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從代工走向自主創新是非常重要的轉變

2020-12-12 中國網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發表演講 攝影/中國網 楊佳

    中國網12月21日訊 (記者 孫磊)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年會(2014-2015)」今日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行。此次年會主題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創新」。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平行論壇一:創新驅動發展環節中發表了主題演講。

張燕生:

首先非常感謝,作為學者來講談三個觀點:第一,活力,怎麼能從創業活力能夠轉變到創新活力。我們經常在下面做調查研究,我看到一個案例,廣東的佛山,靠草根,不是特區,不是省會也不是國家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扶持地區,就是靠草根在那個地方,過去35年的工業發展成廣東的第二,僅次於深圳。因此我們對佛山全面持續調查研究發現,佛山是一個非常具有創業活力的地方,我們就研究為什麼佛山會有創業活力。我們的體會就是現在克強總理和國家強調最多的就是簡政放權,政府把手裡的權下放給最基層,下放給企業,下放給社會,最後形成一個萬眾創業的環境。但是我現在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佛山在前35年創造了它的輝煌,形成了好幾個產值都是超過4000億人民幣的產業集群。但是佛山如何才能夠由創業活力轉變到創新活力,我的感覺是比登天都難,怎麼辦?缺渠道品牌怎麼辦?缺資金怎麼辦?缺轉型的能力和經驗怎麼辦?缺技術怎麼辦?因此我們會發現佛山的故事實際上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我們如何能夠從創業的活力轉變成創新的活力。

張燕生: 另外一個案例,我看了我的家鄉武漢,我總問我自己一個問題,武漢這個地方有沒有創業活力,也就是老百姓想來萬眾創業能不能做到?我個人覺得武漢是能做到的,因此我們到武漢去看到是非常有創業活力的地方,武漢有沒有發展活力,也就是一個企業創業以後能不能在這個環境中做大做強做好,實際上是困難的,我就在想問題是什麼,問題可能就在能不能營造一個有利於企業做大做強做好的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也就是我們講的「放水養魚,償付於民」。第三個案例,我們過去35年哪一個地方最具備創新活力,大家的回答是深圳,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深圳在中國是一個比很多明星城市都更加具有創新活力的地方。我在一兩個月前到深圳調研,遇到一個青年人,後來我到深圳調研的時候又見到他,我問他哪年生的?1986年生的。去年的銷售額多少?500萬。今年銷售額多少?3個億。我說做什麼的?做人工智慧。後來我問他,我說你覺得深圳這個最具創新活力的地方缺什麼,他說缺三個東西,一是缺基礎研發的支撐,我需要一些新的材料,我需要一些新的概念,需要一些新的支撐,我在深圳很難得到支撐。二是缺共性技術、公共技術轉讓和開發的平臺。我說深圳政府很努力,深圳有和科學院合作的先進技術研究院,做得很好。他說做得很好,但是仍然不給力。這個小師弟跟我講,他說大師兄你知道德國人在為我們這些中小企業解決共性技術和技術的轉讓和開發,富蘭克福(音)協會有1.8萬個研發工程師,60個研究所在7大領域為我們中小企業解決缺技術的問題,經費1/3來自於財政,不問用途,就給你,只要你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轉讓服務,1/3公共經費支持,1/3企業有償服務,我哪些企業是有償服務的,是要付錢的,他告訴我的故事和在佛山調研的故事,和在很多地方調研的故事,即使深圳在共性技術和公共技術轉讓方面都是很難承擔的。香港一個智慧財產權轉化裝置花了多少錢?花了40億。深圳能花的起嗎?香港經濟是個彈丸之地。後來我說第三個缺什麼?他告訴我說缺金融的支持。雖然深圳已經是中國在金融方面最發達的地區,但是對創新性的中小企業來講,直接融資、天使投資這些方面,發現金融支持遠遠不夠。

張燕生: 我們要想從要素驅動轉變到創新驅動,怎麼能夠解決前35年的草根發展起來的創業活力,轉化成創新活力,而最具創新活力的地方怎麼能夠真正變成創新的中心,這對我們新35年的新常態來講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此我覺得這是要舉全國之力,交給市場,市場是不會解決的,交給企業,企業是沒有能力解決的。第二,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我們實際上題目叫做要解決比較劣勢的領域如何形成競爭優勢,從創新驅動,從知識經濟的發展來講,從人才的培養來講,從智慧財產權各個方面都是比較劣勢的領域,如何能夠形成競爭優勢,我們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如何能夠從工業經濟時代的大學轉變成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這個挑戰是非常大的,我們建議也是非常簡單,既然是比較劣勢,就要按照我們過去35年成功的經驗,第一是走出去,把我們的研發中心、諮詢中心、人才中心、設計中心,各種各樣的觸角,用走出去的方式進入到創新資源最密集的地方,美日歐大三角地區,和他們同呼吸共命運。

張燕生: 第二個環節是把我們觸角所得來每一個新的概念,新的信息、新的活動引到國內來。引進來,我們的建議是,前35年說的是引資:引資本,引智:引人才,引技:引技術,實際上我們自己的看法,最重要地是引「制」,引制度,引方法,我們在很多地方調研的時候,說你搞創新的時候,我們就想了解你對標的對象是誰,是德國還是美國,還是新加坡?從這個角度來講。第三個環節引進來以後就是本地化,大規模的把一些新概念,新理念在國內能夠廣泛開發、應用和推廣。怎麼能夠開展全方位國際合作,開放創新,現在太多的項目都是我們自己的人在做,我們很難像美國人那樣用全球最優秀的經驗,很難作出世界頂尖原創的創新性的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就是我們怎麼能解決這個問題。

張燕生: 第三,今年經濟工作會議講的產業化創新。這次講創新要實,也就是要把創新成果實實在在轉化成企業化的創新和落實到企業,這裡會涉及到前35年的模式真是應該終結了。因為前35年從產業化的發展來講,我們走了一個代工的模式,我們產業化創新首先涉及到我的產業發展模式如何能夠從代工的模式走向自主創新,從低端的模式走向高端,從外圍的模式走向核心。這對我們的企業來講,對我們的經濟來講是脫胎換骨的轉型。我總是問自己一個問題,一個大國怎麼就會在前35年改革開放選擇的時候,我們選擇從計劃向市場轉型的時候,港澳臺企業功不可沒,但是我們在向他們學習市場經濟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不自覺地學到了一個小經濟體的代工模式。因為我們知道東亞有兩種模式,一個是小經濟體的代工,另外一個是東亞大經濟體的自主生產,日本和韓國始終是自主而不是代工。因此我們要轉向產業化創新,最重要的問題是能不能從前35年的代工走向自主創新,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轉變。中國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應當講我們面臨的是千載難逢的機遇,這個機遇也就是說我們創新是在需求誘導下新科技革命的創新。中國的老百姓經過35年,我們再也不是價格的敏感者,僅僅追求便宜的東西,我們已經成為價值的追求者,我們要買好東西。因此前35年華為是非典型的中國企業。經濟學家有句話,誰創新誰死。新35年華為將成為中國典型的企業,這句話是誰不創新誰死,從這個角度來講,新的需求結構會誘導我們新一輪的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經濟學家張燕生:實施需求側管理,當務之急是增加老百姓收入
    張燕生:2020年最重要的影響來自新冠肺炎疫情。最初,專家判斷疫情對中國的影響是短期和局部的。從後來的事實看,確實是這樣的。絕大多數省份在今年的2月25號實現新增病例歸零;3月19號,武漢新增病例歸零;4月8號,武漢解除封城。
  • 張燕生:實施需求側管理 當務之急是增加老百姓收入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專訪。需求側改革是中長期問題時代周報:回顧2020年中國經濟市場,你如何評價?張燕生:2020年最重要的影響來自新冠肺炎疫情。最初,專家判斷疫情對中國的影響是短期和局部的。從後來的事實看,確實是這樣的。
  • ...經濟交流中心張燕生:創新、法制和高端是接下來要講好三個故事
    張燕生認為,從十四五開始,我國的首要變化是破局與新生,要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需要講好創新、法制和高端三個故事。張燕生進一步解釋:第一個故事是,在未來三十年,科學、技術、人才、創新能進入到世界的前沿;而在這過程中,中國不僅需要增加對科學、技術、人才、創新的投入;還需要營造全方位開放的科技創新生態和跨境創新網絡。
  • 張燕生:未來三十年,中國要講與產業鏈等相關的三個故事
    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就產業鏈供應鏈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見解。張燕生表示,過去幾十年,在IP革命等的推動下,掀起了綜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應鏈管理。一個產品可以國際工序分工、產品分工,做到零庫存、及時供貨。在這樣的時代,人們滿腦子想效率和利潤。但新冠疫情一發生,投資消費、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受到重創。
  • 張燕生: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張燕生說,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時期關鍵的開局之年。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講好了市場經濟,外向型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故事。  「因此,我覺得無論是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要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常識,尊重規律,尊重我們的歷史和現實的基本邏輯。」
  • 潮流玩具亮相2020年中國服貿會:自主創新的中國潮玩走向世界
    長期以來,全球七成以上的玩具都在中國製造生產,但其中大多數是代工。缺乏原創是中國玩具留給外界的普遍印象。近幾年,伴隨盲盒興起,潮玩逐漸走進公眾視野。中國潮流玩具市場迅速發展,規模由2015年的63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0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4.6%。以泡泡瑪特為代表的中國潮玩企業開始進軍海外市場,表現出更多的創新活力和品牌優勢。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順德村改為未來發展打下...
    珠江商報訊 記者趙鵬報導:順德村級工業園改造是攻堅戰,是啃硬骨頭,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順德通過村級工業園改造將探索出一條法治化、規範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土地管理制度……昨日下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記者採訪,他認為順德村級工業園改造如果形成成熟的模式,將在國內具有示範意義
  • 張燕生:面對新30年,中國要講好三個故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論壇上如是說。張燕生指出,過去40年,改革開放講好了三個故事,包括市場經濟故事、外向型經濟故事,工業經濟故事。面對新30年,我們需要講好的三個故事:一是科學技術人工創新的故事;二是規則規章管理標準現代化的故事;三是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與全球高端產業對接的故事。
  • 關於企業自主創新的十個問題
    一、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  今年召開的兩會和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中,一個重要的議題是討論新型工業化道路。而在新型工業化道路當中,特別強調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那麼,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什麼?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政府是支持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起什麼作用?
  • 新寶股份存僥倖 代工轉內銷面臨考驗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國企業紛紛走向海外市場的時候,這個小家電出口「龍頭」卻花了七年時間爭取登陸A股市場。其間無疑反映了新寶股份的資金饑渴,力圖將代工轉內銷的成本交由IPO買單。僅東菱電器落子滁州一項,就涉及1100畝項目土地的盤整,2010-2018年計三期的投資規劃共超過10億元。加上2012年白家電、小家電全行業遭遇滑鐵盧,外銷不暢,內需萎靡,新寶股份的確有進退兩難之虞。
  • 張燕生:未來30年,中國要講三個故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文/劉亮 中新社國是論壇19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出席論壇時指出,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關鍵的開局之年。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講好了市場經濟,外向型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故事。 「十四五」規劃是新30年的第一個五年,他認為中國有三個故事要講。一個是科學技術創新的故事,一個是企業合規的故事,另一個是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能夠提升到高端與全球對接的故事。
  • 中國這項最重要的改革為何確定了這八字方針?
    中國這項最重要的改革為何確定了這八字方針?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1日閉幕。在是次釐清明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主線的會議上,高層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並首次提出「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  會議明確,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產業鏈水平,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 張燕生:一個神奇的世界要開始了
    1978年的7月和8月,最早的內地和香港合資的企業叫太平手袋廠和大進位衣廠,分別誕生在東莞、順德,代表了「三來一補」「代工貼牌」和「汗水工廠」模式在中國的起步。四十年前,其中順德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三來一補、代工貼牌、低端工廠,佔了73%的土地,做了4.3%的稅收貢獻,中間還包括土地二道販子、三道販子倒買倒賣,形成了巨大的食利階層。順德怎樣告別前四十年土地管理模式,轉向新三十年土地管理模式?
  • 經濟特區的工業化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轉變
    40年來,我國經濟特區在「開放」和「創新」基因的哺育下,在發展優勢的不斷演進中,實現了對全球資源的高效配置和較高的經濟效率,從規模擴張逐步轉向質量提升,不斷推動工業化走向深入。在此進程中,我國經濟特區的發展優勢實現了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的重要轉變。
  • 2020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召開,張燕生談統籌雙循環新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以「統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展與安全等重大關係張燕生:首先非常感謝,我向今天發表演講的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學習到很多。我想我從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談一談統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展與安全的關係。當前智能製造的國際環境對當前的國際環境,我自己有一種觀點,就是有三個基本事實。
  • 江西消字號代工生產介紹
    介紹江西消g39b4f字號代工生產0r3s9u0的OEM產業正在迅速發展,河北康正藥業是ODM行業的領頭羊,開拓國際市場。近年來,隨著韓流品牌貼牌加工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佔據了中國孝子貼牌加工市場的市場份額。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顯得尤為重要。
  • 江西全國人大代表京城談自主創新(組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堅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那麼,在實現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如何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3月11日晚,江西日報、大江網、搜狐網聯合邀請三位在京出席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走進全國「兩會」《江報直播室》,和大家一起探討「自主創新」這一話題。
  • 少說話多辦事 自主創新終於不「流行了」是好事
    在這個背景下,有的企業迫於生存壓力,自覺地做著自主創新的工作;有的企業則把自主創新當作口頭禪,只說不做。  兩會開幕之前,媒體同行們私下討論認為,兩會上仍將有很多來自汽車業的代表委員肯定會喊出自主創新的口號。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正在召開的兩會,代表委員們以汽車業自主創新為題目提出的議案和提案卻不多,關注的問題也形形色色。料想中的關於自主創新的「大討論」並沒有成型。
  • iPhone5中國造 細數華人那些代工企業(全文)_華碩 P8Z77-V PRO...
    篇幅太有限了,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為蘋果、索尼這樣的企業代工。作為中國出口的3%,富士康擁有百萬員工。富士康更像是個封建王朝,行業的低利潤、管理的高度專制。根據內部人士透露,某一線主板入門產品均採用代工方式,在有限的產能下自有工廠只負責高端產品及部分入門產品的製造。  精英不僅擁有某一線主板的代工業務,除此之外,早期的映泰主板也有精英主板代工的影子。
  • 【燕趙論壇】用自主創新贏得明天
    用自主創新贏得明天——努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①要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要有這麼一股勁,要有這樣的堅定信念和追求,不斷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上取得新突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萬華煙臺工業園考察時,得知企業走上了自主創新的道路,這樣鼓勵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