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19年10月28日發布於該頭條作者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海普思青少年身心提升訓練中心
有家長問:「孩子被老師批評後心情不好,家長應該怎麼辦?」
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1、以前的父母——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回家再暴打一頓!
2、教練式的父母——會問孩子:
「老師批評你的目的是什麼呢?」
「你看到老師的積極意圖了嗎?」
「如果你可以的話,你將來會做什麼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呢?」
3、打岔的父母——「忘掉這件事吧,媽媽和你一起去吃肯德基好不好?」
4、心理諮詢師的父母——「老師批評你了,我看到你不開心,可以說一下你的感受嗎?」
家長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要反思一下:「你要幹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答案是:「我要幫助我的孩子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
這樣的答案聽起來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這樣的答案同樣包含了這樣一個假設:
「如果我不幫助孩子,他就不能很好的走出不良情緒,甚至還會受到傷害。」
這樣的假設還有一個隱含的暗示——
「我的孩子是沒有能力面對這件事情的,需要我來幫助他。」
在這樣的暗示下成長的孩子,哪裡會有自信和能力呢?
人體做為一個精妙運行的系統,它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復原力(Resilience)。
如果是一個皮球,復原力就是指你壓它一下,只要你放手,球自動就會恢復原狀。
對於人體,傷口出血會自動激活凝血機制,讓傷口處血液凝固,止住出血,進一步傷口癒合。
如果人到了高原,血紅蛋白的比例就會自動增加,提升血液的帶氧能力。
聽了一個開心的笑話,笑了一會之後,自然會恢復平靜,不會一直笑下去。
人體的系統之所以有這樣的復原力,是因為人體大腦結構當中存在很多相互影響的反饋網絡。
這些相互影響的反饋網絡使人體在遇到問題,系統產生壓力反應時,仍然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使系統在新的水平上獲得平衡的狀態。
復原力是人體的本有能力,但是如果沒有機會使用,也會逐漸退化。
復原力退化後,當個體遇到問題時,就無法自己適應和調整,完全依賴外部的幫助。
如果外部的幫助消失時,生存堪憂。
如同現在的日本「蜇居啃老族」,他們沒有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只能靠父母生活。
隨著父母年邁去世,已經中年的他們就徹底絕望了。
有很多被「推媽」一路帶大的孩子,在國內外名校畢業後,就一直呆在家中無所事事。
因為,到了職場上,父母的影響力所不及之處,孩子的能力完全不能應對,一點挫折都無法接受。
所以,當孩子心情不好時,家長知道這只是短期的情緒波動而已。
家長要相信孩子有與生俱來的復原力。
家長要做的就是保護好孩子有安靜不被打擾的環境,在父母溫暖的支持下,等待情緒的自主轉化。
這樣就保護了孩子的復原力。
當家長開始相信孩子的復原力時,那麼當孩子出現心情不好的情況時,家長不刻意的馬上讓孩子開心起來就是在幫孩子自我調整,孩子最後能調整好,那也是孩子自我能力的體現,與家長沒有關係。
可是一旦家長「幫助」了,孩子最後情緒也好了,那就與孩子沒什麼關係了,這是家長的「功勞」,那麼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又如何體會到自己的能力呢?
不少因厭學來求助的孩子在催眠訓練中大都表現出無助、無力感。
這種無力就是家長頻頻及時出手幫助「解決各種問題」幹擾了孩子的神經反應彈性。
他沒有辦法體會到自己的能力,真正的自我價值感就不能得到體驗,快樂感就無法體驗,繼而表現為消沉無力不愛運動,大腦多巴胺的分泌也會受影響,學習受影響……
這個時候再來做學習動力訓練就需要先改善孩子情緒狀態,提升孩子潛意識的動力,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同時家長需要做到不及時幹涉。
好了,今天我們先聊到這兒,下次再見!
關於作者:
張媛媛,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動力催眠學院動力催眠師,海普思青少年身心提升訓練中心首席催眠師,中科院心理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陝西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幸福導師,西安市高新區區級家校共育專家,海普思心理諮詢服務工作室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