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進士的葫蘆夢

2021-02-12 草笏網

   有個故事,說是清朝秀才尹廷一,在尚未及第(考中進士)之前,每次入考場的前夜總會夢見神仙給他一個葫蘆,但是他每次都名落孫山。後來一遇到入闈,心情就很差,但是還是照樣夢見葫蘆不誤,而且夢中的葫蘆似乎一次比一次大。

  到了雍正甲辰年,在入闈前夕,他擔心又夢見葫蘆,於是坐著到了天亮,不料他那睡得正熟的僕人卻在睡夢中大叫一聲醒過來,說他剛才夢見一葫蘆,長度跟他公子一樣高。

尹某聽後覺得不祥,心中懊惱,但是也無可奈何。到了放榜那天,他竟然中了第三十二名,細看榜單,發現第三十名姓胡,第三十一名姓盧,而且都很年輕。這他才醒悟,以前夢中的葫蘆那麼小,原來是排名在前面的那兩個小夥還沒有長大呢!

這個神奇的夢是真的嗎?

我們查了雍正甲辰科中進士的名單裡(名單附後)只有一個尹會一,沒有尹廷一,而尹會一確實是第三十二名,只是第三十名不姓胡,第三十一名不姓盧。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

第一甲三名

  陳惪華 王安國 汪德容

第二甲八十一名

  汪由敦 王  峻 趙大鯨 李重華 熊直宋 徐天麒

  徐延熙  熊暉吉 周廷燮 於   枋 吳龍應 李淸植

  吳應枚 程  班  開  泰 謝朋庚 劉統勳 嚴源燾

  畢  漣 諸   錦 吳兆雯 儲元升 儲龍光 王廷琬

  陳  浩 朱   陵 郭   振 吉   士  尹會一  應   雯

  胡  兟  薛士中 蔣振鷺 呂守曾 姚   璨  莊敦厚

    (餘略)

第三甲二百一十五名(略)

這科裡有著名的大臣劉統勳,就是劉墉(宰相劉羅鍋)的父親。

看來這個故事只是個民間傳說,並不可信。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呢?可能這反映了當時諸多學子的心態,以及對中進士的渴望,然後一些人整理加工成故事,也是一些學子們的自我解嘲。比如:故事的主人公尹會一生於1691年,雍正二年中的進士,即1724年,這時他已經32歲,想想,從小讀書,已讀了多少年才中了進士,每次考試當然有一些焦慮了。

藉此,我們來了解了解尹會一這個人:

尹會一(1691—1748),字元孚,號健餘,直隸博野(今屬河北)人。歷任揚州知府、河南巡撫、江蘇學政等職。平生尚實行而薄空言,後人整理他的著作為《尹健餘先生全集》。當時人稱「立品端廉,持心忠正」。

署理荊州期間,有個叫石首的地方,饑民聚眾,揚言將劫官糧。尹會一單騎前往調查兼訓戒,發現確係饑荒所致,便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一時「眾悅服」。尹會一不但自己以孝母著稱,還十分留心轄區節孝的人和事,「聞節孝即旌表其門」,一時襄陽民風大振。後來尹會一奉命調任揚州知府時,襄陽百姓揮淚送別,「男婦送者舟車相望」。

尹會一的母親李氏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尹會一出生後兩年,父親去世,他母親承擔起教育的任務,五歲時,就每日口授《論語》,嚴格約束,不得與其他小朋友嬉戲。十一歲聽說博野縣貢生王藜曙善教,就讓他到老師那學習。每天晚上回到家裡,必定問他學習的情況,理解了則高興,否則哭泣,督促他不要懈怠。當她得知家鄉歉收,「子弟艱於讀書」,遂捐資建義倉、義學,幫助故鄉子弟讀書。尹會一在揚州當官時,出資搭涼棚庇蔭那些渡口受到暑氣燻蒸而病臥的人,命人在揚州府署轅門外設茶水以供大家飲用,修橋的石面,並圍上木欄,以防有人墮水,這些都是出自他母親的意思。尹母以該地風俗奢華為戒,教誨兒子應當澹泊處之,還親自寫了一首《勸好歌》,以資教化。尹母在丈夫去世後,她不但照顧丈夫的舅舅、姑姑,更接自己的父母同住,以一孀婦締造了供養「四老同室」的佳話。她一生三次被皇帝敕封,1743年乾隆對尹母特賜御製「堂額、楹聯、詩章」,一時轟動朝野。被康熙皇帝贊為「學問天下莫不聞」的方苞,就親自為尹會一的母親撰寫墓志銘。

尹會一考中進士,估計也和他母親的行為和教育有很大的關係,而不是什麼葫蘆夢。

相關焦點

  • 小葫蘆是怎麼變成「寶葫蘆」的
    韓玉梅事跡短片 視頻來源:阜陽文明網  對於自幼殘疾的韓玉梅來說,她從沒想過,40多歲時做起了葫蘆夢,而且夢想成真。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就連縣委書記和電影人鄭愷,也為韓玉梅的「葫蘆夢」代言。
  • 押花葫蘆的歷史
    押花葫蘆的歷史,最早的記錄是清代道光時期的徐康,他在所寫的《前塵夢影錄》中記載道:「道光中葉有徐某居城北,用瑪瑙厚刀押葫蘆陽文.生平不肯收徒,故無門弟子得其傳,惜哉」。據民國時期的北京鳴蟲玩家和葫蘆經營者口口相傳,北京有一個姓楊的先生,是民間的押花高手,其大名和年代已經無從考證,多認為是明末清初的人物,其押花手藝高超精湛,民間蓄蟲者及古玩行都稱之為『老押花楊』。至於清代還有無其他押花高手還需要進一步考證,現無從知曉。    到了民國時期,北京陸續出現了幾位葫蘆的押花高手。一位名叫小雷,北京人,身材瘦高,清代同治年間生人。
  • 餺飥+葫蘆頭 再來一份唐僧肉
    孟郊考了二次進士都落榜,直到46歲才進士及第,他欣喜若狂,揮毫寫下了上面提及的這首著名詩篇《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對於一個吃貨來說,考什麼已經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當天要吃什麼。
  • 2020年葫蘆兄弟郵票發行時間
    2020年葫蘆兄弟郵票發行時間2020年6月1日,中國郵政將發行《葫蘆兄弟》郵票,一套6枚。《葫蘆兄弟》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6年原創的動畫,劇情精彩,影響力極大,80後、90後都是看著葫蘆娃長大的。《葫蘆兄弟》郵票的設計者是宋鑑老師,歷時五年才得以面世。
  • 科舉史上最牛的一門三狀元,出了兩位宰相一位將軍,父親也是進士
    眾所周知,科舉在明清時期發展完備,每三年舉行一次,全國士人各展其才,進行比試,如果能高中狀元,那簡直是整個家族乃至整個家鄉的榮耀,畢竟中國歷史上的狀元總人數也才500餘人,很多偏遠地方可能數百年都出不了一位狀元。然而在四川南充大橋鎮,卻有一處名為「三狀元故裡」的景點,嚴格說來應該是兩位狀元和一位進士。
  • 廈門市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
    「答1」:∵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金門縣≠廈門市,同安縣首進士=金門縣首進士。∴廈門市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評語:錯,未考慮海滄。「答2」:∵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海滄,海澄縣首進士=海滄首進士,海澄縣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廈門市首進士=海澄縣首進士=海滄首進士,廈門市首進士≠同安縣首進士。評語:好像是對的。
  • 宋代餘姓進士考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庚戌科餘復榜進士及第,官潮州推官。《三山志》  餘復餘復,福建路福州寧德縣(今福建福州)人,《古田縣誌》作古田縣人。字子叔。生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卒年不詳。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庚戌科進士第一及第。餘復為光宗朝第一位狀元。餘復精於《周官》,學識淵博。
  • 落雁進士李明璋
    殿試在會試後同年四月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時務策)一場,出榜分為三甲:一甲只取前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或殿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成三鼎甲,狀元居首稱鼎元。二甲賜進士出身若干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人,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用黃紙書寫,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為金榜題名。
  • 西葦村工藝品葫蘆成了「寶葫蘆」
    但鐵嶺市昌圖縣寶力鎮西葦村的秀峰葫蘆種植基地內,黨員幹部、民間藝人和當地農民在葫蘆上烙畫、刻字,忙得熱火朝天。今年,西葦村迎來大豐收,收穫品相過關的葫蘆近11萬個,全部賣上了好價錢。 「咱鐵嶺地區非常適宜葫蘆生長,葫蘆的品相普遍較好,未加工的葫蘆也不愁銷售,每年10月份都會有外地客商前來批量收購。」基地負責人於秀梅告訴記者。
  •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有何區別?不說不透科舉考試自隋朝開始,經過之後數個朝代的完善,可以說逐漸演變成了朝廷取士的重要途徑!並且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又增加了武舉等項目,可以說一個國家所需的文武之才都可以通過科舉來選拔!
  • 小小的葫蘆,大大的世界
    高培清帶領學生觀察葫蘆的生長。進行葫蘆藝術主題課程的王忠平。「呵護葫蘆」是水仙小學每一位學生的任務,也成為各學科教師寓教於樂的新課堂。語文老師帶領學生收集關於葫蘆的詩詞歌賦,科學老師帶領學生去認識葉子和種子,美術老師乾脆讓孩子們在校園裡找一個喜歡的角度來寫生葫蘆。「生長於高樓大廈間的城市小學生,每一天都有和泥土親密接觸的機會,這帶來的不只是勞動技能,還有對於生命的感受、對美好的鑑賞、對收穫的等待!」高培清說。
  • 葫蘆為「紙」,烙鐵為「筆」!永樂店鎮90後小夥兒推動傳承葫蘆烙畫...
    永樂店鎮90後小夥兒推動傳承葫蘆烙畫非遺技藝) 葫蘆烙畫,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
  • 葫蘆怎麼做好吃 葫蘆的做法有哪些
    葫蘆既是一種菜也是一種藥,葫蘆的做法有很多,那麼葫蘆怎麼做好吃?葫蘆的家常菜有哪些?葫蘆的營養價值是非常高的,那麼葫蘆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葫蘆怎麼做好吃一、 葫蘆炒肉片材料:葫蘆1個、豬肉適量,食鹽、食用油、雞精、蒜、蔥、紅椒各適量做法:(1)將葫蘆洗淨去皮、去瓤,切成片狀,紅椒切圈,豬肉切片;(2)鍋內油燒熱,放入豬肉片炒至變色;(3)放入小蔥、大蒜、紅椒圈以及葫蘆片翻炒幾下;(4)出鍋前加入適量的食鹽、雞精翻炒均勻即可
  • 為何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朝哪個進士最年輕?
    在《新唐書·選舉志上》中,介紹了科舉進士科加入詩賦的由來: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明經多抄義條,進士唯誦舊策,皆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充第。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永隆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永隆2年即公元681年。
  • 葫蘆貴大,更貴小
    趙仲巽的外祖是一位榜眼公,官至清代理藩院尚書。榜眼公有兩個妹妹都不出嫁,家裡人稱這兩位老姑娘為「五老爺」、「六老爺」。這個三分長的小葫蘆就是五老爺種的。五老爺是一位詩畫兼能的才女,喜歡聽戲、遊山、栽花、養魚等,又善於培植各種盆景。其中有兩盆小葫蘆,所謂小者也都有二寸來長,有一年秋天結了幾個一寸左右的,其中一個最小的就是那個三分長的小葫蘆。
  • 葫蘆為「紙」,烙鐵為「筆」 永樂店鎮90後小夥兒傳承葫蘆烙畫非遺...
    張振東正在創作葫蘆烙畫在永樂店鎮柴廠屯村,有一位90後葫蘆烙畫手藝人——張振東。在他的手中,以葫蘆為「紙」,以烙鐵為「筆」,細細勾勒,無論是寫意山水,還是人物肖像,當平凡的葫蘆披上了烙畫的外衣,便有了新的生命。
  • 葫蘆的打磨
    還有一些葫蘆種植戶為了使葫蘆晾乾後色澤好看,通常在打皮時用鹽酸等化學試劑氧化,雖然幹後很漂亮,但在晾曬時不容易幹,幹後用手撫摸有沾手的感覺,由於鹽酸等腐蝕劑不會均勻地附著在葫蘆上,使幹後的葫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由淺變深,葫蘆表皮變花,把一個原本不錯的葫蘆變成了一個垃圾葫蘆。
  • 落雁進士:李明璋
    特指考取進士。鹽津縣落雁鄉出過進士。何人中了進士?李明璋。他是落雁鄉出的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進士。李明彰,字峨生,號奉周。生於清代同治元年(壬戌年,)五月初六,即1862年6月2日。地點在當時的昭通府大關廳及第鄉落雁鄉場口上,其祖籍為湖南。李明彰於光緒九年(1883年)入泮昭通府,庠生,當時為21歲。光緒二十七(辛丑)年(1901年)捐附貢生,任修職佐郎。
  • 古代如何培養進士?為何經常一家進士「扎堆」?
    明代江西進士家族中,只有兄弟進士的一代進士家族共27個,佔22. 3%,二代進士家族達77個,佔63. 6%,超過明代江西進士家族總個數一半,而後隨著代數增加,家族個數銳減,三代進士家族共14個,四代進士家族2個,六代進士家族1個,明代江西進士家族中無五代進士家族。
  • 龔鵬程|進士,中國古代文學獎的狂歡
    任用亦不限於有常貢的各科(如秀才、明經、明法、進士等)出身;無出身者,也照樣可以任用。所以人仕之途極寬,是否為進士,本無所謂。任官以後,固然屬進士出身者,「為國名臣,不可勝數」:但同樣的,不由進士出身者,為國名臣,亦不可勝數。其宦途之順逆,也與是否為進士出身關係不大。李德裕、元稹這些宰相,就都不是進士出身的。不只如此。士人進士及第,只不過獲得了一個任官資格。真要任官,還得再通過吏部的銓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