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對於低齡寶寶來說,由於生理上的限制,大部分的寶寶的時間都是在睡覺中度過的。有研究表明:剛出生的寶寶一天中有超過1/2的時間都是在睡眠狀態。睡眠對於寶寶來說是一件不能忽視的大事。
面對寶寶睡覺的這件「大事」,大多數的父母都會放在心上。網上曾經有一名新手媽媽分享了自己寶寶睡覺時全家的狀態:
寶寶睡覺時,全家人溝通只能靠手語加猜口型,所有的電子設備必須靜音,只要寶寶哼唧一聲,全家人都必須立刻定在原地,直到哼唧聲消失才敢再動。
對於從未當過父母的年輕人來說,這種「過激反應」顯得誇張味道十足,他們大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不過只是寶寶睡覺而已,這麼小心翼翼真的有必要嗎?
而這也同樣是許多被寶寶睡眠問題困擾著的寶媽們的共同問題:寶寶睡覺真的有必要全程靜音嗎?
小夏的寶寶因為早產體弱,醫生建議小夏一定要在早期保證孩子的良好休息,因此小夏對孩子的睡覺問題格外在意。
為了不打擾寶寶休息,小夏一家人在寶寶睡覺時必須保證完全的安靜。窗簾必須全部拉上,不能有一點光,所有人不能走動,說話只能用微信。
甚至小夏還拎著禮物跟左鄰右舍都拜託了一番。本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了,誰知樓上的出租房一夜間換了人,新搬來的一家人有兩個學齡男孩,自此小夏家就沒有了「安寧之日」。
小夏三番五次上樓交涉,希望兩個孩子可以輕點再輕點,起初男孩家長還有些抱歉答應注意,可是次數多了,男孩家長也有了怨氣:誰家孩子不調皮呢,總有大人顧不過來的時候。
小夏自然也不相讓,爭執升級,物業警察多次上門協調,甚至整個社區都到因此鬧得沸沸揚揚。
這場鬧劇直到很久雙方都未達成一致,無奈之下,堅持認為孩子睡覺應該保持絕對安靜的小夏最終選擇了搬家。
關於寶寶睡覺的聲音問題,父母需要掌握這些關鍵,以免以偏概全,白費力氣。
1)夜間睡覺確實需要儘量靜音
其實不只是孩子,大人也是在安靜的環境下更容易入睡。而且夜晚更需要進入深睡眠,因此家長可以在夜晚寶寶睡前就儘量做好以下準備工作:將燈光調暗,不大聲講話和製造大的聲音,確保手機不會突然響起。
這些工作就足能夠保證睡眠環境的安靜,寶寶也能夠睡一個好覺了。
2)白天睡覺可以保持自然的生活聲音
正常聊天做家務走路所製造的聲音都屬於生活聲音的範疇,這類的聲音在寶寶睡覺時是不需要刻意禁止的。其實不只是聲音,光線只要不是刺眼的程度,就都是被允許的。
白天寶寶只需要進入淺睡眠就可以,無需刻意營造一個絕對安靜的環境。而且如果白天睡得多且沉,反倒會影響夜間睡眠的質量,得不償失。
3)不管白天黑夜請杜絕突襲的噪音
什麼叫噪音?溫和的說話聲,婉轉的歌曲聲,有規律敲擊鍵盤的聲音,這些都不屬於噪音。只有突然響起的尖銳刺耳的聲音,對寶寶來說才是「致命」的噪音。
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突然響起的手機鈴聲,樓頂突然發出的東西的「咣當」掉落聲。這些突襲的聲音十有八九會影響到寶寶。
寶寶睡覺輕易醒,其實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比起費力營造一個不可能存在的絕對安靜的環境,不如花些心思觀察寶寶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可能更容易找到癥結。
1) 餓著肚子必然不願睡
當我們感到飢餓的時候,會輕鬆入睡嗎?當然不會。寶寶也是如此,如果沒有飽餐一頓的話,很多寶寶是不願意輕易進入夢鄉的。建議媽媽們觀察一下寶寶的吃奶量,確定寶寶是吃飽的情況再去哄睡。
2)缺少安全感怎敢深睡
當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安全感降低,必然難以很快入睡。寶寶也是一樣,如果之前寶媽曾在寶寶還未睡熟時就離開,或者在寶寶醒來後很久才出現,寶寶勢必會有「心理陰影」,擔心自己睡著或者醒來後見不到媽媽。
建議媽媽們在確定寶寶深睡後再離開,並隨時觀察寶寶的睡眠狀態,不要消失太久才好。
3)分不清晝夜難有高質量睡眠
當太陽升起我們便會自然醒來,當夜深人靜我們便容易犯困,在成年人看來這好像是理所當然,但對寶寶來說他們是沒有晝夜的概念的,如果在白天也營造一個昏暗的環境,或是到了夜晚還大開燈光,寶寶必然難以分清晝夜。
建議幫助寶寶分清晝夜,這樣寶寶白天醒來時就會意識到自己可以無需再睡,夜晚醒來時則會告訴自己天還是黑的,還應該繼續睡。晝夜意識的形成會非常有利於寶寶形成規律睡眠。
睡覺不是小事,但也確實沒必要絕對靜音,家長們可以選擇更加智慧的養育方式。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