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說是清朝秀才尹廷一,在尚未及第(考中進士)之前,每次入考場的前夜總會夢見神仙給他一個葫蘆,但是他每次都名落孫山。後來一遇到入闈,心情就很差,但是還是照樣夢見葫蘆不誤,而且夢中的葫蘆似乎一次比一次大。
到了雍正甲辰年,在入闈前夕,他擔心又夢見葫蘆,於是坐著到了天亮,不料他那睡得正熟的僕人卻在睡夢中大叫一聲醒過來,說他剛才夢見一葫蘆,長度跟他公子一樣高。
尹某聽後覺得不祥,心中懊惱,但是也無可奈何。到了放榜那天,他竟然中了第三十二名,細看榜單,發現第三十名姓胡,第三十一名姓盧,而且都很年輕。這他才醒悟,以前夢中的葫蘆那麼小,原來是排名在前面的那兩個小夥還沒有長大呢!
這個神奇的夢是真的嗎?
我們查了雍正甲辰科中進士的名單裡(名單附後)只有一個尹會一,沒有尹廷一,而尹會一確實是第三十二名,只是第三十名不姓胡,第三十一名不姓盧。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
第一甲三名
陳惪華 王安國 汪德容
第二甲八十一名
汪由敦 王 峻 趙大鯨 李重華 熊直宋 徐天麒
徐延熙 熊暉吉 周廷燮 於 枋 吳龍應 李淸植
吳應枚 程 班 開 泰 謝朋庚 劉統勳 嚴源燾
畢 漣 諸 錦 吳兆雯 儲元升 儲龍光 王廷琬
陳 浩 朱 陵 郭 振 吉 士 尹會一 應 雯
胡 兟 薛士中 蔣振鷺 呂守曾 姚 璨 莊敦厚
(餘略)
第三甲二百一十五名(略)
這科裡有著名的大臣劉統勳,就是劉墉(宰相劉羅鍋)的父親。
看來這個故事只是個民間傳說,並不可信。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說呢?可能這反映了當時諸多學子的心態,以及對中進士的渴望,然後一些人整理加工成故事,也是一些學子們的自我解嘲。比如:故事的主人公尹會一生於1691年,雍正二年中的進士,即1724年,這時他已經32歲,想想,從小讀書,已讀了多少年才中了進士,每次考試當然有一些焦慮了。
藉此,我們來了解了解尹會一這個人:
尹會一(1691—1748),字元孚,號健餘,直隸博野(今屬河北)人。歷任揚州知府、河南巡撫、江蘇學政等職。平生尚實行而薄空言,後人整理他的著作為《尹健餘先生全集》。當時人稱「立品端廉,持心忠正」。
署理荊州期間,有個叫石首的地方,饑民聚眾,揚言將劫官糧。尹會一單騎前往調查兼訓戒,發現確係饑荒所致,便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一時「眾悅服」。尹會一不但自己以孝母著稱,還十分留心轄區節孝的人和事,「聞節孝即旌表其門」,一時襄陽民風大振。後來尹會一奉命調任揚州知府時,襄陽百姓揮淚送別,「男婦送者舟車相望」。
尹會一的母親李氏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尹會一出生後兩年,父親去世,他母親承擔起教育的任務,五歲時,就每日口授《論語》,嚴格約束,不得與其他小朋友嬉戲。十一歲聽說博野縣貢生王藜曙善教,就讓他到老師那學習。每天晚上回到家裡,必定問他學習的情況,理解了則高興,否則哭泣,督促他不要懈怠。當她得知家鄉歉收,「子弟艱於讀書」,遂捐資建義倉、義學,幫助故鄉子弟讀書。尹會一在揚州當官時,出資搭涼棚庇蔭那些渡口受到暑氣燻蒸而病臥的人,命人在揚州府署轅門外設茶水以供大家飲用,修橋的石面,並圍上木欄,以防有人墮水,這些都是出自他母親的意思。尹母以該地風俗奢華為戒,教誨兒子應當澹泊處之,還親自寫了一首《勸好歌》,以資教化。尹母在丈夫去世後,她不但照顧丈夫的舅舅、姑姑,更接自己的父母同住,以一孀婦締造了供養「四老同室」的佳話。她一生三次被皇帝敕封,1743年乾隆對尹母特賜御製「堂額、楹聯、詩章」,一時轟動朝野。被康熙皇帝贊為「學問天下莫不聞」的方苞,就親自為尹會一的母親撰寫墓志銘。
尹會一考中進士,估計也和他母親的行為和教育有很大的關係,而不是什麼葫蘆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