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促需求側改革引領供需平衡

2020-12-18 藍海觀察

民眾早前在第十八屆廣州國際車展參觀展品。資料圖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本周召開部署「十四五」開局年工作

據了解,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於本周召開,全面部署2021年「十四五」開局年的經濟工作。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為明年宏觀政策定調,與過去五年側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這次會議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重回政策主線,引領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圍繞促進消費和投資的產業政策及金融改革有望陸續推出。

對於需求側改革,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堅持擴大內需戰略」,「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擴大內需聚焦消費投資

內地在2015年末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原因是當時消費者有些需求,而國內供給與之不匹配,比如很多國人出國買馬桶蓋,與此同時,國內還有些供給出現產能過剩,由此,中央提出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和降成本、補短板等改革目標。

「需求側改革實質就是擴大內需。」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表示,在當前外需疲軟的情況下,需求側改革主要就是聚焦消費和投資。過去幾年,供給側改革有成效,供給質量有所提升,從而需要需求側發力,讓供給和需求更加適配,在更高的產業和消費水平上動態平衡,進而提升整體經濟效率和質量。

促經濟邁向高附加值產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認為,此時中央決策提出「需求側改革」,其要義在於引領需求與供給在更高產品和服務水平上平衡,引領經濟向高附加值產業邁進,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如今對網際網路平臺經濟的反思,核心也在於此。

劉煜輝認為,網際網路經濟一開始對提高經濟效率和推進轉型發揮巨大作用,但後期監管和治理沒有跟上而出現問題,現在已無法帶動中國經濟產業升級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網際網路經濟成為低附加值產業規模化的工具,平臺本身不帶來高附加值的創新,無法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反而破壞原來的市場規則和社會保護機制。」

專家強調,需求側改革,核心就是擴大內需,但不意味著明年要搞大刺激政策,而是通過改革的方式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允外資深度參與國內資管市場

要全面促進消費,提高居民收入和保障人民生活是重要的著眼點。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預計,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是明年的政策重心,需要進行稅制改革、社保改革,加大轉移支付和第三次分配的力度,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縮小收入差距。從更長遠的角度看,要鼓勵民間資本流向科技領域,既能創造經濟增量的領域,參與做大蛋糕的活動而非切分蛋糕的活動。

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央行提出推進改革,通過金融開放,加強國內金融體系、金融市場以及金融制度規則與國際的對接,允許外資深度參與國內資管市場,為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渠道。同時,引入更多金融機構和專業投資者參與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建設,提高養老金投資管理水平,擴大居民養老資產選擇範圍,分散投資風險,解決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的養老金不足問題。

加大新基建高科技領域投資

在產業政策方面,過去對需求的粗暴管理方式有待向市場化轉變,比如,「十四五」規劃建議裡提到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另外,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側改革還將通過產業政策支持等方式,加大新基建、高科技領域的投資力度,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信息來源:大公報

編輯:咖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提升效能 實現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關鍵是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 需求側改革改什麼?
    原創 劉紅權 通信信息報在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中,中央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按照官方說法,這是為了配合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以期更好地平衡國民經濟。那麼,中央在此時又提出「供需側管理」,其背後原因是什麼呢?首先,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依然不平衡。今年以來核心CPI不斷回落及PPI持續為負,尤其是11月CPI創11年來的新低。CPI新低雖然有豬肉的結構性原因,但也反映總需求依然萎靡且逐步下滑趨勢(人口決定)並未改變。
  • 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每日一詞∣需求側改革 demand-side reform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適時提出需求側改革,是基於當前發展新形勢做出的科學判斷。目前,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也為工作重點轉向需求側改革準備了條件。
  • 中信證券明明: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導致了上遊行業量縮價漲,進而推動了一輪PPI強周期。但在當前需求側改革的政策思路下,預計地產、基建等強刺激政策的退潮將弱化需求擴張對中上遊工業品價格的提振效果,而政府對供需動態均衡的強調也可能意味著未來國內產出缺口的波幅將逐漸收斂,基於此,預計我國通脹將維持在相對溫和的水平,PPI快速上行的概率不高。
  • 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需求側管理調整為需求側「改革」後,則更側重於從中長期和實踐的角度來解決需求側的問題,這意味著相較於以前,需求側改革將一定會成為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而非簡單的附屬於供給側改革。相較於之前的不瘟不火和姿態越來越低,2020年的年終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需求側改革會如何影響消費者的錢包?
    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後,市場上出現了「漲價去庫存」的奇特現象(正常去庫存都是降價大甩賣,不符合正常的經濟學原理)。 因此,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學習這項政策,更想知道「需求側改革」這項政策會如何影響我的生活和錢包(是不是一些基本需求也要漲價啊?)
  • 如何推動供給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只有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構建供給和需求正反饋機制,才能促使供需兩端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做好經濟工作 形成供需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戰略定力,引領中國經濟持續砥礪前行,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答卷。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
  • 廣發宏觀郭磊: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此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專題研究:「需求側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張佔斌、杜慶昊(均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 以需求側改革為契機釋放消費潛能
    以需求側改革為契機釋放消費潛能  本刊評論員/閆肖鋒  發於2020.12.28總第978期《中國新聞周刊  最近中央又提出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需求端改革與內循環戰略相輔相成,以期將需求留在國內、滿足於國內。比如,在高端需求上減少海外消費,如海外投資、旅遊、海外就醫、奢侈品購買等;在汽車需求上逐步轉型新能源汽車,以減少環境壓力和防範石油安全風險;在一般消費需求上逐步讓人們從教育、醫療、養老及高房價上解套,以釋放更多消費潛能。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需求側改革」的提出令人側目自2015年末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和降成本、補短板成為改革的具體目標,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制度供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中。然而,今年以來核心CPI的不斷回落及PPI的持續為負,反映出我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兩邊都需要調整,過去側重用供給側改革,如今,對需求側也需要進行改革。
  • 中共中央政治局: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此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需求側改革指的是哪些方面?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也是培育增長新動力、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
  •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摘要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引發大家熱議。
  • 國君消費 | 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擴內需
    需求側改革關鍵在於擴大內需,推動基數龐大的腰部及以下消費者的消費升級,從「吃飽穿暖」到追求高品質消費,進一步釋放基礎消費人群的消費潛力。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擴內需,通過需求側改革牽引供給側改革,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效能。擴內需已經成為國內經濟核心驅動力,是抵禦外部不確定性的壓艙石和穩定器。
  • 公司與行研|什麼是「需求側改革」?新的投資風口要來了?
    鑑於此,36氪二級市場分析師認為,此次「需求側改革」的提出,其重要性可能不亞於2015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望引領「十四五」期間新的投資主線。回顧供給側改革要了解什麼是需求側改革,首先需要搞清楚2015年以來一直推行的供給側改革。
  • 李奇霖: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我們這篇文章,聚焦在「需求側改革」上。需求側管理、加大逆周期調節這些提法,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在政治局會議層面上,提「注重需求側改革」,應該是首次。回想下2015年年底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一開始市場並沒有很在意,因為覺得不容易落地。
  • 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二,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影響經濟增長的突出問題有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在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化的情況下,穩增長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第三,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