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專多能小學語文教師的實踐探索

2020-09-03 中國教育新聞網

重慶第二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學校設置較早、傳統優良、底蘊豐厚的文科專業之一。本專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勵精圖治,已建設成為重慶市特色專業,入圍重慶市高校本科一流專業立項建設名單,是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重要成員,是重慶市中小學語文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具有培訓國家級別小學語文骨幹教師資格。該專業培養培訓了重慶市70%的小學語文骨幹教師。

在深化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師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開啟教師教育振興發展的新徵程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確立基於「OBE」教育理念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指導思想:產出導向,能力本位,知識紮實,素質全面。

選擇錯位發展,培養一專多能小學語文教師

不同於一般師範院校,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並沒有選擇為中學培養師資或其他多元的人才培養,而是結合學校「師範性、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總體定位以及培養「服務0—12歲兒童成長發展」的辦學特色定位,確立了錯位發展的培養目標:培養「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小學語文教師」,從畢業要求、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全面改革,走出一條富有專業特色與優勢的創新之路。漢語言文學專業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實施CEA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重課程思政、潛心國學修養、語文教育薪火相傳」的專業特色。

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的課程體系

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課程體系,需要建立一個符合社會需求和學生個體發展的分類、分方向、分層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OBE」教育理念的重點是學生能做什麼,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學校根據「OBE」教育理念,以預期成果為導向進行反向設計。通過這個設計,把行業、職業崗位需求以及學生個性發展需求與個性差異放在首位,並以此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組織實施教學。

一是合理構建培養專業核心能力「能說會寫善教」課程體系

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範)的培養目標,確立了人才培養的專業核心能力為「能說會寫善教」。以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設置課程群和課程模塊。設置語言類、寫作類、教師教育類課程群,培育國學修養的特色課程模塊。每個課程群都由「必修課+選修課+工作室」課程組成,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同步開展。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

以語言類課程群為例,語言類課程群的培養目標是: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理論、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和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師從事口語交際能力課程的教學能力。這個目標改變了傳統的注重理論傳授、忽視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重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忽略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能力的培養。首創的應用性語言課程體系具有3個「轉向」:由5門課增至9門課,增加總學時數128學時;以學科理論與知識為主轉向學科理論知識和語言應用能力並重;以單純的語言應用能力為主轉變為兼備語言應用能力與適應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口語交際課程的教學能力。

同時,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設國學特色課程模塊並與教學研究相結合,組建包括古代漢語、古代文學、中國文化概論、古代詩歌與朗誦、詩詞格律與吟誦教學等課程群,開辦了國學吟誦工作室、古琴教學工作室、漢服社等社團。與基地校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圍繞古詩吟誦融入當代青少年詩歌教學進行廣泛深入實踐。

二是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雙創」內容與專業課內容有機融合

根據培養目標設置相應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和任務設置相應的課程。第一是專業核心能力課程中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的個性發展模塊選修課中設計8學分的創新創業課程;第二是工作室課程,主要承擔創新創業實訓教學任務;第三是素質拓展B學分設置2學分創新創業實踐課程,注重課堂內外結合,校企合作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雙創」課程內容與專業課內容有機融合。

在當前教育改革語境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應該吸收教育學、傳播學、自然科學以及相關學科知識內容,構建真正的創新創業課程,實現教學內容專業化。如:微課設計與製作、教學內容VR開發等開設融媒體素養的創新課程。依託中央資金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支持的基於沉浸式媒體的師範生教育資源開發實驗平臺,利用沉浸式媒體技術,將VR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結合,開發了「教學內容VR開發」「數字視頻編輯」等課程,培養學生具有融媒體創作和再創造能力,並廣泛應用於各文化教育傳媒領域。

三是開創以學生核心能力為主導的「CEA」學習模式

漢語言文學專業確定核心能力是「能說會寫善教」,探索出CEA學習模式,即「集中課堂學習」「網絡學習」和「行動學習」。這一模式實現了3個轉變:以「教師」為主導轉變為以「學生的能力需求」為主導、以「教材」為依據轉變為以「職業崗位真實形態」為依據、以相對靜態課堂轉變為動態課堂,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的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培養。以「雙工作室」為平臺,凸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特別在「行動學習」方面,漢語言文學專業形成了以「雙工作室」為平臺,凸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特色。「雙工作室」制即校內校外兩類工作室協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工作室是專業與行業聯合打造的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端教研團隊和創新性實踐教學平臺。漢語言文學專業建立9個原創工作室,由教師帶領進行各類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根據學生個人發展需求和行業崗位的實際需要,對學生進行分類、分方向、分層次的培養。

改革學生成績考核、評定方式

課堂革命是一場教學評價的革命。要改革學業評價方式,引導教學雙方注重知識建構和探究過程,激發學生探究潛力和創造活力;要不斷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引導教師關注和改進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增強教師的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

漢語言文學專業實施全程化多元制學業評價。注重學習自主性、過程性、發展性評價,探索課程資源更新、增加助教、創新思維等基於個體稟賦差異的個性化、可選擇的申請制賦分評價方式,並納入平時成績。增加學業挑戰度,以多樣化形式探索單元考核制或中期考核制,降低期末考試比重。探索學科專業競賽成績納入課程學習評價的轉換認定機制。

積極推行教考分離。制定教考分離實施辦法,每學期將隨機抽取一定比例課程實施教考分離。抽中課程由學校組織專家,嚴格按照課程目標和教學大綱進行命題閱卷。要加強對教考分離的課程進行對比分析,將分析結果納入優質課程建設進行應用。

探索非標準答案考試。突出考試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降低簡單記憶型題目的分值佔比,注重考試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問題分析能力、創新創意能力的檢測。制定非標準答案考試實施辦法,在每學期開出課程中確定一定比例課程實施非標準答案命題考試。今年春季學期網上90%的課程實施非標準答案命題考試。

完善實踐課程評價方式。設計學生討論、演講、誦讀、背誦、默寫、作品展示、實踐報告、讀書筆記、競賽等實踐環節。制定、完善實踐課程考核評價標準,注重對學生實踐課程過程參與度、團隊貢獻度、技術標準度和實踐結果質量等的考核評價,探索構建多主體、多維度的實踐課程考試方式。

堅持協同育人,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

校企合作雙方具有豐富的虛擬教學資源和視聽媒體生產系統的研發與系統集成能力。長期以來學院一直堅持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教學理念,與重慶市人民小學、重慶市天台崗小學、重慶市南坪珊瑚小學、重慶市南岸區江南小學等10餘所中小學合作,建立校外教育實踐基地。與重慶市內外視聽媒體企事業單位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特別是與業內視聽媒體領軍企業索貝數碼深度合作,與重慶廣播電視集團在人才培養和學生實踐方面有著深遠合作,培養師範生並服務於小學教師教育資源開發能力。依託央地共建項目,該平臺以培養師範生和重慶市小學教師教育資源開發能力為目標搭建完善的教學實驗平臺架構,實現5個模塊平臺一體化有機集成,分別是沉浸式媒體師範生教育資源開發信息採集平臺、沉浸式媒體師範生教育資源課程開發平臺、兒童讀物及周邊產品研發平臺、沉浸式媒體師範生教育資源輔助教具研發生產平臺、沉浸式媒體師範生教育資源融媒體發布平臺等。

通過多年的實踐,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範)培養的師範生成為具有專業核心能力、兼有特長的「一專多能」高素質小學語文教師,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效。近3屆應屆畢業生共有210人,有196人考取教師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書通過率為93.77%,接近70%在教育機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本專業在新文科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實踐才剛開始,努力構建符合社會需要、學校發展和學生學情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評價是切入點,結果應用是落腳點,運行機制是重點,要秉承「持續改進」質量關,建立周期性「評價—反饋—改進」閉環,形成質量文化,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道路。

(張承鳳 高永江)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27日第6版

作者:張承鳳 高永江

相關焦點

  • 蔣蓉: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
    摘 要:蔣蓉教授為小學語文教育專家,22歲就獲得全國小語教學競賽一等獎,37歲成為全校最年輕的教授,現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小學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湖南25萬多名小學專任教師,聽過她課的不下3萬人;所主持的省級、國家級教師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程點擊率逾50萬人次。作為核心成員全程參與了所在單位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在全國率先啟動的面向農村基礎教育的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探索出「綜合培養,分向發展,注重研究,全程實踐」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 淮陰師範學院創新小學教師培養模式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
    淮陰師範學院創新小學教師培養模式 2017-09-25 來源:江蘇省教育廳   面向社會需求,聚焦培育新目標。按照「四有好教師」標準和「四個引路人」的要求,構建「面向需求、學生為本、能力為重、合作育人」的人才培養體系,把師範類專業學生培養成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倫理的「樂教」者和「善教」者。舉辦基礎教育改革論壇,組織基礎教育專家和地區小學校長,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實地走訪等形式,掌握區域內鄉村小學基本情況,樹立培養一專多能本土化鄉村教師的人才培養目標。
  • 分科抑或全科:本科小學教師培養理念與課程建構省思
    從小學教育的本質屬性出發,從兒童需要具備豐滿人性的教師的需求出發,面向真實的基礎教育實踐實施人才培養;以小學真實場景的「主題事件」和兒童的「生活事件」為關鍵元素建構小教專業課程模塊並整合教育理論及學科課程內容;打破分科和全科的壁壘,從兒童立場和兒童視角出發,實現小學教師人才培養與兒童生活的有機統一。
  • 小學語文課題研究題目參考大全
    >在情境中作業,培養創新能力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的研究語文課堂學習中培育學生創新性學習品質的研究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的探索與研究小學生「兩真」作文實踐重視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自主探索」教學模式的構建小學「觀察作文」教學探究開發學校語文資源 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 小學語文教師論文:單元整合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關鍵詞:單元主題 整合教學 課外閱讀一、什麼是單元整合教學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是一種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的單元整體備課的教學理念與意識。[1]與單篇備課、教學相比,「單元整組教學」更強調學習資源的整合與生成,重視學生「學」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搜集,篩選,整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 小學教育本科化後的師範探索
    坐在教室最後一排參與課堂觀察的江蘇第二師範學院16小教普本數學班的大二女生陳釔彤,也第一次感受到,「小學教育不能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更應該維護每一個孩子的尊嚴,關心每個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陳釔彤參與的課堂教育觀察,實際上是江蘇第二師範學院這幾年開展的小學教師教育實踐改革的一種新探索。
  • 教師招聘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
    二、基本概念題   4、探究學習  探究學習——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研究地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和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態度,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地學習方式和過程。"探究"重要地不是結果,而是過程,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培養主動探究地意識,獲取探究樂趣。
  •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實踐與研究
    【內容摘要】語文這一學科從本質上看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可謂是學好其他一些科目的敲門磚,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想必一定是索取敲門磚的捷徑,對語文教學的效果有著深刻的影響。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狀態來看,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及閱讀的過程中仍然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閱讀缺少方法或運用不當的方法,造成高耗低效。
  •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新穎獨特的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具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豐富資源和潛在優勢。因此,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 探索 思考 成長——記九龍坡區小學語文、品德、英語學科整合教研活動
    為了紮實推進區域小學課程體系建設,探索基於「學生核心素養」培育,跨學科、綜合型大教研方式,構建區域教研文化,5月19日,在鵝公巖小學開展了九龍坡區小學課程體系建設展示暨語文
  • ...暨「薪火計劃」小學語文骨幹教師素養提升項目結業典禮在深圳舉辦
    來自深圳市寶安區的公民辦小學校長、小學語文教研員、小學語文教師及教師研修學院、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老師共計五百餘人參加本次論壇。深圳市寶安區教育局範燕塔局長在講話中說明,教師隊伍的培養與建設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對北師大文學院為「薪火計劃」種子教師量身定製的培養方案和「薪火計劃」學習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並希望加強雙方合作,共同為新時代基礎教育發展做出貢獻
  •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感培養的現狀
    目前,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對語感的培養還是比較欠缺的,所取得的效果也差強人意,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語感培養在理論層面和知識素養方面的了解比較欠缺,教師的語感培養意識還比較淡薄。我曾在實習的學校和一些在校教師諮詢了解關於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培養的情況,發現大部分教師對於語感這一概念並沒有深入的理解,只有一些淺顯的認知,並且沒有在自己的語文教學設計中過多的設計關於語感培養的內容,大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培養的重要性。第二,教師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問題。
  • 我國小學教師本科培養的開創者
    朱小蔓與小學教師教育,「緣深情重」。朱小蔓是我國小學教師本科層次培養的重要建言者、推動者、實踐者。上世紀90年代末,教育部啟動了小學教師本科層次的培養項目。不僅如此,她積極推動小學教師本科培養實踐探索,促成1998年成立南京師範大學曉莊學院,同年9月招收首屆80名教育學小學教育方向的本科生,開啟了我國小學教師本科層次培養之路,開創了我國師範教育「培養本科學歷小學教師」的歷史。朱小蔓抓住了小學教師培養的根基,積極倡導並開展對小學兒童、小學教育的研究。
  • 小學語文多元互動策略研究微課題論文
    小學語文多元互動策略研究微課題論文摘要: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課程。語文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對小學語文教學多元互動策略的研究,旨在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多主體的多元互動,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拓寬信息廣度和深度,使學生在多元交互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而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一、科學認識「教學多元互動」的內涵。
  • 種植實踐出真知,盛基小學探索學科融合新途徑
    當一位小學生通過親身的勞動實踐,從播種、培植、施肥到摘果,全程種植出了一顆西紅柿或者茄子、豆角……他們對這句格言的體會將會更加深刻。這種來自於實踐的體會更能讓他們延伸到關於語文、數學、英語、勞技、經濟統計、植物科學等跨學科知識的綜合學習和思考。
  • 奇蹟背後的故事——涪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之路
    此前,在全區2020年秋小學語文四年級質量抽測考試中,該校四年級學生潘哲曦出人意料地考出了49.5分(總分50分)的佳績,成為全區唯一的最高分;同時,潘哲曦所在班級和學校的語文抽測成績在全區同類學校中亦名列前茅。這兩個奇蹟,讓涪陵教育人欣喜地看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之路上,涪陵鄉村學校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教育提質之路已顯露希望之光。
  • 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他們未來的發展
    基於智慧課堂教學理念,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首先應詳細掌握班級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能力,制定合適的閱讀教學計劃,傳授學生智慧課堂閱讀的技巧,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最後還要進行積極的評價。接下來,文章就進行詳細的探討,以饗讀者。
  •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構建高效的語文優質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當教師進行高質量的教學時,教學模式也應進行改革。通過使用有趣的介紹,學生將對所學內容感興趣,而不是使用簡單而直接的教學方法。積極參加學習活動,並在積極思考中掌握課文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需要從課文的重點和難點設計問題,使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深入分析課文內容。解決問題,並運用情感,內心和文字進行對話並加深對文字的理解,獲得深刻的感受。
  • 重慶市小學語文學科名師培養對象送教渝北 讓語文要素在課堂教學中...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9日12時11分訊(凃小義)如何讓語文要素在課堂教學與學習活動中自然落地?日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文體單元教學研討觀摩活動暨「國培計劃(2019)」重慶市小學語文學科名師培養對象送教渝北教研活動,在重慶市渝北區長安錦繡實驗小學校舉辦。
  • ——記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清華附小「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
    「語文立人」的突圍之路——記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清華附小「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記者 王 蕾在清華大學附屬小學2014年開學典禮上,五年級(4)班的黃翰林無不驕傲地從校長竇桂梅手中接過一紙金燦燦的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