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中國醫院最佳專科聲譽排行榜》中,華山骨科排名全國第九,可謂實力驕人。當然,這是把手外科算入骨科後的最新排位。
不「折騰」無骨科
在歷史上,華山骨科經歷了「先揚-後抑-再揚」的發展過程。
1955年,為支持國家「三線」建設,上海第一醫學院部份院系及相應重點學科西遷重慶,其附屬華山醫院、中山醫院和兒科醫院等也部分西遷。而落到華山骨科的頭上,就是把科內醫生按年資排序,排好後,1、3、5、7、9留下,2、4、6、8、10走。
排在第二位的骨科主任吳祖堯,當即帶著家人去了重慶。之後,支援新疆醫學院,骨科又少了兩個專家。原本醫資很強的華山骨科從此元氣大傷。
現任骨科主任姜建元難忘一個場景,2002年出去開會自我介紹時,人家耳朵一伸再伸:「你說哪裡?華山骨科……華山有骨科嗎?好像只聽過手外科。」
開會回來,姜建元對兄弟們(骨科無女醫生)說:「怎麼樣,我們折騰吧?不折騰,上頭要派人來折騰,我死;你們是死是活,對半開。」
科裡決定將人員分成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創傷骨科、足踝外科四個亞專科組。這意味著,屬於哪組,今後就只能做哪組的手術。不少醫院也搞這樣的分組,但是人心不齊,總有人各種手術都想沾一點。
「放棄是需要點決心的。突然之間,你原本做得挺好的手術就不能做了。」但姜建元是「戒菸說戒就戒」的人,他把自己劃入脊柱外科一組。分組的那天是周四,而之前外地一家醫院在周日就有個換關節的會診手術請他去做。他還是把機會讓給了關節組。
「本來是大家都擠陽光道,現在各走各的獨木橋。不求做全,只能做精做深,做別人沒有的。」
幾個組裡,脊柱和足踝在業內更受認可。料想國家隊在把王濛交給華山骨科之前,也是權衡再三,才選擇華山足踝的吧。
強勢學科應需而生
華山醫院的整體與骨科,在某些地方是相似的。
熟悉上醫系統的都知道,中山和華山實際是上海醫科大學幾個「子女」中的「大兒子」和「小兒子」。彼此關係密切,卻也暗暗較勁。
論歷史,華山已經107歲了,比上醫還早20年,比中山早30年,先後被叫過紅十字會醫院、上海第一醫學院內科學院,後來成為「上醫」的附屬第一醫院。現在的中山醫院,在當時還是附屬第二醫院。
但在上世紀50年代,據過去華山醫院的部分老幹部回憶,那時的華山,論規模、學科影響和社會影響,已比不上中山醫院。因傍著華山路,就被建議改為「華山醫院」,便形成了如今的中山、華山二座「山」。
有人形容中山「穩重紮實」,形容華山,就是「闖勁足」,其實還是挺貼切的。熟悉的華山的人可以發現,華山的強勢學科都是應需而生,發現什麼能做,就立刻去做,並做出名聲來。基本上,都是人家做不來的,或者是老百姓有大需求的。
1950年,沒有留過洋的史玉泉醫生,跟著當時的外科學國家一級教授沈克非,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例開顱手術。那是一例腦腫瘤手術,沒有專業的腦科手術器械,只能拿骨科和普外科的器械代替。連開顱的搖鑽,都是要鑽一會兒停下看看有沒有傷到腦組織。靠著白手起家,兩年後,史玉泉創建了華山醫院神經外科。
那時,將神經外科作為獨立科室的,除了天津一家,就是華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成長,華山神經外科年手術量已突破1.5萬臺,其中50%~60%為疑難病例。
曾任院黨委副書記與書記、先後經歷過4位院長的老書記張永信回憶說,醫院多年的發展戰略是,要盡力支持重點學科的建設。寧可其它學科餓著,也要先扶持重點學科站穩腳跟發展。
華山還喚醒過幾個植物人。上世紀70年代,他們千辛萬苦,醫治喚醒了一位在海難中受傷昏迷的船長。因事關交通部,當了解到頭顱CT對治療的重要性後,交通部還幫忙給華山出了外匯指標,讓華山在1979年引進了全國第一臺頭顱CT。
各類先進儀器的引進,使神經外科在臨床診療方面獲得重大突破。之後,他們還醫醒過一位在空中氣浪顛簸中受傷昏迷的空姐、一位為保護新戰士而嚴重顱腦炸傷昏迷的解放軍指揮員。
皮膚科,按道理也不是大科,但當年老百姓生活貧苦,衛生條件差,易得各類皮膚疾病。開國初,上海有3000多麻風病人,一般醫生不敢接,怕被傳染,華山皮膚科泰鬥楊國亮一再呼籲,麻風有的並不傳染,即使有傳染性,不長期接觸也不容易染上。
他自己接觸病人,既不戴手套、也不戴口罩,鼓勵病人積極治療。六十年代,他還給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診治皮膚「怪病」, 明確是蠓蟲叮咬而致;幫插秧引發稻農皮炎的稻農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案。
據見過楊國亮的人說,楊看上去不像個教授,「乾癟老頭子」,開口講課一口湖南話,有的還聽不懂。可醫生們仍然爭著去聽,因為不少皮膚病中國首例是他報導的,聽罷還得意地炫耀「我拜聽過楊老的講課了」。
楊國亮之後,華山皮膚科名醫名家層出不窮。對一般皮膚病,中青年醫師幾乎都煉就一手「一見皮損就明診斷」 的基本功,難怪年門診量數年突破100萬,去年達140萬。
歐洲皮膚科學會的一位著名教授來中國考察,原本只打算在華山皮膚科看一天,可沒想到病種如此豐富,不由得多呆了幾天。一回去就向自家醫學院匯報,又派了一批醫生前來考察,也因此和華山皮膚科建立了長期的學術合作與交流關係。
追著醫院走的患者
醫院的人氣,既來自很牛的招牌醫生,也來自大量信任醫院的病人。看過的病例多,醫生經驗自然豐富,醫療水平也水漲船高。所以,老百姓對於一家醫院的感情,也是支持著醫院一路成長的關鍵。
上世紀90年代初,華山的硬體條件很差,紅十字會的家底。陳勤奮在華山當血液科醫生時,醫院的門診、急診在上海賓館南面的老房子。「比戰地醫院好不到哪裡。」兩位醫生的辦公桌面對面。一條長凳,橫在桌子側面,病人看病就分別坐長凳兩頭。
可病人總也看不完,走廊上的床位永遠是滿的。陳勤奮每次進診室的座位,都要側身才能擠進去。
陳勤奮還記得,有段時間診室長條凳的中間總坐一位患肝硬化的中年男子,捧個臉盆,隨時會嘔血。他和醫生早就混熟了,病情平靜時愛和醫生們聊天。上世紀90年代中期,靜安區的大批居民動遷到位於閔行的靜安新城,醫院原以為病人會就此減少,結果並未減少。
這個男子是動遷戶之一,可一發病即使折騰一個多小時也要從閔行趕到華山就醫。他對陳勤奮說:「我家祖祖輩輩都在華山治病,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華山。」
而今天華山醫院的名氣,早已不僅僅局限於上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李寶花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