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偷錢,家長不要盲目責罰,學會這樣教育幫助孩子及時改正
引言
孩子偷錢是一件非常不好的行為,如果家中的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存在,家長是非常痛苦的,會擔心他在以後的生活中同樣存在著偷竊行為,對他們的人生產生致命的影響。如果孩子存在著偷錢的行為,那麼父母一定要格外的重視,根據孩子的具體年齡層面去合理地進行教育和引導,下面可以給大家提出幾點建議。
家長要格外關注孩子7-8歲的階段
所謂的購物敏感期就是當孩子的年齡達到7歲以上時,可以實現自由的活動,而且有了內心的需求,當與小夥伴一起玩耍時,看到小夥伴手中拿著的東西感興趣就會從心理上想要得到這樣的東西,因此也就刺激了他們的購物慾。
有的孩子可能會選擇去告知自己的父母,讓父母幫助他們去購買,但是父母不可能每一樣東西都同意給他們,如果小夥伴有而自己沒有的話,在孩子的心理上會產生落差,從而更大程度上激發他的購買慾,這樣可能就會導致孩子出現偷竊的行為。
孩子對「偷」可能沒有概念,家長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
孩子處於某個時期,對於偷的概念並不是非常理解,從他們的任職點出發,父母幫助自己去購買和自己拿著父母的錢去購買,最本質的區別只是購買的人不同而已,他們並不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偷了爸爸媽媽的錢,而是覺得爸爸媽媽拿著錢可以給我買東西,那麼我拿爸爸媽媽的錢去買東西也是合理的。
所以孩子發生這種偷竊行為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父母沒有進行足夠的教育,讓孩子懂得在拿錢的時候應該徵求父母的同意,否則私自拿錢就是一個不正確的行為。
家長要及時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教育觀念
當孩子第一次出現偷錢行為的時候,家長也不要過於著急,不分青紅皂白的一頓指責,其實孩子可能只是因為內心沒有建立正確的認知,這時候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去建立正確的認知,矯正他的錯誤認識。
當孩子第一次出現偷錢的行為時,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和孩子在一起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讓孩子知道偷錢這件事情是自己做錯了,而如果不想讓爸爸媽媽失望,以後也絕對不要去做這樣的事情,同時也要告知孩子如果繼續有這種行為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讓他們明白,自己如果再有這樣的行為是需要付出代價,從而限制孩子這樣行為的出現。
當孩子出現偷拿東西的時候,家長切勿盲目責罰,尤其是當孩子在反抗期
不同的家長自然本身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家長過於急躁,當孩子偷錢之後,就會嚴厲的體罰孩子,從而逼迫孩子去認錯,其實這樣並不能夠讓孩子從心理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會讓孩子在心中積累反抗情緒,懲罰的次數越多,孩子心中的抵抗情緒越來越多,從而會漸漸的演變成報復性的心理,通過再一次的偷竊行為來挑釁父母對他的懲罰,當孩子進入第二反抗期之後,家長必須要意識到孩子的心理變化,孩子進行合理的教育和引導,不要讓孩子再繼續錯下去。
學會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的理財觀念,適當地給予孩子一定的零花錢
孩子的偷竊行為,如果沒有及時的制止就會演變成更為惡劣的行為,最開始可能只是拿自己家裡的錢,漸漸的就會轉變成拿別人的錢,如果孩子產生了這種行為之後,我們只是對他們進行一頓責罰,這樣也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偷竊行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懲罰不過是一頓責罰,自己承受得來,也就從某種程度上放縱了他們這樣的偷竊行為。
因此家長不如適當地給孩子一定數目的零花錢,與孩子之間做好協商,同時也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理財的習慣,將父母給他們的錢積攢起來,去買一些自己喜歡買的東西,當他們出現錯誤行為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的打斷,避免他們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孩子進入青春期出現這種行為,家長要重視,必須對孩子進行法制教育
當孩子處於青春期以後,父母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難以改變他們內心的認知,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必要藉助外部的力量來幫助他們去改變,必須讓他們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偷竊行為過於嚴重,可以將他們送到警察局,讓警察給他們進行批評教育,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從心理上真正的產生懼怕情緒,從而壓制住他們內心偷竊的欲望。
而且對於某些孩子表現的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對於警察還是非常恐懼的,所以警察的一次批評教育所產生的效果要遠遠高於父母十次的教育,而且還能夠讓他們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再去幹同樣的蠢事。
總結
通過上面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產生偷錢行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在合適的時間點給出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對偷盜行為產生一個正確的認知,從而釀造了後面一系列不可控的局面,如果想讓孩子健康的成長,那麼在孩子還沒有發生偷竊行為之前,我們就應該給孩子灌輸一個正確的思想,偷竊是一件非常錯誤的行為,如果想要成為一個好孩子的話,這件事情是絕對不可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