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吉志在他收藏的老宅裡。
近日,隨著最後一根橫梁架設成功,一座頗具閩南特色的三層樓房橫空出世。鮮明的紅磚紅瓦、精美的雕花「燕尾脊」屋頂,乍一看,仿佛一座仿古新宅。其實,這是一座以舊修舊的閩南古厝。
花費400萬元買下3座閩南古厝,運回來進行異地修復重建——這一切,緣於孫吉志的老宅情結。
35歲的孫吉志是集美集志農莊老闆。他更為外界傳頌的身份是「收藏狂人」——坐擁幾萬件藏品卻捨不得賣,根雕、奇石、瓷器、名人字畫、古牌匾、船木等堆滿了好幾個倉庫,數量多到他自己也記不清。
然而,他的夢想卻是,在他的農莊建一個老宅「收藏所」,將他購買的幾座老宅搬回來進行修復重建,以便永久地收藏傳承下去。
隨著其中一棟古厝復建成功,他的夢想逐步變成了現實。
砸下400萬收藏三座古厝
「門臉在第一層,主體部分在第三層。」孫吉志解釋說,集志農莊原本是在一個採石坑建起來,地勢低,潮溼,為保護已有所腐壞的古厝構件,他採納專家建議,對古厝的空間進行「錯位」設計,但內部嚴格按照原有祠堂的分布格局和尺寸來重建。在三層,雕梁畫棟、供奉的案桌、牌匾對聯,均是原來的舊物,一些確實腐爛不能用的部件,就請人照原樣重做一套。
「若尺寸稍有偏差,很多配件就無法用了。」孫吉志說,因為是整體拆遷整體復建,必須嚴格按部就班,每個構建都要按拆卸順序編號、拍照。
復建的這棟古厝,原本是島內鍾宅一座清末祠堂。2010年,當地要推掉古厝新建祠堂,孫吉志覺得很可惜,就決定「救」回來。
幾年來,孫吉志一共收藏了三座閩南古厝,都擁有百年以上歷史。另外兩座還保存在他的農莊內等待重生——一座來自同安的四合院,一座則是漳州角美的將軍府。
僅是購買跟拆運三座古厝,就花了400萬元。孫吉志說,新建一座大厝每平方米的成本約為1.5萬元,而重建「修舊如舊」的成本則是新建的3倍。也就是說,將一座約260平方米的古厝拆卸後,異地重建的成本高達1170萬元。
兒時樂趣鑄就老宅情結
在很多人看來,不計成本投入古厝收藏,孫吉志做了與其「商人頭腦」不相符的事情。
「從經濟價值來看是絕對不值的,但從文化傳承來看,我覺得值。」孫吉志說,閩南古厝是閩南文化的重要內容,它既是先人身份與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又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面貌。
眼看著越來越多的古厝或因年久失修搖搖欲墜,或因城鎮改造而逐漸消失,他越發有一種要保護古厝的強烈念頭。
孫吉志是集美孫厝人,小時候就住在家族式古厝大院內,三世同堂,其樂融融。「大厝很熱鬧,一出門就可以和小夥伴一起玩耍,不像現在的商品房,有一種冷冰冰的隔離感,有的連鄰居都不認識!」在他眼中,老宅不僅在建築上給人美感,其中蘊藏的生活態度更讓他迷戀。
逐漸消失的老宅,堅定了孫吉志的購買念頭。他的想法是,異地復建,原汁原味地重現老宅風情,能讓後人體驗到祖輩生活起居的真實狀態,讓承載幾代人記憶的老宅故事,繼續演繹下去。
聯手村民打造「民俗村」
除了整棟遷移古厝,孫吉志還收集了數量龐大的古厝零部件,或石刻,或木雕,包括屋梁、門窗、木床等古厝的各個構造。
「這些古木雕和石雕,足可以裝修20套古厝。」孫吉志表示,幾年前,他就感覺到收集古厝建築材料的潛在商機。每逢得知有古厝拆除,他都第一時間趕到,想方設法購買運回。有一次,為了從即將被拆遷的古厝上拆解一對清代的門當戶對人物石雕,他愣是說服了施工隊停工5小時,終於將其從牆體裡挖了出來。
如何利用這些零散的古厝料,孫吉志有不少想法。比如,將這些精雕細刻的木件像書畫一樣裝裱起來,掛在牆上作裝飾品,或者鑲嵌在古船木家具上,增加看點和賣點。
孫吉志更大的想法是,與周邊村落擁有古厝的農戶建立合作關係,用他的這些古厝材料,為農戶修復年久失修的古厝並完善其配套,聯合打造出一個可供遊客遊覽參觀的「閩南民俗村」,並帶動古厝農戶開展農家餐飲、古厝住宿等經營,盤活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與古厝建築資源。目前,他初步和一些古厝人家建立合作關係,開始著手向相關部門申報「閩南民俗村」項目。廈門文史專家郭坤聰認為,商業開發也是古厝保護的一種方法,但應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風俗,讓眾人在古厝中享受悠閒時,也能學習當地的文化,從而使得閩南文化得以傳播。(林世雄林澤貴蒙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