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系統探路外科醫生動刀 動手術刀口劃多深為宜

2020-12-24 搜狐網

  荊楚網(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昱曄通訊員塗曉晨葉哲偉)開刀從哪裡下手?刀口劃多深?以前,為病人做手術全靠外科醫生的經驗判斷。協和醫院骨科率先在全省引進計算機導航系統,可引導醫生「動刀」,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

  協和醫院骨科主任楊述花昨稱,引進這一系統後,醫生將患者的CT、核磁共振的數據輸入系統內,相關軟體會對其進行分析,對手術方案提出建議,比如,手術從哪裡切口,切多少?等等。手術過程中,手術器械上安上紅外線探頭,探頭到了身體的具體哪個部位都在電腦屏幕上一目了然。

  頸椎固定是一個危險度很高的手術。患者上頸椎骨折後,需要在大血管和脊髓中間打進固定釘,一旦出現偏差,打到血管上就會導致大出血死亡,如果打到脊髓上就可能造成患者的高位截癱。

  在傳統的治療方式中,只有一半的上頸椎骨折患者敢於接受手術治療,其中10%的患者因手術失敗死亡。

  據了解,協和醫院利用導航系統,已成功完成了10餘例高難度骨病手術。

相關焦點

  • 醫生說給我快速康復就是趕我下床活動?|醫生|康復|活動|手術|刀口|...
    這些年,隨著微創外科、麻醉技術、循證醫學、精準護理的飛速發展,如何讓患者術後併發症更少、住院日更短、患者舒適度更高,醫療費用更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即快速康復外科應運而生!
  • 7天大嬰兒無法排便做手術 醫生稱像在豆腐上動刀
    護士抱著手術後的小丫。醫院供圖  連雲港一新生兒出生後無法進食,經檢查,孩子患先天性腸閉鎖,必須手術。因患兒太小,腸道只有筷子粗,手術難度很大,「就像在豆腐上動刀」。小丫的父母非常著急,當地醫院醫生建議立即轉院,隨後,小丫被轉到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  接診醫生看到小丫肚子鼓鼓的,嘔吐十分嚴重,「是消化道畸形。」經驗豐富的醫生立即給出了自己的判斷,一邊補液維持小丫的生命,一邊快速檢查。正如醫生判斷,小丫被確診為先天性腸道閉鎖,因腸道不通導致無法排便,相應的也無法進食,必須儘快手術。
  • 在臉上動刀動針 請謹慎
    「這家整形醫院是市面上很有名的了,但是條件很簡陋,進去以後就是一個手術床,沒什麼大型設備,從地板和牆角看,感覺衛生也不怎麼達標。」羅倩說,因為自己之前在三甲醫院做過其他小手術,三甲醫院的手術室設備齊全,醫生很嚴謹,於是心裡有了落差。「這家美容醫院就是一間間的小房間。當天去整形的人很多,有七八個20多歲的女孩子,看起來30多歲的也有一些。」
  • 快動刀才知道,我做的是普外科最大手術之一
    就因為我為了多睡幾分鐘,長期不吃早飯?回想起來,最近體重莫名其妙的下降,每天總也睡不夠,還口渴到一天要喝4瓶礦泉水。難道這些都是腫瘤給我的提示?拿著片子,我跑遍了這個西南城市的三甲醫院,所有醫生都建議我立即住院,儘快手術。在確定醫院和醫生的半個月裡,我終於可以心安理得地不用工作了。
  • 腦幹上「動刀」除病灶,冰城醫生讓昏迷1個多月患者甦醒
    李華虹 曹玥 ZAKER 哈爾濱記者 石晶常人看來,普通的開顱手術已經很複雜危險了,而在人體的生命中樞——腦幹上 " 動刀 " 更難上加難,風險極大。迄今,腦幹手術仍是神經外科界公認難度最大的領域。近日,哈醫大二院神經外科五病房(顱底與功能神經外科疾病中心)主任胡韶山教授帶領團隊,功救治了一位 65 歲患有中腦血管畸形出血合併梗阻性腦積水昏迷了一個多月的患者,目前已經甦醒,可以說話了。
  • 變性手術醫生自述:誰動了我的性取向
    這次,老和尚一見我們,就給卡住了,抓耳撓腮的,憋了半個多小時,看不出來。這麼漂亮的女孩,身材又好,講話、感覺都挺好的,再看看手相,再看看臉相,再問問生辰八字,問她們記錯了沒有,她們說沒有記錯,然後老和尚再查書,憋了很長時間,最後來了這麼一句:半生為男,半生為女。果然厲害。我就招了。我又把自己的問題跟他說了。
  • 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劉榮:智能外科時代,手術機器人將由 AI 進行...
    7月13日,解放軍總醫院肝膽外二科主任、全軍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劉榮教授作了主題為《機器人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與展望》的演講。劉榮在肝膽外科上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和深厚的技術積累,是目前全球完成機器人肝膽胰手術最多的外科醫生。他認為,外科的發展史簡單分為四個時代:機械時代、電氣時代、資訊時代和智能時代。
  • 上海醫院有新變化:「醫生動、患者不動」,輸液「北歐式」
    為減少人員「聚集」,九院在做好新冠科學防控基礎上,還推出一系列人性化服務舉措,包括:「在線流調」減少排隊,即預約就診人員可通過微信號、官網、微博和醫院門診入口處提供的流調二維碼,提前完成流調,減少入院排隊篩查等候時間;對部分住院患者啟動「醫生動、患者不動」服務,即當門診醫生確定要收治患者同時,由病房派護士在門診對住院患者陪護人員提前完成流調和陪客證辦理工作,同時告知相關注意事項,減少就診人員院內往返
  • 他出生兩天就動了大手術 醫生妙手復位心臟錯「管」
    溫州網訊 出生兩天,就動了重大的心臟手術,在重症監護室裡度過了20多天的奇奇,兩天前終於平安出院了。  父親叫他奇奇,因為他剛出生就得了奇怪的病,又被奇蹟般地救活了。  要救命,必須要在動脈導管閉合前進行手術矯治,將長反的血管復位。時間,就是生命!  此時,正在外地探親的附二醫心胸外科主任醫師胡型銻接到醫院命令:立即趕回醫院為患兒開展手術。  當晚8時許,剛剛趕回醫院的胡型銻立即進入手術室。手術室外,蘇先生一家焦急地等待著,他們默默祈禱著生命奇蹟。
  • 徐若瑄為寶寶挨300針 動刀縫子宮頸避早產
    徐若瑄為寶寶挨300針 動刀縫子宮頸避早產時間:2015-05-18 03:17   來源:華東在線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徐若瑄為寶寶挨300針 動刀縫子宮頸避早產——來源:新華網雲南頻道-搜狐娛樂 徐若瑄在病榻上安胎 徐若瑄曬輪椅照 據臺灣媒體報導,藝人徐若瑄(Vivian)3月開心宣布懷上寶寶
  • 「記者調查」黑龍江省總工會醫院:無證醫生敢看病外科醫生幹麻醉
    黑龍江省總工會醫院央視網消息 沒有醫師資格證就敢給人看病做手術,註冊的是外科醫生卻成了手術麻醉師……日前,發生在黑龍江省總工會醫院裡的這種違規行為,被記者抓個正著,哈爾濱市南崗區衛健局已經介入調查。檢查申請單上的醫囑下達醫生和開單醫師處則寫的是「李愛東」。「金大夫」以李愛東名字開的檢查單記者調查了解到,「金大夫」全名為金志權,李愛東則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腔鏡外科副主任。《中華人民和國執業醫師法》第十四條規定,未經醫師註冊取得執業證書,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
  • 日間手術刀口小,恢復快!
    到醫院就診後被診斷為」右側腹股溝斜疝「,需要手術治療,但因為手術費高、住院時間長等問題,輾轉了多家醫院都沒能進行手術。經朋友介紹,來兗礦新裡程總醫院就診,胃腸外科根據小小的症狀制定了專屬的手術方案,並告知家長住院當天就能手術,24小時內即可出院,費用相對較低。
  • 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的區別有哪些
    從表面上看,內科是診斷和治療身體內部疾病的科室,外科是診斷和治療身體外部疾病的科室,但是也不完全正確,比如闌尾手術,雖然長在肚子裡面但也是外科手術。也有人說打針吃藥的就是內科,動刀手術的就是外科,還是不是準確。外科和內科的區別就在於患病部位是否看得見、摸得著,如果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就是內科;看得見摸得著的就是外科。
  • 5G超遠程手術:千裡之外 妙在纖毫|微創|外科|手術器械|腹腔鏡_網易...
    目前,這款機器已經輔助醫生成功完成了幾百例動物實驗,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進行臨床試驗階段,完成了103例人體手術。「未來,患者不用再為看病東奔西走,或許在家裡,就能接受來自全國各地權威醫生的診斷和治療。」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牛海濤說。一臺「妙手」,將手術刀延伸到千裡之外。
  • 華山醫院靠什麼為王濛動刀?
    好像只聽過手外科。」   開會回來,姜建元對兄弟們(骨科無女醫生)說:「怎麼樣,我們折騰吧?不折騰,上頭要派人來折騰,我死;你們是死是活,對半開。」   科裡決定將人員分成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創傷骨科、足踝外科四個亞專科組。這意味著,屬於哪組,今後就只能做哪組的手術。不少醫院也搞這樣的分組,但是人心不齊,總有人各種手術都想沾一點。
  • 首例神經導航切除腦膠質瘤手術成功
    株洲日報記者 劉瓊通訊員/劉宇超株洲日報訊 6月22日,記者從市中心醫院獲悉,日前,該院神經外科團隊成功完成了我市首例神經導航聯合黃螢光輔助成像技術顯微切除腦膠質瘤手術,標誌著我市神經外科腫瘤治療步入國內先進行列
  • 科技造福人類,你敢讓外科手術機器人給你動刀嗎?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課程是「自我配置型機器人概念簡述」。變形金剛迷不要驚訝,請合上你震驚的嘴巴,令你魂牽夢縈日思夜想的變形機器人來咯。2020年3月,Future Today Institute發布《2020 年科技趨勢報告》,人工智慧科技再度登上榜單TOP1,報告中還提到了「自我配置型機器人」概念。
  • 12小時,十幾位溫州醫生為新疆先天性手足畸形患者做了31臺手術
    從當天上午10時許開始,來自北京、西安、溫州、廈門等地10多名專家歷時12小時,為新疆31名先天性手足畸形患者做了手術,創造了大拇指工程單天手術量紀錄。  記者獲得許可,進入手術室,記錄下專家為新疆患兒做手術的感人過程。
  • 全息影像術中導航在泌尿外科腹腔鏡和機器人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身處疫情的泌尿外科疾病患者在遭受疫情困擾同時,也備受泌尿系疾病的煎熬。他們的手術由於技術或醫生的原因被推遲。疫區外的泌尿外科專家感同身受,共克時艱,通過各種方式來幫助這些患者。
  • 日間手術刀口小,恢復快
    到醫院就診後被診斷為」右側腹股溝斜疝「,需要手術治療,但因為手術費高、住院時間長等問題,輾轉了多家醫院都沒能進行手術。經朋友介紹,來兗礦新裡程總醫院就診,胃腸外科根據小小的症狀制定了專屬的手術方案,並告知家長住院當天就能手術,24小時內即可出院,費用相對較低。費用高、住院時間長的問題都完美解決,小小父母立即辦理了住院手續,準備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