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鬧情緒,家長的不及時「幫助」就是幫助

2020-09-05 心理諮詢師張媛媛

本文於2019年10月28日發布於該頭條作者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海普思青少年身心提升訓練中心

有家長問:「孩子被老師批評後心情不好,家長應該怎麼辦?


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1、以前的父母——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回家再暴打一頓!

2、教練式的父母——會問孩子:

「老師批評你的目的是什麼呢?」

「你看到老師的積極意圖了嗎?」

「如果你可以的話,你將來會做什麼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3、打岔的父母——「忘掉這件事吧,媽媽和你一起去吃肯德基好不好?」

4、心理諮詢師的父母——「老師批評你了,我看到你不開心,可以說一下你的感受嗎?」

家長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要反思一下:「你要幹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答案是:「我要幫助我的孩子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

這樣的答案聽起來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這樣的答案同樣包含了這樣一個假設:

如果我不幫助孩子,他就不能很好的走出不良情緒,甚至還會受到傷害。

這樣的假設還有一個隱含的暗示——

我的孩子是沒有能力面對這件事情的,需要我來幫助他。

在這樣的暗示下成長的孩子,哪裡會有自信和能力呢?



復原力,人人有

人體做為一個精妙運行的系統,它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復原力(Resilience)。

如果是一個皮球,復原力就是指你壓它一下,只要你放手,球自動就會恢復原狀。

對於人體,傷口出血會自動激活凝血機制,讓傷口處血液凝固,止住出血,進一步傷口癒合。

如果人到了高原,血紅蛋白的比例就會自動增加,提升血液的帶氧能力。

聽了一個開心的笑話,笑了一會之後,自然會恢復平靜,不會一直笑下去。

人體的系統之所以有這樣的復原力,是因為人體大腦結構當中存在很多相互影響的反饋網絡。

這些相互影響的反饋網絡使人體在遇到問題,系統產生壓力反應時,仍然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使系統在新的水平上獲得平衡的狀態。



不破壞孩子的復原力

復原力是人體的本有能力,但是如果沒有機會使用,也會逐漸退化。

復原力退化後,當個體遇到問題時,就無法自己適應和調整,完全依賴外部的幫助。

如果外部的幫助消失時,生存堪憂。

如同現在的日本「蜇居啃老族」,他們沒有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只能靠父母生活。

隨著父母年邁去世,已經中年的他們就徹底絕望了。

有很多被「推媽」一路帶大的孩子,在國內外名校畢業後,就一直呆在家中無所事事。

因為,到了職場上,父母的影響力所不及之處,孩子的能力完全不能應對,一點挫折都無法接受。

所以,當孩子心情不好時,家長知道這只是短期的情緒波動而已。

家長要相信孩子有與生俱來的復原力。

家長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有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在父母溫暖的支持下,等待情緒的自主轉化。

這樣就保護了孩子的復原力。



家長的不及時「幫助」就是幫助

當家長開始相信孩子的復原力時,那麼當孩子出現心情不好的情況時,家長不刻意的馬上讓孩子開心起來就是在幫孩子自我調整,孩子最後能調整好,那也是孩子自我能力的體現,與家長沒有關係。

可是一旦家長「幫助」了,孩子最後情緒也好了,那就與孩子沒什麼關係了,這是家長的「功勞」,那麼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又如何體會到自己的能力呢?


不少因厭學來求助的孩子在催眠訓練中大都表現出無助、無力感。

這種無力就是家長頻頻及時出手幫助「解決各種問題」幹擾了孩子的神經反應彈性。

他沒有辦法體會到自己的能力,真正的自我價值感就不能得到體驗,快樂感就無法體驗,繼而表現為消沉無力不愛運動,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也會受影響,學習受影響……

這個時候再來做學習動力訓練就需要先改善孩子情緒狀態,提升孩子潛意識的動力,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同時家長需要做到不及時幹涉。

好了,今天我們先聊到這兒,下次再見!


關於作者:

張媛媛,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動力催眠學院動力催眠師,海普思青少年身心提升訓練中心首席催眠師,中科院心理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陝西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幸福導師,西安市高新區區級家校共育專家,海普思心理諮詢服務工作室創始人。

相關焦點

  • 孩子情緒起伏大,家長需幫助提升「情緒粒度」
    這一事件十分困擾家長,孩子大哭卻不說理由,是因為孩子抗拒家長,還是不願意和家長說?孩子是故意的嗎?其實都不是。孩子情緒起伏大,是因為他的情緒粒度弱,常常被情緒牽著鼻子走。什麼是"情緒粒度"?於是,他不能給自己的情緒一個名稱,就無法辨認不同的情緒。遇到小孩子鬧脾氣的情況,家長要教會他們描述當下情緒的詞彙。簡單地給情緒一個稱謂,孩子才會開始辨別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自己的情緒是否恰當,也不會那麼無助。怎麼培養情緒粒度小的孩子?
  • 面對孩子的情緒——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家長先不著急,首先從內心裡就有,無論我的孩子是啥樣,我都是愛他的心理,然後在言行舉止上,讓孩子感受到我爸媽就是愛我的。還有來自人際交往的問題對孩子情緒的影響。挨了老師批評的孩子、跟同學打了架的孩子,談戀愛的失戀的孩子、以及親子關係不好的孩子,她們的情緒都會很受影響,而且也會有大的波動。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呢?第二,細心觀察孩子。
  • 孩子胡亂發脾氣?家長了解「共生效應」,幫助孩子擺脫負面情緒
    文/菠蘿媽媽育兒課堂我們必然要承認,孩子小的時候是非常可愛的,可是他們一旦出現了發脾氣的狀況的話,我們就會顯得非常崩潰,因為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這些發脾氣的孩子。平常的生活當中,我們很容易看到有些小孩子說鬧就鬧,說哭就哭,甚至不論在什麼地方都喜歡撒潑打滾,這樣家長很沒有面子。
  • 孩子任性,家長有責任,如何幫助孩子趕走壞情緒?
    雖然還沒結婚,但我家有很多的小朋友,我也大致了解一些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候,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孩子任性、不講理,總以自己的想法來做為實踐的準則,比如他喜歡什麼就要買什麼,得不到就要哭鬧耍賴。、趕跑情緒,不是靠家長的打罵就能夠完成的,相反,打罵也許會讓孩子們變本加厲,得到一個適得其反的結果。
  • 孩子愛鬧脾氣,家長別急著否定他的感受,應讓孩子恰當地表達情緒
    走上前去,聽旁邊的人說:家長帶著孩子來買菜,臨結帳時孩子非要吃零食,家長不答應孩子就哭鬧,影響排隊的秩序。那個家長也生氣,孩子好端端的跟自己鬧,不由分說就罵起了孩子。,鬧脾氣就是為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所致。
  • 孩子總「鬧情緒」?家長學會為情緒設立「紅綠燈」,孩子受益終身
    這時,父親臉色開始發生變化,當眾大聲地責罵女兒,用手搶過孩子手中的物品,還動手打了女兒一巴掌。在為父母教育孩子粗暴感到唏噓的同時,我不驚想到大多數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總喜歡鬧情緒,而父母卻沒有正確引導孩子學會處理情緒,結果就發生了一系列讓人感到詫異的事情。孩子愛鬧情緒,還需要家長學會設立"紅綠燈",助孩子健康成長。
  • 孩子的臉六月的天,孩子情緒起伏大,家長需幫助提升「情緒粒度」
    孩子情緒不穩定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孩子年齡小,情緒控制能力差,年齡越少,情緒不穩定的表現就越突出;二是家長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比如嬌慣孩子,讓孩子形成了任性放縱的壞習慣,或者是家長自身也喜怒無常,給了孩子不良影響。無論孩子情緒起伏的原因是哪一種,家長都不需要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 孩子的性情陰晴不定?父母做好這幾點,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女兒便拉著父母進去,短短半小時,孩子手上就多了許多小飾品、玩偶。父母見狀便對孩子說,這些東西家裡有許多了,不可以買了。孩子一看父母的態度,便大哭大鬧,也不聽勸。父親按耐不住情緒,開始當眾責罵孩子,情緒激動甚至給了孩子一巴掌。
  • 孩子老發脾氣,如何幫助易怒孩子管理情緒
    孩子老愛發脾氣怎麼辦?經常有家長抱怨自己家的孩子特別愛發脾氣,稍有不如意就大吵大鬧,摔東西等,有時還會因為一件小事和朋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這讓許多家長常常感到無奈和崩潰,那麼,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呢?事實上,孩子性格暴躁、愛發脾氣是個大問題,家長一定要重視改正,如果不及時改正,孩子長大了就會變成暴躁型人格。
  • 孩子總是偷錢,家長不要盲目責罰,學會這樣教育幫助孩子及時改正
    孩子總是偷錢,家長不要盲目責罰,學會這樣教育幫助孩子及時改正引言孩子偷錢是一件非常不好的行為,如果家中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存在,家長是非常痛苦的,會擔心他在以後的生活中同樣存在著偷竊行為,對他們的人生產生致命的影響。如果孩子存在著偷錢的行為,那麼父母一定要格外的重視,根據孩子的具體年齡層面去合理地進行教育和引導,下面可以給大家提出幾點建議。
  • 孩子總是惶恐不安,家長應多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緩解緊張的情緒
    家長也要及時做出反應,了解其中的緣由,避免孩子在情緒的誤區裡越陷越深。孩子惶恐不安背後的原因有哪些?德萊賽曾說:&34;。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佔據主導地位,對孩子的嚴格要求讓孩子惶恐。一旦孩子偏離了家長的想法,就會受到斥責,孩子也會因此受限,畏手畏腳的,不敢輕易做出自己的決定。孩子就會變得無所適從,質疑自己的能力,慢慢的也會形成自卑內向的性格。
  •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暴露出一些問題,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糾正
    畢竟,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很多家長用了非常多的教育方式,但是到最後發現並沒有教育到點上,有的孩子可能只是表面上的成長的優秀,在本質上還欠缺的很多。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些孩子看似很聰明,但如果孩子身上存在這些問題,父母可一定要及時幫助孩子改正。
  • 如何幫助孩子管理好情緒,培養高情商?這招太實用了
    例如家長拒絕給孩子買玩具時,孩子就會大哭大鬧;孩子跟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只要自己輸了就表現得很不開心;孩子在考試發揮失常時,就會顯得非常失落甚至做一些極端行為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屬於情緒控制能力差與情商低的表現。而情緒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培養孩子的情商首先要從孩子的情緒開始培養。
  • 孩子情緒不穩定,家長要及時做出心理疏導,避免孩子形成心理障礙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最近聽到同事小王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本來一向安靜乖巧的孩子,不知道因為什麼,最近變得越來越情緒化了。昨天晚上也是看孩子累了,勸他先去上床睡覺,他就是要看電視,並且還把聲音放到最大,最近總是在家鬧脾氣,小王越是管教孩子,孩子越是囂張,脾氣越大,這可讓小王一家頭疼了。
  • 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家長苦惱,做好這幾點幫助孩子走出學習困境
    可就是有些孩子厭學,在學校不喜歡學習,下學回到家不喜歡寫作業孩子有厭學的問題,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煩惱的事情了。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心思聽課。寫作業拖拉磨蹭敷衍了事,作業經常出錯,考試成績差。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後,會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每一個孩子的厭學情緒,都不是從一開始上學就有的。是經過了一段學習後,在學習出現問題後,孩子才產生了厭學情緒的。既然孩子是後來才有了厭學情緒,那麼我們就需要找出孩子厭學的原因家長才能對症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為什麼厭學,幫助孩子克服厭學情緒。
  • 孩子太敏感?家長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2、 孩子愛哭鬧,易情緒崩潰。孩子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就比如很多時候家長的情緒很容易傳遞給孩子,導致孩子變得愛哭愛鬧,同時,孩子也想通過哭鬧行為來獲取家長的關注。以至於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會顯得很焦慮,患得患失。因此,孩子的敏感表現在方方面面,細微的表現可能對於家長來說只是正常的情緒表達,但不可忽略他的影響。家長需要重視孩子的&34;,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只有在源頭抓起,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才不完全是負面的。太敏感的孩子對自己的成長會有什麼影響?
  • 幫助孩子實現情緒自由
    布穀老師:通常很多家長對情緒存在極大的誤區,認為孩子發脾氣、悲傷、膽小……就是「壞」情緒,其實不然,情緒不分好壞。但是,無法合理運用情緒,卻會對孩子健康成長產生極大的影響。小情緒 大情感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世界。
  • 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情緒?家長的態度決定了說教的結果
    人都是有情緒的,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喜怒哀樂,孩子的情緒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但那並不代表他們的情緒和感受不應該受到重視。正是因為孩子的很多觀念還在形成中,更應該需要父母去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情緒,認清自己的內心。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此刻正在經歷是什麼樣的情緒,他們才能更好地反思自己,從而得出更好的結論,面對當下,解決問題。
  •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管理情緒
    同時,流動的能量一般都是從勢能高的地方向勢能低的地方流動,這也決定了在家庭當中孩子作為比較弱小的家庭成員,很有可能成為不良情緒的受害者。因此,正確的認識和表達情緒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至關重要。遊戲《情緒小怪獸》為了幫助孩子更好的認識情緒,我會用一些遊戲化的方式幫助他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 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幫助孩子走出陰影
    第一是青少年年齡階段特點,這個時期的孩子通常不善於隱藏情緒,遇到事情容易爆發。校園裡出現的任何一點小碰撞,都能成為孩子打架吵架的原因,這個時期的孩子們火氣重,對人的攻擊性很強,不會處理人與人之間問題。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容易以自己為中心,如果別人的性格和自己不搭配,不對自己胃口,他就很容易和別人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