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券商周末熱議「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擴大內需,這些行業或將受益!

2020-12-14 每日經濟新聞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此次會議中的一些新提法引發了市場的關注。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相對已經推行多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改革」這一新提法在周末引發了各機構的熱議。

國盛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熊園12月12日發布報告分析指出,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其核心是擴大內需,抓手是暢通內循環、出臺促消費舉措、推動配套制度改革。

對於未來如何開展需求側改革,紅塔證券李奇霖認為,未來將把擴大內需作為基本戰略,另外,除了擴大消費外,還應該繼續推動新基建建設。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需求主要涉及3個方面,包括投資、消費、出口,預計未來在拉動消費上會出一些鼓勵政策,而投資方面將側重於有效投資。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此次會議中的一些新提法引發了市場的關注。

例如,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相對已經推行多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改革」這一新提法在本周末引發了各券商的熱議。

國盛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熊園12月12日發布報告分析指出,首提「注重需求側改革」,其核心是擴大內需,抓手是暢通內循環、出臺促消費舉措、推動配套制度改革。

紅塔證券李奇霖昨日撰文指出,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了成效,工作重點就可以向需求側改革這邊轉移,「2016年以來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後續可能會出臺不少需求側改革的政策,不能忽視它。雖然說政策效果可能沒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那麼立竿見影,但大方向是確定的,也不要低估它對經濟和市場的影響。」

對於未來如何開展需求側改革,李奇霖預計,未來將把擴大內需作為基本戰略,需求側改革並不意味著不需要調節總需求了,只是著力點和之前不一樣,從投資轉向了消費。

李奇霖認為,促進消費,既要擴大中等收入人群規模,也要擠泡沫、壓租金,降低生產和消費的成本。前者重點是解決好收入分配環節的問題,尤其是資產價格泡沫導致的兩極分化,後者需要壓降土地租和流通環節的租金,但同時得注意技術租與擠泡沫之間的平衡。另外,除了擴大消費外,還應該繼續推動新基建建設。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昨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需求主要涉及3個方面,包括投資、消費、出口,預計未來在拉動消費上會出一些鼓勵政策,而投資方面將側重於有效投資。

券商年度策略聚焦可選消費

2015年年底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曾在2016~2017年在A股市場催生一輪周期股行情。那麼此次提出「需求側改革」對哪些行業會有正面影響呢?

某上市券商策略分析師今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需求側改革」更多的是指經濟三大支柱裡,頂層設計上將更多向消費需求發力,拓寬內生消費動能。同時在以後的逆周期調節中更多使用消費刺激手段而不是刺激地產、基建投資。

對於「需求側改革」是否將利好消費股,他認為,利好消費股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則不好判斷。

其在最新研報中也指出,「需求側改革」大概率指向過往經濟的三大支柱(投資、消費、淨出口)中的權重將更加向消費傾斜,而且強調的是有效消費需求,遏制消費主義和信貸刺激帶來的衝動消費、過度消費。

數據來源:Choice數據

而事實上,今年來,消費股已經走出了一輪牛市行情。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12月11日,在227個申萬三級行業指數中,今年來漲幅排名前20位的行業中,有多個行業與消費有關,包括糧油加工、其他酒類、調味發酵品、啤酒等。

不過從近期各大券商發布的2021年年度策略報告來看,消費板塊,尤其是可選消費是各大券商聚焦的方向。例如國泰君安研究所近日發布觀點稱,2021年對消費板塊的選擇建議從必選消費轉向可選消費。重點是汽車、家電、家居、化妝品、服裝以及旅遊酒店等。疫情對必選消費沒有太多的影響,但是對可選消費影響很大。國內良好的疫情控制,使得從2020年10月份起,可選消費的內需明顯增加,加上出口需求的增加,可選消費品的行業景氣度快速提升。

年末機構調研集中在三大行業

從各大指數的表現來看,今年的A股是牛市,不過對不少投資者而言,今年的收益仍然不太理想,可能又是一個賺了指數反虧錢的年份。

截至12月11日,在全部A股中今年有近40%的個股的累計漲幅是負值,還有近60%的個股跑輸滬深300指數。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來科技、醫藥板塊的持續調整,讓此前追高的投資者錯過了下半年的順周期牛市。

時值年末,機構最近的調研動向可能透露了其跨年布局的方向。

截圖自:Choice數據

據Choice數據統計,在最近1個月時間,機構調研最為頻繁的前5大行業為計算機軟體、電子設備製造、半導體、服裝家紡、化學製藥。

另外,最近1個月內,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前20家A股公司則以科技(如衛寧健康、歌爾股份、中科創達、新潔能)、醫藥(如澤璟製藥、康弘藥業)、可選消費(如朗姿股份、森馬服飾、周大生)等板塊內的公司為主。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國君消費 | 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擴內需
    原標題:國君消費 | 需求側改革核心是擴內需   供給側核心在於提質增效、優化產能,需求側改革核心在於擴大內需、拉動消費。
  • 首提需求側改革 增加居民收入和創新需求將是核心
    上周末的重磅經濟會議上,主管領導們首次提出了需求側改革的概念,這個東西對於我們來說還是非常陌生,會議上是這麼說的,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華夏時評:穩中求進 需求側改革擴內需
    2020不平凡,中國將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怎麼幹,如何把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成為了市場持續關注和熱議的話題。
  • 國金證券:需求側改革的基點仍然是擴大內需,明年可能有鼓勵消費和...
    國金證券:需求側改革的基點仍然是擴大內需,明年可能有鼓勵消費和進口的政策出臺; ① 國金證券指出,本次政治局會議最引人矚目的變化要數「需求側改革」的提出,會議將需求側改革拔高到與供給側改革同等高度,引發市場熱烈討論; ② 而對需求側改革的理解,我們認為可能不同於供給側改革的結構性,需求側改革的基點仍然是擴大內需,抓手則可能是傳統的三駕馬車
  • 國家定調「需求側管理」背後:擴大內需,有哪些攔路虎在掣肘?
    必須承認,在特定的時期和環境之下,這些政策組合在帶動國內經濟快速復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包括鋼鐵、煤炭等行業的產能過剩與庫存積壓,居民和企業債務壓力逐漸加大等等,進而對國內需求的進一步釋放造成了制約。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內需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認為政府未來的政策重心應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並將擴大內需作為主基調。我認為,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擴大內需,但擴大內需絕不能動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清醒地認識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大內需,而且是積極的擴大內需。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國內市場需求被壓抑。在全球經濟遲遲無法復甦、外部市場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內需市場,成為當前和今後必須堅持的戰略基點,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迫切要求。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然而,今年以來核心CPI的不斷回落及PPI的持續為負,反映出我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兩邊都需要調整,過去側重用供給側改革,如今,對需求側也需要進行改革。這次政治局會議文件上出現「需求」一詞的頻率較高,如「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是否與今年國內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增速低於預期有關?
  • 需求側改革改什麼?
    那麼,從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改革」,到今年的「需求側改革」,中央在下一盤怎樣的棋,又將對國民經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注重需求側管理」,亦傳遞出鮮明信號:擴大內部需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到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供給側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補」,以「減法」為主,減少無效低端供給,為經濟發展留出新空間。經過5年多的實踐和實施,供給側改革已取得顯著成果,虧損累累的鋼鐵、煤炭行業走出低谷,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 廣發宏觀郭磊: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第五,換句話說,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環保、金融適配、產業鏈高級化),「供給創造需求」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推動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拓展投資),「需求牽引供給」。
  •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摘要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引發大家熱議。
  • 專家:促需求側改革引領供需平衡
    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為明年宏觀政策定調,與過去五年側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同,這次會議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重回政策主線,引領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圍繞促進消費和投資的產業政策及金融改革有望陸續推出。
  • 金融投資報:需求側改革 需從三方面打消顧慮
    來源:金融投資報作者:劉柯在供給側改革實施一段時間以後,需求側改革首次浮出水面。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一時間,需求側改革刷屏,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供給側改革主要是生產端進行結構性調整,重點是以質換量。需求側改革則相對複雜。
  •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解讀12.11政治局會議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我們可以參考劉鶴副總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對於需求和供給關係的闡述及「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的結論。從論述看,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結合,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求側管理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
  • 如何理解需求側改革?
    需求側管理調整為需求側「改革」後,則更側重於從中長期和實踐的角度來解決需求側的問題,這意味著相較於以前,需求側改革將一定會成為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而非簡單的附屬於供給側改革。(一)2015-2016年:提出「適度擴大總需求」,並將其置於從屬地位2015-2016年的年終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以「適度擴大總需求」作為表述,且將其置於供給側改革的從屬地位。因此這兩年的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需求」基本上沒有值得關注的表述。
  • 「需求側」成政策新熱詞,對電商行業有何影響?
    「需求側」成政策新熱詞,對電商行業有何影響? 牛牛敲黑板: 1、「需求側」是什麼?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而後在中央經濟會議改述為「需求側管理」。需求側包含投資、外貿、消費。
  • 李奇霖: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我們這篇文章,聚焦在「需求側改革」上。需求側管理、加大逆周期調節這些提法,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在政治局會議層面上,提「注重需求側改革」,應該是首次。回想下2015年年底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一開始市場並沒有很在意,因為覺得不容易落地。
  • 公司與行研|什麼是「需求側改革」?新的投資風口要來了?
    來源:36氪上周末,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了「需求側改革」的概念,引發市場熱議。受此影響,本周,與大消費相關的板塊悉數上漲。截至周三,乳業、白酒漲幅已經達到10%左右;而化妝品、旅遊等可選消費也實現了5%左右的漲幅。
  • 發力需求側改革打造粵菜名城
    如果說,培育粵菜師傅的「廚出佛山」、尋覓優質食材「佛味鮮生」,均是從供給側發力,那麼,本次的粵菜名店、名菜、名點的評選認定,可謂是一場美食領域的「需求側」改革。 何謂需求側改革?在一些國內經濟學者看來,需求側改革,既包括擴大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也包括提升消費的水平和品質,積極建立完備的內需體系,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
  • 立足新階段深化對擴大內需戰略的認識
    我們要準確理解擴大內需戰略的時代背景和深刻涵義,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同時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努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始終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全面促進消費,擴大消費需求,帶動經濟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