間的細微差別,並將這種差別延伸為個人的獨特性。
用戶的需求是個性化、碎片化的,傳統生產模式下,企業與用戶間信息交互不充分、企業內部生產組織缺乏柔性,所以只能生產同質化產品,但是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的應用,使得製造企業能夠有效收集下遊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令設計研發、製造、銷售的全環節更加緊密高效協作,實現大規模、個性化的定製。
網際網路等數位技術在服務業也大有可為,產業網際網路在服務業的應用,是對服務進行全鏈路數位化、在線化、智能化改造,在提高效率、提升社會生活質量、增加均衡性、減少社會浪費等方面發揮作用,極大提升城市居民的參與感、獲得感。
南都:對未來產業網際網路和智慧城市的結合發展,您有何建議?
楊志偉:當前數字醫療、數字教育、數字旅遊、數字金融等服務發展如火如荼,使市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適、智能,如數字醫療方面,各大醫院紛紛推行網上預約、在線支付、智能分診、實時提醒等網際網路+服務,極大改善居民就醫體驗;數字教育方面,雲課堂、在線學習的平臺等產品的出現和發展,更好滿足廣大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數字旅遊方面,智慧景區、網絡售票、智慧停車等建設,強化了旅遊服務的增值能力,令遊客的旅遊體驗得到提升。
為更好服務市民生活,我國仍需發力推進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支持網際網路企業、信息通訊技術企業建設產業網際網路平臺,賦能傳統產業傳統企業;另一方面,可以推動傳統產業群體廣泛應用數位化技術、產品和新模式新業態,提高生產流通和服務效率。
南都:您認為媒體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能發揮哪些作用?
楊志偉:智慧城市的建設應該是多方力量共同來建設。我覺得媒體可以起到一個更好的橋梁作用,一方面把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設方向及時、準確地傳播到各種受眾群體,一方面把社會上的各種想法、很好的建議反饋給政府。人們生活在城市裡,每一個人都能真實的感受到智慧城市應用的好與不好。如果對一個城市項目,10個人裡有6個人認為需要建設,那這就是我們智慧城市建設最大的剛需。
為尋找粵港澳大灣區及國內其他智慧城市應用優秀場景案例,找到那把開啟未來智慧城市的「金鑰匙」,南都科創「尋找開啟智慧城市的『金鑰匙』」系列活動正在火熱報名中,活動信息詳情及報名表請掃二維碼獲取。
(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