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文/劉亮
中新社國是論壇19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出席論壇時指出,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關鍵的開局之年。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講好了市場經濟,外向型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故事。
「十四五」規劃是新30年的第一個五年,他認為中國有三個故事要講。一個是科學技術創新的故事,一個是企業合規的故事,另一個是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能夠提升到高端與全球對接的故事。
以下為文字實錄:
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十四五」的新開局。「十四五」新開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自己個人的看法就是:過去40年的故事結束了,新30年的故事開始了。
過去40年,我們的改革開放講好了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分別是:市場經濟的故事,外向型經濟的故事,工業經濟的故事。「十四五」規劃是新30年的第一個五年,怎麼能夠起好步,開好局,它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第一,立足新發展階段,也就是我們未來30年的發展,開局和起步是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需要世界大腦,世界服務,世界創造,世界合作。
第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首先是要把創新發展變成第一動力。新30年,我們要講好的三個故事有三個主題詞:法治、創新、高端。其中,創新是2021年起步和開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構建新發展格局。如何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培育新形勢下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新優勢尤為關鍵。
儘管新發展格局在國際上有一些質疑,但未來中國的發展如果有三個事實能夠呈現在我們面前,我覺得這個爭議、質疑就能不攻而破。
第一個事實,未來我們的關稅率是不是進一步下降,非關稅措施是不是進一步取消,便利化的效率和水平是不是進一步改善,服務業的市場準入是不是進一步擴大。如果是,那麼,這個質疑就不攻而破。第二個事實,我們的規則規範管理的現代化是不是與國際高標準的規則和制度相銜接。第三事實,未來我們是開放創新,開放合作,開放共享,還是關起門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下一個發展的根本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我們下一步發展的著力點。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我們下一步要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可以看到從全國主要省份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多,強度一年比一年高,而且,像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研發強度遠高於OECD的平均水平。
這說明什麼問題?這說明未來十年,粵港澳大灣區投入創新的資金可能會達到3萬億到4萬億元,長三角會達到7萬億到8萬億元。如此大的資源投入創新,我們的知識會從流量到存量,創新會從數量到質量,動能從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一些問題。例如,創新鏈增長比較陡峭的是開發實驗研究,增長比較平緩的是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我們還存在著嚴重薄弱環節的是公共技術研究。因此,從2021年開始,真正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根本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的科技力量,我們要解決三個問題:體制、生態、跨境網絡建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能力。我認為,一個浪漫的時代結束了。過去幾十年,在IP革命、超級權益化的推動下,掀起了綜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應鏈管理。一個產品可以國際工序分工、產品分工,做到零庫存,及時供貨。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滿腦子想效率和利潤。但新冠疫情一發生,投資消費、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受到重創。在此背景下,下一步全球供應鏈的安全將明顯上升,政府對供應鏈的幹預明顯上升,國際大三角的分工格局明顯改變。
我們同時還看到一個「神奇的世界」開始出現了。新科技革命向數字革命轉變,正在使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更短,更有彈性,更有韌性,更能夠滿足本地的需求,尤其是新生代的需求;醫藥、健康的供應鏈、人工智慧正成為市場成長性最好的工業;生活性、生產性、公共性服務業發展明顯加速,造就製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的製造化,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等。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非常明確,下一步我們要實施好「四基」,包括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這跟過去相比是一個新的變化。
在此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非常明確提出,必須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進行有效制度安排。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換言之,今後發展我們不但要靠強大的國內市場的規模,而且要靠強大市場規模的質量來驅動未來的發展。
最後,我想談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要建設統一大市場。各地都在推進同城化、一體化、高端化,下一步統一大市場怎麼能從頂層設計開始,建設一個高標準的社會經濟的體系和體制,營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我認為,明年開始有「三大攻堅戰」。第一個是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數據,如何能夠讓市場配置要素變成決定性作用。第二個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第三個是科技創新的體制環境改革,怎麼讓科學家真正靜下心來做科學,讓工程師真正做發明,讓企業做科技成果的轉化10年、20年、30年不受幹擾。
今年的複雜形勢為未來積累了哪些經驗和教訓呢?過去的40年,我們經常說,摸著石頭過河,從實際出發,一步一步從時間來總結我們前行的經驗教訓。最後,我們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規律,即凡是尊重常識做得都是對的,凡是尊重我們經濟社會發展內在規律的時候,我們做得總是對的,凡是尊重我們歷史的邏輯,現實的邏輯,我們做的總是對的。
因此,我覺得無論是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是中華復興的戰略全局,要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常識,尊重規律,尊重我們的歷史和現實的基本邏輯。
未來30年,我相信我們能講好三個新的故事,一個是科學技術創新的故事,一個是企業合規的故事,還有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能夠提升到高端與全球對接的故事。未來30年,我相信我們會一步一步實現我們的第二個百年目標。
來自:國是直通車
編輯:陳昊星
責編:周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