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實施需求側管理 當務之急是增加老百姓收入

2020-12-23 企業觀察網

謀定而後動。日前,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作為中國經濟的風向標,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經濟工作基調和重點,將決定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走向。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會議進一步明確,以擴大內需和強化科技這兩大戰略作為穩增長的支撐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開好局。


會議再度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與12月11號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相呼應。什麼是需求側管理?為何要強調需求側管理?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是什麼關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專訪。


需求側改革是中長期問題


時代周報:回顧2020年中國經濟市場,你如何評價?


張燕生:2020年最重要的影響來自新冠肺炎疫情。最初,專家判斷疫情對中國的影響是短期和局部的。從後來的事實看,確實是這樣的。絕大多數省份在今年的2月25號實現新增病例歸零;3月19號,武漢新增病例歸零;4月8號,武漢解除封城。隨後,國內疫情從全面防控轉向風險點管理,發現一例摁住一例,對經濟沒有再產生全面的大規模影響。


實際上,我預計,今年中國經濟還能保持2%左右的增長,是全球主要國家中間唯一能保持正增長的國家。一是中國的抗疫比較成功;二是中國快速恢復消費和投資,在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方面全面復工復產,保證經濟社會生活正常化。對中國來講,今年經濟恢復過來了。


時代周報: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強調,「注重需求側管理」。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提出來?


張燕生:在疫情中,中國經濟各項指標恢復得最慢的,還是需求。如何通過需求側管理,把擴大需求作為一個戰略基點,是2021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點。


需求側管理,主要是研究以擴大消費、投資需求為重點的宏觀政策、結構政策和社會政策的改變。需求側改革在很大程度就是要進行改革,清除抑制生產性、生活性消費和投資的政策和制度障礙。需求側管理是短期的,需求側改革則會涉及一些中長期的制度和政策,要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是當務之急


時代周報:中國目前的需求結構是怎樣的?


張燕生: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但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為57.8%,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只有43.4%,都太低了。我們一直在奮鬥,一直在爬坡,但蛋糕做得那麼大,真正分給老百姓的部分還是非常少。提高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是當務之急。


中國已經從溫飽走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下一步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時的需求結構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過去40年已經翻過去了,不能再用過去40年的故事來講未來的發展。


在新的發展階段,核心是創新,要確定超大規模市場的量和質,引導世界上最齊全的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提升。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擴大中低收入群體比重,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等迫在眉睫,都是當務之急,已經不能夠再拖了。


時代周報:一方面需要消費拉動需求,一方面佔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中低等收入群體存在消費能力不足、消費意願低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張燕生:需求側管理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調整,就是增加居民收入。在過去的幾個五年計劃裡,國家已經把居民收入增長率不低於GDP增長率作為一個約束性指標來推,努力解決蛋糕越做越大但居民收入跟不上的問題,現在看來,還是不夠的。


90後、10後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完全不一樣


時代周報:在你看來,需求側改革最需要突破的是什麼?


張燕生:中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根本目的。但人民的需要,實際上已經發生新的變化,需求側改革就是要解決不適應這種變化的政策和制度。這是需求側管理和需求側改革的重點。


舉個簡單例子,過去認為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達到峰值,但新基建投資的浪潮才剛剛開始。過去認為很暢通的交通,按照一小時經濟圈和半小時經濟圈來看,本以為是過剩的,當下則可能會變得非常不足。今年8月3日,國家發改委批覆有關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的建設規劃,就是解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需求側管理、需求側改革怎麼適應高質量發展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不但政策和體制要變,人們的觀念也在變化。尤其是1995年以後出生的「Z世代」和2010年以後出生的「α世代」,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和前面幾代人完全不一樣。如何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你會發現這對數字經濟、數位技術、服務經濟和智慧城市的發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時代周報:具體來說,需求側改革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張燕生:第一,如何使受疫情影響最大的領域,如旅遊、餐飲、住宿等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發展得以恢復;


第二,要把就業優先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比正常年份下降很多,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比正常年份下降很多。沒有就業就沒有生計,進而沒有需求,也就沒有消費;


第三,推進改善生活性消費和生產性消費的措施。比如在北京,你會發現吃早餐很困難,如何使人們吃早餐等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變得更加便利?


第四,醫療、養老、教育、嬰幼兒撫育等矛盾較為突出,提高社會保險、大病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養老金的覆蓋率和水平,不斷提高城鄉教育和醫療服務高質量和均等化發展等,都對擴大需求有很重要的作用。


時代周報: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如何把握好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聯動的節奏?


張燕生:其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是三句話: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最終目標是滿足需求。需求側改革的重點是解決就業優先,通過宏觀政策、結構政策和社會政策,把需求增長的潛能釋放出來,保證生產性、生活性等需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解決促進需求增長的政策和制度上的障礙,進而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雖然供給是可以創造需求的,但需求引導供給才是最關鍵的。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缺一不可。過去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因為供給端的問題比較突出。現在需求階段變了,整個形勢發生改變,要進行需求側改革,從源頭上來促進需求變化。


不要回到炒房子的路上去


時代周報: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隻字未提房地產。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並舉,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在今年以及明年經濟繼續恢復的前提下,如何理解這一表述?


張燕生:完整的表述應該是兩句話,第一句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第二句,房子不但是用來住的,而且富人需要住,窮人也應該住,使居者有其屋。


「炒」本身就不是居住要求,而是投資要求,對經濟的拉動在很大程度有泡沫成分:住房成了炒房,房子的商品屬性成了金融屬性。而居者有其屋,說的是房子的社會屬性。要讓房子回歸其商品屬性和社會屬性。深圳房價漲得很快,我就非常擔心:一個最有創新活力的地方,如果房價太貴了,還能做實體嗎?還能做創新嗎?還能夠留住年輕人嗎?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人們對房子的幸福感是提升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國家的態度很明確,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當要擴大需求的時候,首先應該本著需求側管理、需求側改革的思路,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不要回到炒房子的路上去。同時,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房子的保障功能下一步還會繼續加強。


反壟斷不是針對某個或某類企業


時代周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十分罕見。這一提法有何深意?


張燕生:現在要建設高標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這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反壟斷實際上是保障充分競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中間非常重要的一環。


時代周報:反壟斷主要指反科技壟斷和反金融壟斷,結合郭樹清此前關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風險的表態,明年對大型科技和金融企業來說,是不是一個變化之年?


張燕生:我相信不是。這是為了完善體制,而不是針對某一個企業或者某一類企業。反壟斷,包括反行政壟斷。中間出現的「大而不能倒」的問題等,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編輯:王星)


版權所有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及用於網絡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編輯整理上傳,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文中圖片除非有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如若發現有侵犯您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qygcbs@163.com


相關焦點

  • ...經濟學家張燕生:實施需求側管理,當務之急是增加老百姓收入
    會議再度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與12月11號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相呼應。什麼是需求側管理?為何要強調需求側管理?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間是什麼關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了時代周報記者專訪。
  • 首提需求側改革 增加居民收入和創新需求將是核心
    而且由於房價高企,很多人都是花了半輩子的積蓄去買房,最後還要背負幾十年的房貸,導致債務增加的同時消費能力也大大下降。所以這個需求側改革裡邊最大的變革可能就是對於居民消費結構的調整,以後不可能再讓房子成為老百姓背負的擔子,也就是說樓市調控這事兒,極有可能是一個長期貫徹下去的主題,投資者要有所覺悟。也就是說要讓老百姓拿出更多的錢用於日常的生活消費,用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 中銀證券徐高: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收入分配改革 增加居民收入佔比
    來源:新京報網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潘亦純)12月16日,在新京報貝殼財經主辦的「新發展新格局 資本市場再出發」 高峰論壇上,中銀證券總裁助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在需求側改革方面,核心還是收入分配改革,說得更具體一些,就是增加居民收入在整個經濟中的佔比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2020年以來,受疫情衝擊,居民消費更加疲軟,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僅增長0.6%,而人均消費實際下降了6.6%。實施需求側管理,有助於提振消費,提高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發展大國經濟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需要。大國經濟的最大優勢是內需拉動、內部可循環。
  • 加強「需求側管理」的重點和方向
    【專題研究:「需求側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構建新發展格局,既要從供給端發力,也要從需求端著手。
  • 一周經濟評論|需求側管理,擴大消費是重要落點
    一周經濟評論|需求側管理,擴大消費是重要落點大眾日報記者 王學文2020-12-21 06:25:59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需求側管理,擴大消費是重要落點2020-12-21來源:大眾日報 02版□ 王學文12月18
  • 國家定調「需求側管理」背後:擴大內需,有哪些攔路虎在掣肘?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決策層特別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央首次提及「需求側管理」。  個中深意,耐人尋味。  1  說到需求側管理,必然繞不開供給側改革。
  • 需求側改革改什麼?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亦傳遞出鮮明信號:擴大內部需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到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供給側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補」,以「減法」為主,減少無效低端供給,為經濟發展留出新空間。經過5年多的實踐和實施,供給側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果,虧損累累的鋼鐵、煤炭行業走出低谷,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 工信部印發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工作指南
    推進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有助於優化工業用電結構,調整用電方式,提高工業電能利用效率和效益,促進工業、電力和環境的平衡協調發展。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明確提出積極開展需求側管理和能效管理,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育電能服務、實施需求響應等,促進供需平衡和節能減排。
  • 張燕生:未來三十年,中國要講與產業鏈等相關的三個故事
    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12月19日,在由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中央經濟工作會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就產業鏈供應鏈問題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 [澎湃新聞]經濟學家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需求側管理重民生,強調...
    需求側管理以改善民生為導向今年以來,中央已經多次強調擴大需求和需求側管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今年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此次會議同樣強調了「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再次重點提及注重「需求側管理」的同時,要求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
  • 專家:促需求側改革引領供需平衡
    對於需求側改革,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需求側改革實質就是擴大內需。」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表示,在當前外需疲軟的情況下,需求側改革主要就是聚焦消費和投資。過去幾年,供給側改革有成效,供給質量有所提升,從而需要需求側發力,讓供給和需求更加適配,在更高的產業和消費水平上動態平衡,進而提升整體經濟效率和質量。
  • 國君消費 | 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擴內需
    在構建國內大循環的政策背景下,需求側改革是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的重要一環,我們需要從「內循環」機制方面去理解需求側改革,五個方面可能是著力點:一是堅持「房住不炒」,構建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兩個體系;二是加強社會保障和再分配政策,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三是「新基建」為代表的新型政府投資仍會是重要抓手;四是基於我國碳中和等的碳交易市場或逐步完善,綠色消費或興起;五是人口生育政策或放開。
  • 李奇霖: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我們這篇文章,聚焦在「需求側改革」上。需求側管理、加大逆周期調節這些提法,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在政治局會議層面上,提「注重需求側改革」,應該是首次。回想下2015年年底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一開始市場並沒有很在意,因為覺得不容易落地。
  • ...經濟交流中心張燕生:創新、法制和高端是接下來要講好三個故事
    張燕生認為,從十四五開始,我國的首要變化是破局與新生,要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需要講好創新、法制和高端三個故事。張燕生進一步解釋:第一個故事是,在未來三十年,科學、技術、人才、創新能進入到世界的前沿;而在這過程中,中國不僅需要增加對科學、技術、人才、創新的投入;還需要營造全方位開放的科技創新生態和跨境創新網絡。
  • 張燕生: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張燕生說,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時期關鍵的開局之年。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講好了市場經濟,外向型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故事。  「因此,我覺得無論是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要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常識,尊重規律,尊重我們的歷史和現實的基本邏輯。」
  • 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二)需求側由「管理」升級為「改革」意味著其政治定位顯著提高先前多次對需求側使用「管理」這一表述,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需求側在當時是附屬於供給側改革的,且其中帶有較深的「穩」內涵在裡面,即在供給側結構的背景下,不使需求下降太快,以穩為主。
  • 張燕生:從代工走向自主創新是非常重要的轉變
    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平行論壇一:創新驅動發展環節中發表了主題演講。 張燕生: 首先非常感謝,作為學者來講談三個觀點:第一,活力,怎麼能從創業活力能夠轉變到創新活力。張燕生: 另外一個案例,我看了我的家鄉武漢,我總問我自己一個問題,武漢這個地方有沒有創業活力,也就是老百姓想來萬眾創業能不能做到?
  • 廣發宏觀郭磊: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我們可以參考劉鶴副總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1月25日,人民日報)中對於需求和供給關係的闡述及「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的結論。從論述看,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結合,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求側管理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
  • 4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這樣看需求側改革、經濟復甦及宏觀政策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那麼,該如何理解和推進需求側改革?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兼廣發控股(香港)總經理沈明高表示,需求側改革的提出應該是和雙循環格局連在一起的。沈明高表示,需求側改革的增量來自投資求效率、消費求增量。「投資效率的改革,要繼續推進要素市場方面的改革。消費的增量的實現,也要推進改革——當前我們的消費潛力還沒有發揮出來,資源分配的效率不夠,要推進收入再分配方面的改革,使得國家、企業和老百姓之間的分配更加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