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與傳統教育的差別

2020-12-11 中公教師網

建構主義心理學的教育觀在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中,集各家之所長,自成一派,影響之後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指導教育實踐工作。在建構流派縱向發展上來了解建構主義心理學,有突出貢獻的心理學教育學家主要有這麼幾位:皮亞傑,維果斯基,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等。他們提出的觀點是按照先後順序的擴充和發展。

一、建構主義心理學的發展

首先,以皮亞傑提出「圖式」概念為開端,兒童通過「順應」和「同化」的過程來擴充自身主觀的知識經驗,通過不斷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中,發展「圖式」,從而達到心理的發展。

接下來,科恩伯格又在皮亞傑理論的基礎上擴充和發展了「認知結構」,研究和擴充發展了兒童認知結構的性質和發展條件。斯騰伯格等人則進一步研究學習的主動性,而維果斯基等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觀」進一步的擴充和發展了社會文化,客觀環境對於兒童主觀經驗(認知結構)的作用,更進一步的擴充和發展了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基礎理論。

最後加以概括,在前人基礎理論上發展起來的建構主義心理學的觀點可以通俗淺顯的用一句話概括:承認並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最終形成的這一觀點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顯得格外適宜,這也就讓建構主義心理學觀點內容成為了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基礎理論之一。

二、建構主義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一)、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建構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質疑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也不是最終答案,而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

2.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並不能拿來就用,一用就靈,而是要針對具體情景進行再創造。

3.儘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但並不意味著每個學生對這些命題都會有同樣的理解,因為理解只能由學生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二)、建構主義的學生觀

1.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

2.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每個人在自己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的、獨特性的經驗,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和認知風格,所以,在具體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會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理解往往著眼於問題的不同側面。因此,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另起爐灶,而是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 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三)、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1.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們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學習的社會互動性

學習者是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需要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

3.學習的情境性

建構主義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認知觀點。知識存在於具體、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不是一套獨立於情景的知識符號,只有通過實際應用活動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三、傳統教育理念與建構主義理念的比較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課堂教學,要注意教學情景的創設,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注重學生學習的參與。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傳統課堂則知識強調教師的重要新作用,忽視學生的實際接受和主動性的發揮。這一點是其最鮮明的區分。此外,傳統課堂與建構任由以下幾點不同。

1.知識的學習:傳統教育的課堂中,教師往往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地位。過分的強調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遞,通常是單一知識點最終匯總成為一個大章節。從部分到整體的關係也會導致學生難以實際掌握。在建構主義的課堂內,強調學生認知結構的認知發生順序,從大到小,新舊知識之間能夠充分建立聯繫,課程成為從整體到部分,強調大的概念(圖式)形成。

2.課堂教學設計:傳統課堂是嚴格按照既定的順序進行,根據課程計劃安排,嚴格不變。每堂課都會有安排好的既定任務,而忽視學生在課堂的實際生成。教學活動也通常十分一臉與教科書與練習冊,教師也僅僅是追求「正確」答案使學習有效。但這樣教學通常會讓課堂教學打成死結,師生關係緊張。

建構課堂則十分重視學生實際學會的問題,追求學生問題價值的最大化,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的參與,教學活動一定程度依賴於學生實際掌握的信息內容。學生不是知識的灌輸的容器,而是理論學習的思維者。課堂注重實際生成,構建良好師生關係。

3.教學評價和學習方式:傳統教育中,學生往往是單打獨鬥,自猜自畫的學習。「獨學無友,孤陋寡聞」是對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學習方式的很好形容。這樣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進入到死記硬背,機械死學的狀態。導致的結果便是書呆子,日益減弱的創新性。導致這種學習狀態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師「唯分數論」,「唯成績論」的理念。對學生的評價結果,是教學與測試的分離。以考試為核心進行教育教學,挫敗學生積極主動。

在建構的課堂中,倡導的是民主師生關係,學生以集體為基本單位學習。學習方式多樣化,教學模式亦是生動多元(如支架式教學,認知學徒,情景教學等)。對學生的評價基於學生實際表現,轉變以成績為中心的理念,目的為促進學生發展。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
    建構主義原本來源於哲學中的「構造主義」。構造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本質是認識主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通過自己的經驗能動地建構起對客體的認識。在教育學中,人們稱之為建構學說。「能動性、 建構性和社會性是建構學說的三要素」。
  • 建構主義的基本派別
    建構主義表現出六種不同的傾向:建構主義」可謂當代教育心理學界的時髦字眼,很多人都想表明自己的立場:我是建構主義者。然而,細看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建構主義者對學習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甚至有很大的分歧。從1990年開始,美國喬治亞大學教育學院組織了「教育中的新認識論」系列研討會,邀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領域的著名學者參加,包括von Glasersfeld、Steffe、Driver、Cobb、Spiro等,在輪番討論中,主要出現了六種不同傾向的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會性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社會文化認知的觀點
  • 教育心理學: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心理學重要知識點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考生在備考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種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1.個體建構主義。個體建構主義者關心個人如何建構自己的認知或情緒成分。
  • 學習認知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
    今天要學的Sharon老師的課更是感覺理論性很強,所以提前一天做了一些預習,有了大致的獲取信息:    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結構主義是structivism,兩者既有聯繫,也有區別),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建構主義理論一個重要概念是圖式,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動的框架或組織結構。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考生在備考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各種的困惑,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一)認知主義認知主義認為知識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個體主動地在頭腦內部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不同的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建構的認知結構是不同的;是通過頓悟與理解獲得期待。。(二)建構主義1.個體建構主義。
  • 從建構主義角度談教育網站內容建設的改進
    教育的總體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在此總體目標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以知識傳授為主要手段的教育模式顯然沒能夠很好地完成教育的總體目標,因此教育改革已勢在必行。
  • 建構主義與傳統教學觀的比較
    我總結了建構主義講師的三大法寶。首先是抽身:老師忘掉自己,尤其是把自己要傳授的知識和自己本人分開,沒有必要為自己傳授的知識進行辯護,遇到不同意見就跟學生著急。老師要做的是讓學生們就各種不同的觀點展開充分的討論和協商,最後試圖組織學生們自己總結和歸納,回到知識點上。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在教師招聘備考的過程中,各大理論流派的區分是讓學員們異常頭痛的點,每一個理論有很多人,很多人又有很多觀點,都需要我們一一區分,在各大理論對比時,最讓人頭疼的就當屬新課程改革的兩大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了。
  • 淺析建構主義教學觀
    淺析建構主義教學觀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m)也可譯為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認知理論,建構主義的興起是近20年來的事情,但建構主義的思想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在談到建構主義起源時,紐西蘭學者諾拉(R.Nola)指出,「在反對用直接教學方式以形成知識基礎的原因方面,蘇格拉底(Socrates)和柏拉圖(Plato)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構主義者。」
  • 教育心理學理論流派之建構主義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教育心理學中很多教育理論流派有太多的不理解,這也造成了學生學習的障礙。其實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把每種理論都要分清楚,弄明白,知道每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他們的核心內容。
  •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三大基礎學習理論
    華生的實驗表明在對於一定刺激的情感反應中條件的角色,可解釋人們恐懼、偏見的形成。 斯金納:他的理論著眼於看得見的行為的變化,忽視了人頭腦中的變化過程。他的書《科學與人類行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作用於法律,宗教,教育,經濟的原則。斯金納的工作不同於研究經典條件反射理論的前輩,他研究的是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②認知主義理論基礎: 早在20世紀,20年代人們就發現行為主義的局限性。
  • 從皮亞傑走進建構主義
    說到教師的相關考試,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學的各個理論流派,其中我們近些年考的最多的就包括建構主義啦,好多同學在這部分都會有「霧裡看花」的感覺,那麼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通過一位我們熟悉的人物來進一步了解建構主義。建構主義經過翻譯以後也可以被稱作結構主義,從類別上來看,它可以被歸類於認知心理學之中。
  •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什麼?
    這個原則似乎與知識是社會建構的觀點相矛盾。福克斯Fox(2001,p。30)認為(a)儘管個人有自己的學習經歷,但他們仍可以分享共同的知識,並且(b)儘管教育是一個社會過程,強烈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然而文化是有的許多子文化,甚至亞文化組成。文化及其知識庫不斷處於變化過程中,個人存儲的知識並不是某種社會構建模板的剛性拷貝。在學習一種文化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改變這種文化。
  • 【好文共賞】新型建構主義理論——中國學者對西方建構主義的批判吸收與創新發展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學生認知主體地位的體現,而且教師越主導,學生就越被動,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西方的建構主義剛好相反,只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往往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認為,正確的教育思想應當是把這二者結合起來,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突出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即主導—主體相結合。
  • 快速明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很多同學來說都有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感,為了讓同學們簡明地學會建構主義的知識點,總結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是一個特定的學習理論,而是許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它是對學習的認知理論的一大發展。它的出現被人們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
  • 建構主義的類型
    一、激進建構主義代表人物:馮·格拉塞斯費爾德和斯戴福。其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馮·格拉塞斯費爾德曾提出兩條基本原則對激進建構主義進行界定:第一,知識既不是通過感覺也不是通過交流而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積極主動建構起來的;第二,認知的功能在於適應,它是主體對經驗世界的組織,而不是對某一客觀本體論意義的現實的發現。
  • 教師招聘教育基礎知識必知考點—理清建構主義脈絡
    無論考事業編還是特崗教師等其他教師類型考試或者複習教育基礎知識,都有一大難點是每一位考生都無法繞過的,必須攻下的高地——這就是建構主義。其中建構主義的兩個人物也是必須掌握「皮亞傑和維果斯基」。但是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往往不求甚解所以導致皮亞傑的理論總是和布魯納所混淆,所以對於建構主義的理解更是一知半解。
  • 建構主義知多少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是一個特定的學習理論,而是許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它是對學習的認知理論的一大發展。它的出現被人們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多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多考查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學習觀和學生觀,除此之外的個別客觀題會考查對知識點的識記和理解。建構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皮亞傑、斯騰伯格、卡茨、維果斯基等。
  • 教招備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教育心理學》學習理論一章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選擇、判斷、填空、簡答、論述都有涉及,以全題型備考。難度在中等偏上。下面將這部分知識做一個梳理,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我們所說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學習理論,而是許多理論觀點的統稱。它的出現被人們譽為當代教育心理學的一場革命。
  • 餘勝泉 | 建構主義理論與建構性教學(PPT+視頻)
    2020年10月17日,在「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研究」20周年年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教授作「建構主義理論與建構性教學」的主題報告。他回顧了何克抗先生關於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歷程以及智能時代的建構主義理論對現階段教育發展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