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辯論說成脫口秀的傅首爾在節目中爆料自己小時候曾經「偷」過鄰居老爺爺的錢,不過被老爺爺發現後老爺爺正確引導了她,讓她意識到了自己的錯並且改正。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在小時候多多少少都有過「偷」家長東西,甚至是錢的經歷,我也有過,但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做法。
記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時候偷鄰居家針的小孩沒有被媽媽責備反而得到了誇獎,以至於後來小孩長大後因為盜竊而被判刑,孩子在最後說的話是「如果我小時候偷針時你能阻止我,我就不會走到今天。」
面對這樣孩子「偷」東西或者「偷」拿錢的情況,家長要及時去思考它的原因並且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改正。
孩子「偷錢」肯定是因為手裡沒有零花錢或者零花錢不夠,如果手裡有足夠的錢,就算別人把錢放到孩子的眼前,他也不會主動去拿的。
之前的孩子沒有零花錢可能是家裡沒有經濟能力去支撐,但現在的父母不給孩子零花錢多是因為怕孩子亂花,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
但一味不給孩子零花錢並不能讓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反而會加強孩子對錢的需要,會想到「偷錢」,適得其反。
除了自己需要外,孩子「偷錢」或者「偷東西」的原因還有一點是嫉妒心,想要把喜歡的東西佔為己有,不管是「偷」東西還是「偷錢」,最後的目的都是一樣的。
這種心理是正常的,畢竟就連成人都會想要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只不過我們成人能夠忍住誘惑,知道要通過正常的手段獲得才是對的,但孩子的意志力沒有那麼強,當誘惑出現時不能經受住,也就會犯錯了。
了解了原因,家長發現孩子出現「偷」東西或者「偷錢」的時候要做的就是及時正確的引導孩子改正,不管用哪種方式,都是分為兩種情況,那就是明確告訴孩子自己知道了「偷」東西或者「偷錢」和不明確告訴孩子,旁敲側擊。
兩種方式的選擇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去用,如果孩子只是第一次並且是很小的東西或者很少的錢,表現出不安,那麼家長就可以通過旁敲側擊去引導,但如果孩子是多次並且東西貴重或者錢多,沒有表現出為難不安,那麼家長就要明確告訴孩子,讓孩子正視這個問題,得到改正。
然而,不管是哪種方式,家長都要注意孩子的需求,適當滿足孩子,不給孩子再次犯錯的機會。
一味不給孩子錢花是不對的,給孩子錢並且教會孩子去花錢和管理錢才是正確的做法,讓孩子從小就有管理錢的能力有利於長大後的理財噢!
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的狀態,看看你家孩子有沒有犯錯吧,如果有,那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去解決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