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與行研|什麼是「需求側改革」?新的投資風口要來了?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36氪

上周末,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了「需求側改革」的概念,引發市場熱議。

受此影響,本周,與大消費相關的板塊悉數上漲。截至周三,乳業、白酒漲幅已經達到10%左右;而化妝品、旅遊等可選消費也實現了5%左右的漲幅。

鑑於此,36氪二級市場分析師認為,此次「需求側改革」的提出,其重要性可能不亞於2015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望引領「十四五」期間新的投資主線。

回顧供給側改革

要了解什麼是需求側改革,首先需要搞清楚2015年以來一直推行的供給側改革。

一個完整的經濟循環包括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而供給側和需求側則分別對應循環的起點和終點。2015年開展的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從起點(也就是生產端、企業端)入手,通過優化要素配置,淘汰落後產能和庫存,引導產能向終端需求匹配,進而優化企業的生產結構,提升企業盈利能力,降低槓桿水平。

圖1:經濟循環的四個環節

數據來源:中信證券,36氪整理

之所以推行供給側改革,主要是因為,2011年以來,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出現,我國的勞動力成本顯著上升;與此同時,長期依賴投資和外需的增長模式,使得我國資源衰減、環境汙染問題愈發嚴峻,中國經濟面臨增速換擋、結構失衡的新問題。

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部分傳統行業的無效產能和消費者需求之間產生了錯配,致使傳統企業庫存長期積壓,盈利能力弱化;而另一端消費者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產生了海外瘋搶智能馬桶蓋的現象。

經過近5年的努力,我國落後的產能逐漸出清,隨之而來的是產能利用率的提高,工業、地產庫存穩步去化,上遊資源品價格上漲,企業盈利能力改善、槓桿率穩中有降。

圖2: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

數據來源:中信證券,36氪整理

「三去一降一補」的顯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我國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傳統工業明顯升級(高端製造和新材料迅猛發展),生產的韌性提升;科技創新為主的高新產業迅速崛起,產業鏈更加完善;服務業佔比不斷提升,重要性進一步加強。

需求側改革的提出

然而,2019年以來,海外環境惡化導致的外需遞減,以及國內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帶來的消費下滑,對我國經濟增長提出了新的挑戰。而疫情的爆發,使這一挑戰進一步加劇。

隨著疫情的企穩,我國經濟呈現復甦趨勢。但從內部結構來看,生產端的復甦遠快於需求端;而需求側內部,基建和房地產投資的恢復也比消費和製造業投資更快。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當前我國經濟的有效需求不足,供需錯配仍然明顯。

需求側改革的推出,正是為了解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問題。從政策思路上看,「需求側改革」和過去的「需求側管理」有著本質區別。「需求側管理」是依託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刺激地產、基建投資需求,從而實現需求的總量擴張,帶動經濟增長;與之相比,「需求側改革」的重心在於國內需求結構的均衡優化,是一種結構性的需求政策,目的是實現有效需求的釋放,而不是需求總量的擴張。

需求側改革要做什麼

綜上所述,需求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而有效需求之所以不足,最主要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

首先,居民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是消費需求不足的首要原因。

凱恩斯理論認為,居民的消費隨著收入的增長而增加,但這種關係並不是1:1的比例。隨著收入的增長,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增加一單位收入所帶來的消費支出的增加量)呈現遞減趨勢。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的存在,代表著相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富裕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更低。因此,面對財富不斷積累,其消費意願並不會明顯提升。換句話講,也就是說中產階 級才是決定社會消費需求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房價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使得我國貧富差距有所擴大,前20%收入群體/後20%收入群體收入比,自2011年以來一直維持在20-25附近,代表更多的財富流入了邊際消費傾向更低的富裕階層,導致整個社會的消費需求有所下滑。

圖3:前20%收入群體/後20%收入群體收入比

數據來源:東吳證券,36氪整理

其次,有效需求不足的另一原因在於投資結構與經濟增長的不匹配。

長期以來,由於過去大水漫灌的需求側刺激措施,使得我國大量資源向鋼鐵、房地產等行業積聚;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升級趨勢日益明顯,與之對應的消費品和服務業供給卻明顯不足。

在這種背景下,2015年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使得資源配置在生產端不斷優化;但需求側投資結構卻仍然不能匹配當前的經濟增長特徵。

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地產投資和以舊基建為主的投資仍然佔據投資的較大比例,而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資卻明顯不足。隨著經濟中消費和服務業佔比的不斷提升,傳統投資對於經濟的邊際貢獻逐年遞減,造成大量資金和資源的浪費。

圖4:地產和舊基建產出-投入持續下降

數據來源:中信證券,36氪整理

針對以上原因,未來的「需求側改革」可能將從三個方面發力:

1.創造增量消費需求

近年來,社保制度的完善、減稅降費的推進、房住不炒的延續,以及今年提及的反壟斷,其中一個重要的立足點就是為了優化居民收入分配結構,防止資本向高收入人群積聚。

需求側改革的推出,意味著收入分配結構將會面臨更多的改革空間。縮小居民貧富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數量,讓收入分配從「金字塔」型向「紡錘」型轉變將成為需求側改革的重點。

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有利於提升整個社會的消費能力和意願,為全社會帶來新的增量消費需求。

2.盤活存量消費需求

存量需求不振的一個原因,在於我國產業結構與消費需求之間出現了明顯的錯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關鍵領域對外依賴性過高。

舉例而言,由於受美國制裁,華為的高端晶片一直緊缺,導致新旗艦機Mate40供不應求,這在一定程度上相當於限制了國內消費需求的釋放。

圖5:消費者排隊預約Mate40

數據來源:ICphoto

近年來,供給側改革的推進,持續從生產端改善供需錯配的問題。而需求側改革的提出,有望通過投資結構的優化,從需求端進一步改善供需錯配的癥結。

通過大力推進「新基建」投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和新產品製造業,可以有效實現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供給體系的轉型升級,盤活居民日益升級的存量消費需求。

3. 引導消費需求回流

3季度以來,受國內疫情管控措施嚴格,以及海外疫情不斷反覆的共同作用,部分境外消費需求向國內回流,境內遊和免稅行業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圖6:消費者在海扣免稅店消費

數據來源:ICphoto

本次需求側改革提出,強調打通內需的堵點和補齊短板,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破除制約消費的價格屏障、服務屏障,持續引導境外消費需求回流。

按照歷史數據來看,中國大陸遊客境外消費早在2016年就已經突破2600億美元大關,這意味著需求回流有著可觀的空間。

如何影響股市投資

需求側改革的提出,有助於我國「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推進;同時也有利於進一步優化我國經濟結構,提升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考慮到我國內需空間廣闊,長期來看,A股仍具有較大的配置吸引力。在需求側改革思路之下,以地產、舊基建為主的需求刺激政策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回落,而倡導消費升級和以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為主的新基建的重要性有望提升。

在這種背景下,一方面,從優化內需結構來看,考慮到當前我國的消費增長空間以及消費升級趨勢,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度有望進一步提升,因此可以繼續關注消費板塊的投資機會,尤其是與消費升級相關領域;另一方面,從供給創造需求,打通消費堵點來看,仍然需要持續優化供給結構來撬動有效需求的釋放,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為主的「新基建」投資將成為供給結構優化的關鍵。鑑於此,與之相關的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5G、大數據、雲計算、新能源汽車、高端製造等板塊前景光明。

相關焦點

  • 李奇霖: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我們這篇文章,聚焦在「需求側改革」上。需求側管理、加大逆周期調節這些提法,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在政治局會議層面上,提「注重需求側改革」,應該是首次。回想下2015年年底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一開始市場並沒有很在意,因為覺得不容易落地。
  • 需求側改革改什麼?
    由此可見,接下來中國經濟的重心正向需求側轉移,而「需求側管理」的戰略基點在於「堅持擴大內需」。新的政策重點在於做「加法」,其與5月公布的「雙循環」經濟戰略一脈相承。根據該戰略,中國將尋求更多地依靠內需和本土創新來應對外部環境中不斷增加的挑戰。「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既要「供給側改革」,也要「需求側管理」。
  • 廣發宏觀郭磊: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博士對於「需求側改革」解讀稱:第一,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第二,什麼是需求側改革?第五,換句話說,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環保、金融適配、產業鏈高級化),「供給創造需求」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推動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拓展投資),「需求牽引供給」。
  • 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需求側管理調整為需求側「改革」後,則更側重於從中長期和實踐的角度來解決需求側的問題,這意味著相較於以前,需求側改革將一定會成為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而非簡單的附屬於供給側改革。參照之前的供給側改革模式,可以預見接下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需求側改革」一定會有比較詳盡的表述,而2021年以及後續的十四五時期(詳見全面剖析十四五規劃)均將從需求端著手發力,那麼我們就需要討論下需求側改革的方向主要是什麼?
  •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解讀12.11政治局會議
    第二,什麼是需求側改革?我們可以參考劉鶴副總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1月25日,人民日報)中對於需求和供給關係的闡述及「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的結論。  正文  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專題研究:「需求側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張佔斌、杜慶昊(均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 首提需求側改革 增加居民收入和創新需求將是核心
    下面我們要做的就是利用和借鑑這種內生性消費的變化,通過刺激消費者習慣和調整消費結構來實現擴大內需的目的,也就是打通內循環中從產業和消費的環節。不是說不要供給側改革,而是在供給側改革的同時實現需求側改革,畢竟一些產業的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還需要我們的不斷地去學習去創新。
  • 各券商周末熱議「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擴大內需,這些行業或將受益!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相對已經推行多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改革」這一新提法在周末引發了各機構的熱議。國盛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熊園12月12日發布報告分析指出,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其核心是擴大內需,抓手是暢通內循環、出臺促消費舉措、推動配套制度改革。
  • 國君消費 | 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擴內需
    從供給和需求的關係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滿足能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 需求側改革是什麼?會帶來哪些機遇和機會,對我們生活有哪些影響
    那麼這次提出來需求側改革呀,有很多網友就在後臺私信我了,說開林兄能不能給我講一下什麼是需求側改革啊,有一些網友呢還和我說,你看誰誰誰他最近拍的視頻講的需求這改革我怎麼沒聽明白,好幾個人都給我發了類似的私信,我到他們說的那些所謂的專家那裡去看了一下。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需求側改革」的提出令人側目自2015年末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和降成本、補短板成為改革的具體目標,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制度供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中。然而,今年以來核心CPI的不斷回落及PPI的持續為負,反映出我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兩邊都需要調整,過去側重用供給側改革,如今,對需求側也需要進行改革。
  • 需求側改革會如何影響消費者的錢包?
    2015年的「供給側改革」後,市場上出現了「漲價去庫存」的奇特現象(正常去庫存都是降價大甩賣,不符合正常的經濟學原理)。 因此,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學習這項政策,更想知道「需求側改革」這項政策會如何影響我的生活和錢包(是不是一些基本需求也要漲價啊?)
  •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摘要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引發大家熱議。
  • 中信證券明明: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會議首提「需求側改革」,強調「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這一概念?如何把握「需求側改革」思路下的宏觀政策方向以及大類資產配置機會?接下來,本文將就此展開分析。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 專家:促需求側改革引領供需平衡
    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為明年宏觀政策定調,與過去五年側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這次會議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重回政策主線,引領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圍繞促進消費和投資的產業政策及金融改革有望陸續推出。
  • 中共中央政治局: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此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也明確提出,要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需求側改革指的是哪些方面?
  • 華夏時評:穩中求進 需求側改革擴內需
    堅持穩中求進,是明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一個求字,體現的是積極主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加需求側改革,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一對供給和需求,實現的是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經濟運轉閉環。穩中求進,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看似突然,其實並不突然,劉鶴副總理11月25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5000字長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對需求和供給關係給予了深刻的闡述,並且提出了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
  • 怎麼理解「需求側改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這樣說
    付凌暉表示,推動需求側改革,有利於釋放消費潛力。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新發展階段,消費的發展對於經濟的帶動在逐步增強。新華財經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安娜、呂光一)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應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在15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給出了他的看法。
  • 金融投資報:需求側改革 需從三方面打消顧慮
    來源:金融投資報作者:劉柯在供給側改革實施一段時間以後,需求側改革首次浮出水面。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一時間,需求側改革刷屏,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供給側改革主要是生產端進行結構性調整,重點是以質換量。需求側改革則相對複雜。
  • 以需求側改革為契機釋放消費潛能
    最近中央又提出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需求端改革與內循環戰略相輔相成,以期將需求留在國內、滿足於國內。比如,在高端需求上減少海外消費,如海外投資、旅遊、海外就醫、奢侈品購買等;在汽車需求上逐步轉型新能源汽車,以減少環境壓力和防範石油安全風險;在一般消費需求上逐步讓人們從教育、醫療、養老及高房價上解套,以釋放更多消費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