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梅事跡短片 視頻來源:阜陽文明網
對於自幼殘疾的韓玉梅來說,她從沒想過,40多歲時做起了葫蘆夢,而且夢想成真。
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就連縣委書記和電影人鄭愷,也為韓玉梅的「葫蘆夢」代言。她的亞腰葫蘆烙鐵工藝品,訂單接連不斷,遠銷世界許多國家,帶動了殘疾人就業和農民脫貧致富。
韓玉梅和她的亞腰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初夢坎坷
在常人眼裡,童年是最快樂的人生時光。對於韓玉梅來說,卻可望而不可及。
在她8個月的時候,由於身患小兒麻痺症,造成右腿殘疾。她的童年、少年時期一直靠拐杖支撐才能行走。天生要強的她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如饑似渴地從書本中汲取力量。慢慢地,伴隨著韓玉梅的成長,未來的人生之路漸漸清晰。經過精心療養,17歲那年,韓玉梅丟掉了拐杖。
1988年,韓玉梅高中畢業後,被安排到縣聯社搞財會工作。此後,她先後考取並進修了財會中專、大專。
1991年,韓玉梅與一個勤勞能幹的大學生結了婚,小兩口恩恩愛愛過日子。韓玉梅不甘於坐在辦公室裡一直搞財會,開始尋找商機,想追求自己喜歡幹的事兒。輾轉幾個工作崗位之後,她決定自己創業。
韓玉梅說,殘疾人經不起折騰和失敗,辦什麼事必須成功。我體力勞動不如正常人,但是我感到自己的思維能力很好,眼、耳、鼻反應比較快,對事情考慮比較細緻,判斷準確率也比較高。
她從一位嫁到河北省的女同學那裡得到了養蜥蜴能賣錢的信息,便辭掉工作,養起了蜥蜴。2013年,她把家裡唯一的一套住房作抵押,辦了10萬元郵儲貸款,在親友的支持下,總共湊夠20萬元,在孔李莊村租了5畝地,從山東東營花6000元買了兩萬條蜥蜴種苗,養了8個池子的蜥蜴。
她視蜥如命,精心照看,吃住睡都在場裡。經過苦心經營,獲得了一些收成。
但是,考慮到養殖蜥蜴必須保持15度恆溫,而且每年秋冬,蜥蜴休眠後,有4多個月的閒餘時間,工人大都沒事幹,場地閒置,感到有些浪費。閒不住的韓玉梅開始謀求新的發展思路。
一次偶然的機會,韓玉梅接觸到了葫蘆烙畫工藝品,發現勞動強度不大,工藝不很複雜,適合殘疾人做,便請了個師傅在葫蘆上畫畫,烙成成品,通過阜陽殘聯的同志拿到國外市場,沒想到竟大受歡迎。
韓玉梅便由此轉行,做起了葫蘆夢,她想把葫蘆工藝做大做強,造福更多的殘疾人朋友。至今已經進入第六個年頭了。
韓玉梅在亞腰葫蘆上作畫。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韓玉梅種亞腰葫蘆的第一年,花5000元買的一把「優質」葫蘆籽,秋後發現結的葫蘆不理想,才知道第一次的「葫蘆夢」被人騙了。只有吸取教訓,繼續再來。
2015年臘月二十七早上,韓玉梅下鄉去給工人發工資,因行走不便加之路滑,下車時摔傷。兒子韓磊用大貨車把她拉到上海去檢查,後到北京積水潭醫院,才發現股骨頭摔斷了11節!通過保守治療,從此她拄上了雙拐。
艱難創業
葫蘆工藝品,就是用烙鐵在曬乾的亞腰葫蘆上作畫。這不僅要有較高的藝術欣賞能力,還要有熟練的技巧,工藝要求很高。
韓玉梅(左)在地裡查看葫蘆生長情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為了掌握葫蘆種植和烙畫技術,不斷提高工藝水平,韓玉梅四處外出學習。她去北京東葫蘆峪參觀學習葫蘆育苗,赴山東、河南、山西拜師學藝,考察市場,聯繫產品銷路。
韓玉梅因殘疾行走不方便,乘火車時怕上廁所,不敢喝水,很是辛苦受累。時常,為了一點事,就得費盡周折。
工人在製作亞腰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為更好地指導工人提高技術,韓玉梅高薪從山西、山東高薪聘請工藝師作為技術指導悉心指導、全面培訓,她的葫蘆工藝品藝術水平不斷提高。
2012年,韓玉梅註冊了姜尚工藝品有限公司,並註冊了「姜尚」商標。
韓玉梅說:「創業以來,我未午休過。」
2013年,在第三屆安徽民間雜技藝術節上,韓玉梅的展臺吸引了眾人的高度關注。工藝師現場用烙鐵作畫,一會兒工夫,原本再平常不過的葫蘆,變成了色彩斑斕、生動有趣、人物栩栩如生、景色異常迷人的工藝品。人們爭先恐後搶購一空,韓玉梅的葫蘆工藝品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訂單不斷 「寶葫蘆」漂洋過海
亞腰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很快,韓玉梅創辦的安徽姜尚工藝品有限公司很快發展起來。
韓玉梅這樣體會說:「我有一毛錢,就幹8分錢的活兒,留下兩分錢作為備用。企業從小到大,慢慢滾動,穩步發展。」她注意把自己積累起來的經驗,及時與專家進行對接,達成合作協議。
「高速路是封閉的,在路外是看不到路上的情況的。只有上到路上,你才能發現你所需要的東西。」韓玉梅說:「機遇把握好了,就能一步登天。」
亞腰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韓玉梅靠勤勞和愛心去捕捉每一次機遇。企業開始時只有8名員工,每天工資5元錢。老員工其中5名員工留到了現在,每天工資已達150元。記得當初,第一次收到3萬美元的外匯訂單後,韓玉梅激動得大半夜沒睡覺。
公司產品出了名,遠銷歐美、非洲、東南亞等地,產品訂單接連不斷。韓玉梅拖著殘疾之軀,跑海關、奔港口、赴展會。
2018年10月17—21日,韓玉梅帶了300多件樣品,先後去澳門參加國際工藝品展覽、廣州廣交會,進行現場烙畫。外國朋友看到了整個展場上唯一的烙畫時,豎起拇指大加讚賞。當場,一位澳大利亞客商訂了1萬個生肖小葫蘆。一位馬來西亞客商訂了1萬個小葫蘆、3000個大葫蘆,並在訂單留言中寫道:「特別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品。」一位美國客商說,他們公司每年需要400—500噸帶水分的青葫蘆,作為製作花卉有機肥的原料……短短幾天,就有斯裡蘭卡、印尼、墨西哥、印度、菲律賓、奈及利亞、俄羅斯、德國、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的客商,籤下了200多萬美元的意向訂單,現在訂單已增加到500萬美元。
從開始的忐忑不安,到漸漸應對自如,她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她對自己的產品也信心滿滿。2013年,公司對外貿易額100多萬美元,2014年達到300萬美元,隨後,以外貿易額連年上升,成為全縣乃至全市的外貿大戶。
2017年以來,奈及利亞、愛爾蘭、印度尼西亞等國的訂單紛紛越洋而來。正在這時,臨廬產業園向她伸出橄欖枝,邀請她的企業進駐園區,為企業發展提供儘可能的便利。
韓玉梅為之一振,這正是企業壯大的好機會。引入西方題材,提升工人技能,豐富產品種類,擴大企業規模,一幅企業全新前景浮現在韓玉梅的腦海中。
助力扶貧 「我就是累死在葫蘆地裡也值!」
身為殘疾人,韓玉梅對殘疾員工的關愛,有著她自己的方式和觀點。
工人在製作亞腰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在韓玉梅的公司裡,工人大多數都是當地的殘疾人。韓玉梅說,她自己身有殘疾,知道殘疾人的不易,為他們找到一個謀生之路,自己心裡也坦然安寧多了。
視工人如親人,這是韓玉梅與工人關係的真實寫照。善待員工是韓玉梅的一貫作風。
工人在製作亞腰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考慮到20多名殘疾人和遠路工人上班路途不方便,韓玉梅就讓他們把葫蘆原料和烙筆帶回家加工,定期把作品送來。
50歲的張春清,雙腿殘疾,是公司的老職工,2018年起,因骨骼變形,不能坐了,無法再來廠裡工作。韓玉梅就每月發給他300元生活費,每個節日再加上100元。
韓玉梅說,我的事業成功之後,最喜歡的是每次給員工發工資的時候。工人發了工資後,韓玉梅就讓兒子韓磊開車,送殘疾職工上街購物,再一個個把他們送回家。
工人在製作亞腰葫蘆烙鐵工藝品。圖片來源:阜陽文明網
韓玉梅主動為工人買了各種保險,逢年過節都會組織工人開展一些慶祝活動,為每位工人挑選生日禮物。工人們說,這不是工廠,是大家庭,大家像家人一樣和睦相處,日子過得舒坦。
韓玉梅把葫蘆夢中嘗到的甜蜜分享給社會。這些年來,她給政府已上交稅收600萬元,以扶持貧困戶為主體,向社會捐款捐物30萬元。她還多方協調資金150餘萬元,幫助10餘名殘疾人開辦了家庭網店和便利店。
2016年4月,在政府的支持下,韓玉梅為韋寨鎮西李村的20戶貧困戶貸資入股,將每戶貸款5萬元為1股,共計100萬元貸款,集中用於發展葫蘆烙畫。三年來,每戶貧困戶年分紅3600元。
除了葫蘆烙畫,韓玉梅還考取了心理諮詢師,去多個鄉鎮進行宣傳,扶貧首先要扶志。她免費提供葫蘆苗給貧困戶,自己再進行回收,並以更高的價格回收貧困戶所種的葫蘆。
她說,葫蘆工藝品寓意吉祥,老百姓喜歡我的產品比我賺多少錢都好。
在每年舉辦的臨泉文化特產展銷會上,韓玉梅總會免費把產品贈送給老人和兒童。別的商戶感到不解,她卻說:「產品似人品,我不僅做到產品優質,人品也得配得上社會的稱讚。」她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未來,在繼續經營好烙畫葫蘆的基礎上,韓玉梅想通過建一座葫蘆博物館的方式來更好地展現並傳承好臨泉烙畫葫蘆悠久的歷史文化,「每一個葫蘆都在敘述著自己獨特優雅的韻味,葫蘆是中華文化中獨有的豐富內涵的果實,它不僅僅是一種吉祥物品,還是我們中華的人文文化,我們會用心將葫蘆文化傳播下去!」談及以後,韓玉梅的眼神中滿是憧憬與堅毅。
(中國文明網綜合阜陽文明網報導 責任編輯 陶恆)
快評
身殘志堅的韓玉梅以「不畏霜雪寒,定要滿園香」的執著精神,帶領當地的農民、貧困戶、殘疾員工們一起,用勤勞與智慧將「臨泉烙畫葫蘆」這一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光大,譜就了人生自立自強的華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