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未來30年,中國要講三個故事

2020-12-22 騰訊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文/劉亮

中新社國是論壇19日在北京舉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出席論壇時指出,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關鍵的開局之年。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講好了市場經濟,外向型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故事。

「十四五」規劃是新30年的第一個五年,他認為中國有三個故事要講。一個是科學技術創新的故事,一個是企業合規的故事,另一個是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能夠提升到高端與全球對接的故事。

以下為文字實錄:

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十四五」的新開局。「十四五」新開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自己個人的看法就是:過去40年的故事結束了,新30年的故事開始了。

過去40年,我們的改革開放講好了三個故事,這三個故事分別是:市場經濟的故事,外向型經濟的故事,工業經濟的故事。「十四五」規劃是新30年的第一個五年,怎麼能夠起好步,開好局,它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第一,立足新發展階段,也就是我們未來30年的發展,開局和起步是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需要世界大腦,世界服務,世界創造,世界合作。

第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首先是要把創新發展變成第一動力。新30年,我們要講好的三個故事有三個主題詞:法治、創新、高端。其中,創新是2021年起步和開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構建新發展格局。如何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培育新形勢下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新優勢尤為關鍵。

儘管新發展格局在國際上有一些質疑,但未來中國的發展如果有三個事實能夠呈現在我們面前,我覺得這個爭議、質疑就能不攻而破。

第一個事實,未來我們的關稅率是不是進一步下降,非關稅措施是不是進一步取消,便利化的效率和水平是不是進一步改善,服務業的市場準入是不是進一步擴大。如果是,那麼,這個質疑就不攻而破。第二個事實,我們的規則規範管理的現代化是不是與國際高標準的規則和制度相銜接。第三事實,未來我們是開放創新,開放合作,開放共享,還是關起門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下一個發展的根本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我們下一步發展的著力點。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我們下一步要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可以看到從全國主要省份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多,強度一年比一年高,而且,像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研發強度遠高於OECD的平均水平。

這說明什麼問題?這說明未來十年,粵港澳大灣區投入創新的資金可能會達到3萬億到4萬億元,長三角會達到7萬億到8萬億元。如此大的資源投入創新,我們的知識會從流量到存量,創新會從數量到質量,動能從汗水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一些問題。例如,創新鏈增長比較陡峭的是開發實驗研究,增長比較平緩的是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我們還存在著嚴重薄弱環節的是公共技術研究。因此,從2021年開始,真正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根本支撐,強化國家戰略的科技力量,我們要解決三個問題:體制、生態、跨境網絡建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能力。我認為,一個浪漫的時代結束了。過去幾十年,在IP革命、超級權益化的推動下,掀起了綜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應鏈管理。一個產品可以國際工序分工、產品分工,做到零庫存,及時供貨。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滿腦子想效率和利潤。但新冠疫情一發生,投資消費、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受到重創。在此背景下,下一步全球供應鏈的安全將明顯上升,政府對供應鏈的幹預明顯上升,國際大三角的分工格局明顯改變。

我們同時還看到一個「神奇的世界」開始出現了。新科技革命向數字革命轉變,正在使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更短,更有彈性,更有韌性,更能夠滿足本地的需求,尤其是新生代的需求;醫藥、健康的供應鏈、人工智慧正成為市場成長性最好的工業;生活性、生產性、公共性服務業發展明顯加速,造就製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的製造化,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等。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非常明確,下一步我們要實施好「四基」,包括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這跟過去相比是一個新的變化。

在此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非常明確提出,必須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進行有效制度安排。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換言之,今後發展我們不但要靠強大的國內市場的規模,而且要靠強大市場規模的質量來驅動未來的發展。

最後,我想談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要建設統一大市場。各地都在推進同城化、一體化、高端化,下一步統一大市場怎麼能從頂層設計開始,建設一個高標準的社會經濟的體系和體制,營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我認為,明年開始有「三大攻堅戰」。第一個是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改革,土地、勞動力、技術、資本、數據,如何能夠讓市場配置要素變成決定性作用。第二個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第三個是科技創新的體制環境改革,怎麼讓科學家真正靜下心來做科學,讓工程師真正做發明,讓企業做科技成果的轉化10年、20年、30年不受幹擾。

今年的複雜形勢為未來積累了哪些經驗和教訓呢?過去的40年,我們經常說,摸著石頭過河,從實際出發,一步一步從時間來總結我們前行的經驗教訓。最後,我們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規律,即凡是尊重常識做得都是對的,凡是尊重我們經濟社會發展內在規律的時候,我們做得總是對的,凡是尊重我們歷史的邏輯,現實的邏輯,我們做的總是對的。

因此,我覺得無論是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是中華復興的戰略全局,要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常識,尊重規律,尊重我們的歷史和現實的基本邏輯。

未來30年,我相信我們能講好三個新的故事,一個是科學技術創新的故事,一個是企業合規的故事,還有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能夠提升到高端與全球對接的故事。未來30年,我相信我們會一步一步實現我們的第二個百年目標。

來自:國是直通車

編輯:陳昊星

責編:周銳

相關焦點

  • 張燕生:面對新30年,中國要講好三個故事
    這意味著『過去40年的故事結束了,新30年的故事開始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論壇上如是說。張燕生指出,過去40年,改革開放講好了三個故事,包括市場經濟故事、外向型經濟故事,工業經濟故事。
  • 張燕生:未來三十年,中國要講與產業鏈等相關的三個故事
    【環球網 記者 高蓉傑】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儘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 ...經濟交流中心張燕生:創新、法制和高端是接下來要講好三個故事
    張燕生表示,新的三十年,中國正站在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個歷史的轉折點經常被用三個「新」描述。第一個「新」是指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是從2021年到2050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新」是新發展理念,十四五將是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根本目的。
  • 張燕生: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日前在參加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中央經濟工作會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時表示,未來30年中國要講三個故事,一是科學技術創新的故事,二是企業合規的故事,三是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能夠提升到高端與全球對接的故事。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 順德村改為未來發展打下...
    珠江商報訊 記者趙鵬報導:順德村級工業園改造是攻堅戰,是啃硬骨頭,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順德通過村級工業園改造將探索出一條法治化、規範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土地管理制度……昨日下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接受記者採訪,他認為順德村級工業園改造如果形成成熟的模式,將在國內具有示範意義
  • 最優秀的企業家未來需要講好哪三個「故事」? 400+優秀上市公司...
    最優秀的企業家未來需要講好哪三個「故事」?未來三十年,作為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家,需要講好三個新故事」——這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原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秘書長張燕生,11月27日在深圳參加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時所分享的觀點。這一高峰論壇,憑什麼吸引到國內頂尖經濟學家、知名公私募基金以及券商高層、上市公司高管等數百位資本圈大佬匯聚深圳?
  • 張燕生:從代工走向自主創新是非常重要的轉變
    此次年會主題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創新」。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平行論壇一:創新驅動發展環節中發表了主題演講。 張燕生: 首先非常感謝,作為學者來講談三個觀點:第一,活力,怎麼能從創業活力能夠轉變到創新活力。
  • 張燕生:一個神奇的世界要開始了
    在這新三十年裡,我們也要書寫好另外三個新故事。第一個故事是科學,是科學技術、人才創新的故事。也就是說,未來三十年,怎麼回應李約瑟之謎、錢學森之問和周期律。第二個故事是法治,是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現代化的故事。
  • ...經濟學家張燕生:實施需求側管理,當務之急是增加老百姓收入
    作為中國經濟的風向標,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經濟工作基調和重點,將決定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走向。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 張燕生:實施需求側管理 當務之急是增加老百姓收入
    作為中國經濟的風向標,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經濟工作基調和重點,將決定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走向。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 2020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召開,張燕生談統籌雙循環新發展...
    這個時代結束以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新的時代它最大的變化,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還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談的最多的問題是供應鏈的安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說未來全球的三鏈,首先發生的第一個變化,也就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安全比什麼都重要。因為中央講了,我們現在進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就是上個世紀20年代、30年代曾經經歷過的,在今天很有可能重演。
  • 講給未來的主人翁——未來30年的職業世界會怎樣?
    我在新東方講過詞彙,這個單詞是蘇格拉底發明的,是由詞根和詞綴組合而成。前面那個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導」的意思,-tion是名詞後綴,引導出來。所謂的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長成自己的樣子。我講個故事,以便更好地闡明「leading out(引導出來)」這樣一個好的想法。
  • 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聽聽專家怎麼說
    張燕生:未來30年,中國要講三個故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發表講話 盛佳鵬 攝)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時期關鍵的開局之年。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講好了市場經濟,外向型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故事。  「因此,我覺得無論是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要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尊重常識,尊重規律,尊重我們的歷史和現實的基本邏輯。」
  • 國是論壇解讀: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看怎麼幹?
    會議現場,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時期關鍵的開局之年。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講好了市場經濟,外向型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故事。未來30年,相信我們能講好三個新的故事,一是科學技術創新的故事,二是企業合規的故事,三是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創新鏈能夠提升到高端與全球對接的故事。未來30年,相信我們會一步一步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
  • 講好三個「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講好三個「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2018-09-12「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  權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 最前沿丨張燕生:建設現代經濟體系 打好三大攻堅戰浦東要趟出一條路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第一財經「雲上會·再出發」《新起點 開啟高質量開放新徵程》專場討論中指出,怎麼解決0到1的原始創新,怎麼解決1到10的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對於下一步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
  • 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外文局走過70年
    「他早就有系統地把中國文學全部主要作品都翻譯成英文的設想。他要我來主持這一計劃。我將以『專家』的身份決定該翻譯、出版哪些作品,我還可以挑選一些書留給自己來翻譯,乃迭和其他年輕的編輯、翻譯可以幫助我完成這一任務。我很喜歡把未來很多歲月都用於這類工作的想法。」在自傳中,楊憲益這樣回憶。  楊憲益夫婦隨即收拾行囊,賣了房子,舉家從南京遷往北京。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一位是英國翻譯家保羅·懷特,曾參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本草綱目》等重大圖書項目的英文版翻譯出版工作,因在中國對外傳播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榮獲2017年度"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另一位是廈門大學MBA中心美籍專家潘維廉教授。他是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公民,曾獲得過1954—2014年"十大功勳外教"稱號。潘教授在中國生活了30年,一直致力於中西方文化交流,出版過多部傳播中國文化的著作。
  • 國內首套《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在京出版
    一位是英國翻譯家保羅·懷特,曾參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本草綱目》等重大圖書項目的英文版翻譯出版工作,因在中國對外傳播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榮獲2017年度「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另一位是廈門大學MBA中心美籍專家潘維廉教授。他是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公民,曾獲得過1954—2014年「十大功勳外教」稱號。潘教授在中國生活了30年,一直致力於中西方文化交流,出版過多部傳播中國文化的著作。
  • 講好中國故事
    「他早就有系統地把中國文學全部主要作品都翻譯成英文的設想。他要我來主持這一計劃。我將以『專家』的身份決定該翻譯、出版哪些作品,我還可以挑選一些書留給自己來翻譯,乃迭和其他年輕的編輯、翻譯可以幫助我完成這一任務。我很喜歡把未來很多歲月都用於這類工作的想法。」在自傳中,楊憲益這樣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