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葵雖然讀了不少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的書籍,但也是第一次聽說「需求側改革」。
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後,市場上出現了「漲價去庫存」的奇特現象(正常去庫存都是降價大甩賣,不符合正常的經濟學原理)。
因此,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學習這項政策,更想知道「需求側改革」這項政策會如何影響我的生活和錢包(是不是一些基本需求也要漲價啊?)
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學過微觀經濟學基礎的人都知道,市場是由供給和需求組成的,供求關係是決定市場價格的經濟模型,也是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係。
理論上,在競爭市場中,供給和需求會達到一個平衡。
但現實生活中,供給和需求幾乎很難達到平衡狀態。
比如:當供大於求時,市場就是買方市場,消費者處於主動地位,部分商家(賣方)會出現過剩產能,大量滯銷產品,甚至產生壞帳;
當供不應求時,市場就是賣方市場,商家擁有話語權,物價就會上漲,進而就會出現二級市場,產生各種低買高的套利現象。
作為消費者,我們就代表了需求端,商家離不開我們,而消費者的每一次購買都在向市場做出投票。
比如:使用平安普惠的貸款產品就表面消費者願意支付32%的貸款利息,這樣的高利息產品是被市場需要的。
是不是突然覺得自己的消費選擇很重要了呢?
如果每個消費者都選擇使用32%的貸款產品,那麼那些只收取8%的貸款產品,就不被市場需要,進而就會被淘汰了。
還比如:債務協商的服務費,有些機構按照帳單金額的15%收取,一般都在3000-5000左右,而AiSunflower向日葵是按照帳單金額的2%收取服務費。
如果消費者都覺得應該多花錢才划算的話,那麼小葵的小公司就會被市場淘汰掉。
現在,消費者是不是對自己的消費選擇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回到需求側改革的話題。需求側改革,顧名思義就是政府希望改變或引導消費者的需求。那當下的消費者需求哪裡不符合國家的發展路線?
當下的國家發展路線就是「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內循環為主就是國內的消費者的需求,國內滿足。
比如:疫情之前,不少消費者都想要出國旅行,滿足自己的「詩和遠方」,拍照打卡;
疫情之後,內循環引導下的需求就是國內深度遊,把原本要花到國外的錢花在國內。
這時候需求端就會促使商家提高產品設計、產品質量和服務。
而產品好、服務好的商家就會提高這個行業的標準,那些落後的產品和服務就會被自然地被淘汰,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得提高產品、提升服務。
再比如:以前的人們買雙襪子就買能穿的就行,但現在的年輕人發現了自己對時尚的需求,對美的需求。
因此,賣得好的商家都是能提供既時尚又限量的產品,而商家本就得能引領潮流。
接下來的10年,中國會誕生更多國貨品牌。
一個有故事、有靈魂的品牌,就會成為市場的寵兒。
此外,配合上5G技術、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商家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消費者的有效需求。
擁有了足夠多的有效需求再生產產品,這樣就可以避免掉無效的投資和生產。資源實現最優分配。
最後,消費者的支出分配可能會發生變化。
比如:之前50%的稅後收入得用於償還房租,需求側改革後,可能只需要分配30%的稅後收入給房租,多出的20%可以用於消費升級。
因為不管是內循環還是需求側改革,國家都是希望社會成為一個消費社會。
消費社會能讓每一個老百姓的生活質量都得到了提高。
以前只有有錢或者上層階級的人才能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務,以後普通大眾也能享受到。
至於錢包,估計是存不住錢了!
廣告業、種草博主行業、娛樂業、藝術行業都會伴隨著消費社會的崛起而蓬勃發展。這些行業負責給大眾製造需求,製造夢想。
大眾的需求從不會自己主動產生,幾乎都是通過他人引導而獲得的。
需要和滿足變成了個人自己的需要和滿足,就不會覺得自己是被剝削的。
好啦,這就是我對需求側改革的淺薄見解,歡迎大家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