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時期,民間的葫蘆蟲具以北京、三河、徐水三地的製品最為有名,另外山東聊城的蟈蟈葫蘆也別有特色。
鹹豐時,北京有個專做蟈蟈葫蘆的太監叫梁九公,製品精美,售價非常高。《蝶階外史》卷四云:「梁九公者,太監也。居輦下種此為業,售必獲巨值。方葫蘆未成時,束以範,方圓大小,唯所欲。大者如鬥,可為果盒(嘗見一盒,蓋與底各一葫蘆,內外同色,不見其瓤,亦無合縫處;上下門筍,渾然天成,毫無枘鑿。質輕而堅,歲久不裂,尤奇。)。極小為婦人耳,尤精巧。其他奇形詭制,不可殫述。文備山水花鳥之狀,細入毫髮,非由刻鏤。空隙處皆有『梁九公制』小方印,他人效之不能及也。聒聒葫蘆尤佳,人皆呼為『梁葫蘆』。」
這位梁九公本為太監,在宮中時很可能就是專門範制有皇帝「賞玩」題款那一類葫蘆器的高級技師,所以手段非同一般,製品能高人一籌,風靡京城。他不光範制蟲具,還有「大如鬥」的果盒,說明大型葫蘆器的範制,至晚清並未完全消失,只不過數量極少罷了。而他又能範制精緻的葫蘆耳,作為女性的裝飾品,則是前代記載還不曾提到的,很可能是他的獨創。他範制的葫蘆蟲具主要是雞心形,不範制蟲具中最早出現的一種造型,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另一種扁葫蘆,可能就是繪畫刻花的扁圓葫蘆,這一種是不需範制的。梁九公除精於範制兼擅雕刻,能在葫蘆上刻出諸般花卉圖案,這又是有別於範制、砑花的另一種技法了。
三河縣也是晚清著名的藝匏之鄉,所出蟲具以劉姓較為著名,俗稱「三河劉」。他範制的葫蘆出音效果好,在當時的鳴蟲愛好者中很有市場,連宮內的太監、大臣中的畜蟲者,都喜歡用他的葫蘆。其制一律用六塊瓦的模,有自己的標記,不少人想模仿他,總無法以假亂真。
所謂「六塊瓦」,是說他範制蟲具使用的模子,是以六瓣組成的,由此說明他用的是泥範,而非木模。康乾時期的葫蘆模具,全用陰紋木模,只需兩瓣或四瓣即可。然木模的雕刻非常費工,且一具模只能範制一件葫蘆器,所以至晚清時基本上被泥範所淘汰。泥範先要做出陽文木胎,然後再翻製成陰紋泥模,這樣一具木胎便可翻出無數泥模。因木胎是由七塊木頭組成的,所以泥模及範制出的蟲具也有七瓣的痕跡。俗稱「六塊瓦」,是指蟲具的側面而言,底部還有一瓣常為人忽略,準確地說應該是「七塊瓦」。
河北保定徐水縣盛產「安肅模」葫蘆。《徐水縣誌》載:「縣西曲水村一帶產小葫蘆,冬季用以護養蟈蟈。春分下種,露降成熟,加以人工製造,用木質或骨角雕刻口蓋,並用火針劃成各種花卉、人物、山水、運銷各地,洵為徐水特產。」徐水葫蘆雖然比不上宮廷、王府的「官模子」那樣精雕細刻,逞華豔之美,但在形製圖案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
「安肅模」的造型有扁、圓、方幾種。花紋有山水圖案、壽星、奇花異草、各種動物等,形象逼真,洋溢著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更受下層社會鳴蟲愛好者的迎。其工藝較為全面,既有模製,也有火繪、雕刻。晚清時,徐水葫蘆的種植集中在城西曲水村,著名藝人有王老上、張老朋、石老齊等多人。由於葫蘆的銷路甚好,後來以此為業的農戶越來越多,種植面積也隨之擴大。
關於徐水種植葫蘆的起源,還有一則神話故事:說是很早之前,有位老者發現滏陽山中藏著許多寶貝,但沒有開山的鑰匙。於是四處尋找,終於在馬鞍山下找到一顆小葫蘆秧,待到葫蘆長大後可用來開山取寶。老者委託曲水村一戶母子看管,待秋後葫蘆成熟後他再來採摘。剛一過秋,這戶人家中的兒子性急,不等老者到來便將葫蘆摘下。老者到後惋惜地說:「摘早了,摘早了。就是把寶山門打開,也取不出金銀財寶了。」說罷拿著葫蘆與母子二人來到浮煙山下,在山南找到山門,將小葫蘆插入山門後,果然山門大開,裡面金光萬道,各種寶貝發光,驚得母子二人目瞪口呆。就在這時,聽得一聲巨響,小葫蘆被壓得粉碎,寶貝未取出來。但曲水種葫蘆的傳統,從那以後卻流傳了下來。
山東聊城的蟈蟈葫蘆也是很有名的。聊城瀕臨京杭大運河,明清兩代為東昌府治所,是西平原政治、經濟、文化的樞紐,又是貿易中心和商品聚散之地,曾繁盛一時。昔日這裡商販雲集,商品齊全。其中蟈蟈葫蘆曾一度成為運河兩岸農家生產的重要商品,而是以天然扁圓葫蘆再作加工而成的,所以在形制和用途上不同宮廷、三河及徐水的製品。
聊城蟈蟈葫蘆的加工之法是將成熟的扁圓葫蘆摘下來先放鍋中煮,然後堆放在一起使其發酵,以去掉表層青皮,並使葫蘆顏色變黃。其後在葫蘆上面雕刻各種花紋圖案,在蒂柄處開口,作畜養蟈蟈之用。因雕刻題材和技法不同,聊城葫蘆分為「戲葫蘆」和「片葫蘆」兩種。「戲葫蘆」主要是用針劃,輔以刀刻而成,雕刻的內容取自古代戲曲及神話傳說,如「八仙過海」、「四處戲」、「二龍戲珠」、「武松打虎」、「一百單八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片葫蘆」則是用凹形刀將葫蘆的表皮片去,留下白茬,組成各種花草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