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報告摘要
第一,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改革」(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
第二,什麼是需求側改革?我們可以參考劉鶴副總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1月25日,人民日報)中對於需求和供給關係的闡述及「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的結論。從論述看,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結合,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求側管理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
第三,那麼從供給側改革過渡到「新發展格局」中供給側和需求側有機結合的背景是什麼?文章指出是為「面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出現的重大變化,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新特徵」;並且指出新發展格局戰略「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遞進深化,也是我國以往發展戰略的整合提升」。
第四,怎麼進行需求側改革?我們理解首要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內在要求」、「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這個過程包括增強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也包括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長極會是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創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給」。
第五,換句話說,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環保、金融適配、產業鏈高級化),「供給創造需求」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推動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拓展投資),「需求牽引供給」。
第六,由於重點在新發展格局的闡述和宣導,政治局會議對明年宏觀經濟政策著墨不多,對經濟政策主要精神的理解仍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但值得注意的有幾點。
正文
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注重需求側改革」(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我們可以參考劉鶴副總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對於需求和供給關係的闡述及「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的結論。從論述看,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結合,是「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求側管理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
1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劉鶴副總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文。
文章指出,深入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科學指導實踐,需要把握好幾個重大關係。從供給和需求的關係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滿足能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在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從這段表述中我們可以知道:
第一,「需求側管理」是「新發展格局」這一大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理解「新發展格局」要把握好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係。
第三,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但是也要高度重視需求側管理。
第四,需求側管理的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
那麼從供給側改革過渡到「新發展格局」中供給側和需求側有機結合的背景是什麼?文章指出是為「面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出現的重大變化,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新特徵」;並且指出新發展格局戰略「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遞進深化,也是我國以往發展戰略的整合提升」。
文章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於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黨中央及時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判斷,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性思路,按照「三去一降一補」和「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關係。面對全球政治經濟環境出現的重大變化,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性新特徵,黨中央準確研判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這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遞進深化,也是我國以往發展戰略的整合提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怎麼進行需求側改革?我們理解首要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內在要求」、「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這個過程包括增強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也包括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長極會是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創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給」。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指出:
「…。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內在要求。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就是必須實現內部可循環,並且提供巨大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並帶動外循環。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發展,我國經濟快速成長,國內大循環的條件和基礎日益完善。從需求潛力看,我國已經形成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全球最大最有潛力市場,隨著向高收入國家行列邁進,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不斷擴張」。
「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全面促進消費,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租購併舉、因城施策,完善長租房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這個過程既創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給。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長極。城鄉區域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
換句話說,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環保、金融適配、產業鏈高級化),「供給創造需求」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推動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拓展投資),「需求牽引供給」。
政治局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我們的理解是:通過一系列供給側改革,如去產能、環保、金融去槓桿、金融供給側,以及推進中的產業鏈高級化,可以顯著改善供給端效率,完成「供給創造需求」的問題。
但是「需求牽引供給」,則需要進一步打通堵點,補齊短板,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激發內需潛能。
由於重點在新發展格局的闡述和宣導,政治局會議對明年宏觀經濟政策著墨不多,對經濟政策主要精神的理解仍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但值得注意的有幾點:
第一, 政策對當前經濟的定調是「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第二, 經濟增長上的目標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第三, 政策指出「要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系統評估和總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第四, 政策指出「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果」。
第五, 政策指出「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
我們理解在經濟已經逐步恢復常態,2021年穩增長壓力減小的情況下,政策確保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即可,將更加重視槓桿率控制和風險防範,這一點和前期穩增長、保就業時段不同;但明年亦不同於2018年,在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的背景下,去槓桿並不是一個主線索。
核心假設風險:宏觀經濟變化超預期,外部環境變化超預期。
(文章來源:郭磊宏觀茶座)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